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2009-12-21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悬念背影课文

褚 静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本文阐述了巧设课堂疑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探究;巧设细节悬念,启发学生揣摩;巧设讨论课题,启发学生质疑。 【关键词】 启发式 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 积极思维 创造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行为。启发式教学就要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拓展思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一、巧设课堂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准备好、组织好、创造好新颖、有趣的课堂问题,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兴致盎然地去思考、去探索。提问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提问的目的和提问的方式如何就决定着提问的效果优劣。比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可以看出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个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教师可这样设问:曹刿对“何以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再如,在教授《天上的街市》这一课,教师可这样设疑:天上真有什么街市么?作者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灯,街灯、明灯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为什么天空是缥缈的?既然“缥缈”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又如,教读《故乡》时,教师可这样质疑:鲁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是不是单单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吗?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圆规”字样,是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借代? 二、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探究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不断展开探究、探索。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现有教学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创造一个有竞争的、愉快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生动、直观、形象的图画,展现课文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启发学生探究铺设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之前,为了将干巴巴的说明文讲得更加形象一点,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也可以插播一下建造时相关的背景图片,在动静结合中,创设好教学情景,为学生的进行一步探究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根据课文,运用课本表演、朗读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例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学可以针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可以采用话剧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三、巧设细节悬念,启发学生揣摩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深入揣摩课本、品析字词,就应当适当地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期待的心境 ,以悬念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揣摩。例如:在讲《背影》这一课时,该文开篇就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针对这句话,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深思:“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然后,再接着问:按照正常逻辑,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人的面部,因为面部最富于表情,着力描绘面部神情、音容笑貌也最能出彩,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篇文章,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讲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渐渐领悟作者描写“背影”的用意。在作者眼中、在作者笔下的父亲背影是进入老境的背景,是已经“颓唐”的父亲背影,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展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与子在依依惜别过程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要适时根据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回答为什么描写“背影” 比描写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更能突出主题、更能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然后,再结合先前的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揣摩文章,体会文章的写作要旨。 四、巧设讨论课题,启发学生质疑在语文的新课学习中,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所学的文本,抛弃“满堂灌”的落后形式,尽量鼓励学生多讨论、多议论、多质疑,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启发,这样会对实施教学目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祝福》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此的讨论题:“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真正凶手是谁呢?” 从而促使学生对各个与祥林嫂有关的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围绕着讨论题大胆质疑、大胆思考、大胆发言,既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又能让质疑--议疑--析疑--解疑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就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生字词,如“根深蒂固、孜孜不倦、 汲取”等等,之后,引导学生针对句子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地质疑,有同学就提出了为什么“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如何才能突破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并不是一味地填鸭式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勇于质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使讨论有实效,有质量,不走过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有的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对凡事都要独辟蹊径、特立独行表示怀疑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引让同学们围绕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引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形成发散状态,不断启发学生派生出更多、更有水平的疑问。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艾志辉,《教坛一簇蒲阳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3、张祖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悬念背影课文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背影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