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基础创新研究努力提升师范院校科技竞争实力

2009-12-21杨莹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基础创新能力

杨莹丽

【摘 要】 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促使高校掀起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师范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为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成为推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才宝库和智力资源。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创新 科技竞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给正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高等院校以极大鼓舞和鞭策,也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基础研究是应用开发的源泉,是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工作均衡协调发展的不竭动力”。许多高校顺应历史潮流,乘势而上,在规划和部署高校科技工作中,把切实加强基础研究作为核心内容,把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作为奋斗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为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才宝库和智力资源。 一、强化先导意识,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支撑作用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加速推进,基础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科技竞争夺取制高点的战略需要。师范院校作为我国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必须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为培养教育创新人才、提升院校竞争实力和推动科研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基础研究是培养教育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伴随世界范围高等教育变革的历史进程,科学研究不仅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有力手段,也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培养的支撑作用,大力开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并设有“种子基金”、“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研究生论坛等为学生深入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开拓国际性学术视野、出高水平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这不仅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培养了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还锻炼看团队精神。因此,加强基础研究创新探索,及时跟踪掌握国内外教育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获得理论和技术成果,不仅能够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使院校教育始终站在学术、理论和思想前沿,保持人才培养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将基础研究重调查、重操作、重试验、重互动的普遍规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现代科研思维方法,掌握解决现代教育复杂问题的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2、基础研究是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催化剂” 高校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支持机制的不断改革的趋势下,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将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己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据资料表明,诺贝尔奖从颁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获奖总人数达500多人,其中3/4都来自大学;全国高校,主要是一流大学,在“十五”期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55.1%、64.4%、53.6 %,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极大的推动了国家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院校自身的学术声望和竞争实力。但也应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高校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与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相比尚存在着不小差距,制约了院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的竞争实力。因此,要认识基础研究对院校发展的重要性,要站在特色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有侧重的开展科研工作,加强学校建设和科技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形成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绝对优势和领先地位,为提升师范院校的整体实力和社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立足特色优势,积极拓展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师范学院是孕育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技术的土壤,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拔尖人才聚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优势,瞄准教师教育前沿领域,在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上,追求科学发现,争取原创性成果,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技术领域,积极融入国家和社会科技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搞好科学研究,是师范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师范院校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学科建设大力加强探索性基础研究,是创办高水平学科专业的重要前提,也是师范院校承担国家、社会重大科研任务的基础和条件。师范院校必须瞄准学科前沿,围绕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问题,大力开展自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积极开拓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不断增强知识积累和技术储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遵循发展规律,积极营造良好基础创新环境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知识积累的过程。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于师范院校来说,任重而道远。当前,必须紧紧抓住“十一五”发展机遇,坚持以培育创新团队、打造先进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和开展合作交流为抓手,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 在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已经成为“世纪第一高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为本、名师兴院”的人才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科研人员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围绕未来教师教育需要,突出特色研究领域,积极培育科研创新力量和中坚骨干。学校要加强对创新团队的引导,倡导和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基础研究精神;围绕学科研究方向,选拔基础理论深厚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牵头申请国家和教育重大科研课题,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培养;通过在研的重大科研任务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努力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鼓励年轻教师开展新领域探索研究,积极争取新课题、布置新任务、下达新指标,逐步培养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生力量,打造教学科研“第二梯队”。 2、打造先进的研究平台 高水平创新平台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和促进高水平创新活动、培育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学校特色研究方向和领域,提升基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师范院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都适应新形势,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研究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设立多种模式的项目研究扶持基金,充分调动年青教员、学成归来人员开展研究的积极性,为专家教授开展预先研究提供平台,使学校科研领域特色化、人才队伍梯队化,形成滚动式、良性发展。通过大规模、小额度的基金资助,帮助更多的年轻教员开展预先研究和基础性研究,使之成为学校创新性研究的有效平台。4、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目前,高校科研单位的设置比较固定,学科分化较多,院系之间,乃至教研室(组)之间缺乏交流,不利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培育和发展,导致研究力量分散,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偏弱。因此,要改变当前师范院校科研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局面,大力推动师范院校开展跨系统、跨区域的科研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要积极鼓励院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资源利用等方面建立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师范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智力和人才储备,逐步建设完善具有院校特色的基础创新研究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基础创新能力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