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诊治分析

2010-02-10邢爱华马广艳

中外医疗 2010年22期
关键词:腓肠肌体征下肢

邢爱华 马广艳

(山东省临朐县海浮山医院 山东 临朐 262600)

DVT是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极为重要。现总结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剖宫产术后并发DVT1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康复过程,以期探讨剖宫产术后DVT的诊治和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至1月至2009年12月剖宫产术后并发DVT15例,年龄22~38岁,平均30岁体重65~90Kg平均77.5Kg,经产妇10例,初产妇5例。其中4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例为妊娠期高血压,1例合并下肢静脉曲张,3例合并贫血。

1.2 临床表现

1侧或双侧下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皮温低于正常,活动受限,起病初起感觉无明显障碍,下肢Homans征阳性,术后持续性发热(37.5~38.5℃),血象偏高。

1.3 诊断方法

患者有临床症状,如一侧下肢突然肿胀疼痛,伴有深部腓肠肌压痛,有高危因素,临床可疑DVT者可行彩超多普勒血流显像和CT确诊。

1.4 治疗方法

患者除采取抬高患肢,少站立,卧床休息局部理疗、热敷及硫酸镁湿敷和大量广谱抗生素抗炎治疗外,主要采用:(1)在无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用抗凝治疗法:肝素钠50mg+5%GS500mL静脉滴注,6~8h1次,体温下降后改为每日2次,维持4~7d,维持凝血时间在20~30min为宜。(2)溶栓治疗,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h且无出血倾向的病例,应用尿激酶10~20万U加入NS10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7~10d。(3)丹参注射液16~20mL加入5%GS25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20d。(4)潘生丁50mg,1d3次口服。

2 结果

治疗3~5d症状体征开始好转,15例患者抗凝治疗期间无一例有新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下肢腓肠肌疼痛者均在治疗3~6d后疼痛消失,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或消失;治疗2周左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出院继续治疗。下肢肿胀着,经过治疗5~7d患者明显消肿,超声示广泛侧支循环建立,但平均疗程60~90d,恢复明显缓慢。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倾向。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是:(1)孕晚期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V、Ⅶ、Ⅷ、Ⅸ、Ⅹ增加,产程中或产褥期这些因子友不同程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增多和变形能力减弱。引起血液瘀滞,血流阻力增加。(3)左髂总静脉受左髂总动脉压迫,血液在此流速缓慢瘀滞,促进血栓形成,而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时间长,子宫对盆腔及静脉压迫时间相对延长,也促进了血栓形成。(4)手术时和术后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瘀滞在静脉内,大量白细胞聚集,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损害内膜,激活凝血过程,可能并发血栓形成。(5)剖宫产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使麻醉平面以下静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6)术前贫血、产后出血、感染、盗汗、体质虚弱、肥胖均可成为诱因。鉴于以上原因,对于剖宫产后体温高于37.5℃并迟迟不降,下肢有沉重感,活动不便,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白、静脉曲张、腓肠肌或腹股沟有压痛者应考虑本病。对于有并发本病可能的孕妇应鼓励产妇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及足的伸屈运动,适量补液,合并妊高症者服潘生丁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蒙秀林,张颖,马刚.妊娠合并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9):573.

猜你喜欢

腓肠肌体征下肢
高频超声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腓肠肌病变的诊断价值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腓肠肌损伤的MRI临床诊断研究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型马蹄足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