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构建和谐、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2009-12-21肖春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感文章

肖春远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一、语文课堂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语文教学角度讲,情感指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一堂课当作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喜于听,乐于学。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实施情感教学对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有极大推动作用。心理学家贝额和科温的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比痛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认知加工。而在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下,情绪的作用表现为干扰,破坏认知活动的进行。"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把学生的情绪导向愉悦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一堂课下来,面无表情,絮絮叨叨,重复罗嗦。台下的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耳闻目睹,疲于笔记,反应不灵活,感情如白开水一样平淡,索然乏味。可是,教师还一味责怪学生的基础太差,这其实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恶果,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二、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都将变得软弱无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1、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传情”手段。语文教材共有文章几百篇,这些文章都蕴含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类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这类文章应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它突出的特点是语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教这类文章要注意授课语言的优雅洁净,还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教师讲课时,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素,满怀激情地把这些情感因素传送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2、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有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在语言的激发下积极开展表象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朗读课文时,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心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等的变化。比如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时,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表现出乌云所象征的黑暗势力;采用亢奋、快速的朗读能表现出海燕迎接“暴风雨”时的自信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而使学生更能准确地理解课文。3、注意强化非语言手段的“促情”作用。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需要注意表情、目光、手势、身势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非语言的手段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同时促进学生激情的爆发。比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语言上的声色俱厉,气势磅礴及愤怒的目光,都能使学生如闻"一多先生"其声,如睹其人。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若能面带微笑提问学生,总是客客气气地示意学生坐下。这样简单的举动可以温暖学生的心田,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缓解课堂紧张气氛很有帮助。为了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感。正视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差生"还是好生,都要用心去关怀爱护他们。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教师一踏入课堂就应及时进入教师的角色,不要把课外的各种复杂心情带入神圣的课堂,绝不把个人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应是一个忘记自身情感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的人。 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语文教师应加强课堂情感教学,充分发掘每一篇课文的情感教育功能,把握好每一篇课文的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让情感教学充满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和谐、融洽。三、通过情感的沟通,努力构建和谐、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是强调了师生的密切合作。(1)新课改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必须摒弃原来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必须重新构筑。苏霍姆林斯基讲:“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可见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的地位之重要,确定了各自的角色目标和任务,才能演出一场“好戏”。(2)新教材的结构特点是开放性的,很多问题都不会是只有唯一的,标准化的答案,而是留给师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回旋的余地。这也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现代型人才,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所必须的。(3)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彻底实现了“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学起于思,想源于疑。教师的作用还在于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只有有了上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才能构建出一种和谐、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情感文章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情感
台上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如何关爱学生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