APP下载

患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咳嗽、气促病儿1例分析

2010-02-10丁臻博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期
关键词:肺门胸腔积液

何 雯* 徐 静 张 瑛 丁臻博

1 病例摘要

患儿男性,8岁。因“皮肤溃疡2格月,发现颈及腋下包块伴发热、咳嗽、气促1个月”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肺炎并胸腔积液,皮肤溃疡” 于2008年6月23日收收住院。患儿2个月前无诱因左肩部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逐渐增大,之后破溃流脓血,形成约1cm×1cm大小的溃疡,一直未愈合。1个月后发现患儿左腋下包块,10余天后左颈部包块,包块逐渐增大,入院前14d出现发热、咳嗽、气促。无出血及骨痛等。院外血常规WBC 2.3×109/L,余正常;胸片示肺门影浓密,肺纹理增多紊乱;胸部CT示肺结核并肺门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诊断考虑为“肺炎,肺结核可能”给抗感染、抗结核等治疗,病情无好转。患儿既往健康,无结核史和结核接触史。

1.1 体格检查

T 38.4℃,R 40次/分,P 98次/分,BP 90/60mmHg,一般情况欠佳,神清,皮肤无淤点淤斑,双颈、颌下、胸锁乳突肌旁、腋下可触及较多2.0cm×1.5cm大小的淋巴结,部分融合,肋下1.5cm,质中,活动度差,无压痛,心(-),双肺可闻及中粗湿啰音,左下肺呼吸音减低,叩诊浊音,腹软,肝右肋下1.5cm,剑下4.5cm,脾左肋下6.0cm,质中,边锐,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2.63×109/L,N 66%,L 21.5%,HB140×109/L,PLT 194×109/L;CRP 95mg/L,结核抗体、支原体抗体阴性,肝功总蛋白46.8g/L,白蛋白25g/L,余正常,肾功正常,免疫功能及抗“O”,RF正常,血培养、痰培养(-),痰、胸水、皮肤溃疡分泌物查抗酸杆菌(-),胸水查肿瘤细胞示轻-中度核异质细胞,胸腔引流物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抗核抗体、抗双链DNA、ENA,肥达反应,PPD试验、免疫功能、凝血四项、尿常规、HIV、梅毒等均正常,胸水常规外观黄色混浊,WBC 1330×109/L,RBC 24×109/L,李凡它试验(+),骨髓细胞学检查粒细胞系统增生伴成熟欠佳,红细胞系统增生伴血红蛋白成熟不良,巨核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伴核浆发育不平衡;胸片肺门影浓密,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斑片状阴影,上纵膈增宽,心外型不大,左侧胸腔积液;B超双颈、颌下、胸锁乳突肌旁、腋下、腹腔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少量腹水,左侧胸腔中等量积液。

1.3 诊疗经过

入院后给抗感染、抗痨,胸腔闭式引流,使用甲基泼尼松龙、输白蛋白、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并行左腋下淋巴结活检,胸腔闭式引流共引流黄色混浊液体1300mL,第2天见引流液中有0.5cm×0.5cm大小的组织给送病理。患儿病情进行性加重,发热、咳嗽、气促,肝脾淋巴结进行性肿大,逐渐出现面、颈、上肢肿胀,呈紫绀色,结膜充血、水肿,哮鸣和喘鸣,多汗。住院8d自动出院。

2 讨 论

住院医师丁某某:本病例临床特点:①患儿为学龄期儿童,病程2个月,以皮肤溃疡起病,伴有发热、咳嗽、气促,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浆膜腔积液。既往健康,无结核史和结核接触史。院外给抗感染、抗结核等治疗,病情无好转。②体检特点为皮肤无淤点淤斑,肝、脾浅表淋巴结肿大,肺有粗湿啰音,左下肺呼吸音减低,叩诊浊音。③实验室检查特点有白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CRP升高,胸水提示为渗出液,可见轻-中度核异质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粒细胞系统增生伴成熟欠佳,红细胞系统增生伴血红蛋白成熟不良,巨核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伴核浆发育不平衡,胸片肺门影浓密,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斑片状阴影,上纵膈增宽,心外型不大,左侧胸腔积液;B超双颈、颌下、胸锁乳突肌旁、腋下、腹腔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少量腹水,左侧胸腔中等量积液,结核、病原学检查及结缔组织的相关检查阴性。综合以上特点诊断考虑:①结核感染:患儿以皮肤溃疡起病,临床考虑是否为原发皮肤结核,之后出现发热、咳嗽、气促,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影像学提示肺结核并肺门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但PPD试验阴性和结核抗体阴性,抗痨治疗无效,该病依据不足,应再次行淋巴结活检后明确诊断。②败血症:患儿以皮肤溃疡起病,之后发热、呼吸系统症状明显,再出现胸腔积液,肝脾及淋巴结肿大,CRP升高,应考虑该病,但血象及血培养不支持,抗感染治疗无效,目前该病的依据不足;③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有发热、皮肤、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改变、多发性浆膜腔积液,该病亦应考虑,但相关检查不支持[1]。

主治医师:该患儿是应首先考虑的是结核感染,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地区,结核病的发病数居世界第二。近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0~14岁儿童结核感染率在9%左右,与往年比较无明显下降[2]。儿童结核病因其临床表现的隐匿性、不典型性而不宜发现,容易与其他病原体感染及其他系统疾病相混淆,导致诊断错误[3]。结核病的诊断目前常用的仍是传统手段,主要通过临床表现、X线摄片、结核菌素试验、涂片查抗酸杆菌、结核菌培养。同意以上分析,目前结核感染、败血症、结缔组织疾病均不考虑。从发热的原因来看,前3位依次为感染、结缔组织病及肿瘤,那该患儿是不是还应考虑肿瘤呢?

副主任医师:是的,应考虑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率占儿童肿瘤的第三位,为8.94/百万。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循环至全身发挥功能。NHL起源于增殖分化过程中的淋巴细胞,它的布散方式与相应的正常淋巴细胞移行方式相似,也可通过血液和淋巴双重途径循环至全身,因此所有儿童NHL在起病时即可似为全身性疾病[1]。儿童NHL主要的组织类型(90%以上)为淋巴母细胞型、小无裂型、及大细胞型。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大多数儿童NHL具有非特异症状,如发热、热型不定、浅表淋巴结肿大、盗汗,肿瘤可原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并出现与肿瘤部位相关的压迫症状,晚期患者出现消瘦、面色苍白、肢体疼痛、出血倾向、肝脾肿大、肾脏浸润等,容易误诊,往往经多次活检,甚至手术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才能确诊。淋巴母细胞型70%原发于胸腔,特别是纵膈,可有胸水。常见症状有胸痛、刺激性咳嗽、吞咽困难、气促不能平卧、颈头面部及上肢水肿,腹腔病变较少见。但骨髓浸润较常见。怀疑NHL时病理组织形态学诊断仍为最传统的方法,非肿瘤性淋巴组织增生有时很难与NHL鉴别。免疫分型对形态学加以恶性肿瘤补充。该患儿白细胞低,胸水查肿瘤细胞示轻-中度核异质细胞,虽骨髓细胞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是否诊断恶性肿瘤,病理活检是金标准。

主任医师:同意大家对病历的分析,根据临床特点及病情的进展看患儿出现了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儿童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少见,可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脑积水分流术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或主动脉继发梅毒、结核的感染,恶性肿瘤是儿童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发病因。其恶性肿瘤据报道以NHL最常见,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和其他恶性肿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呼吸困难,患儿主诉胸闷和表现出端坐呼吸。体检发现面、颈、上肢肿胀,呈紫绀色,尤以结膜充血、水肿最早出现和表现明显。患儿可有多汗、哮鸣和喘鸣。诊断多数典型患儿的X线胸片可显示上纵膈增宽、胸腔积液、肺门肿块,双肺野弥漫病变、心影增大、气管旁淋巴结钙化等。NHL的早期症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首发症状。颈部约占40%,腹股沟及腋窝较少见,起病初期淋巴结小而活动,伴随症状少,但进展速度快,中晚期可粘连成团,侵犯皮肤和黏膜。全身症状出现较晚,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不明 原因的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4],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NHL的认识,对于可疑的NHL,除了首发灶的病理学检查外,全身系统的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胸片、B超、CT、MRI等检查对诊断也有帮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排外结核的感染、结缔组织疾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尤文肉瘤等恶性肿瘤,诊断多倾向于NHL,等待淋巴结活检的结果。

3 小 结

出院后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NHL。患儿病情进行性加重,在当地住院治疗5d后死亡。

[1]高解春,王耀平.现代小儿肿瘤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39-440.

[2]李亮,端木宏谨.中国儿童结核病流行现状分析[J]..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04(4):321-325.

[3]Vallejo JG,Ong LT,Starke JR.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in infants[J].Pediatrics,1994,94(1):1-7.

[4]周芸芳,安晓霞.儿科综合性医院结核病发病情况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6):488.

猜你喜欢

肺门胸腔积液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肺门单中心Castleman病CTA“抱球征”1例
一种新型眼科手术积液盒
CT在肺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腹水、胸水、心包积液,都是什么病?
小儿肺门影增大辨识的Kappa一致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