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诵读中提高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2009-10-15高培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培养兴趣诵读诗歌

【摘 要】高中课本中所涉及的诗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凝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认为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诵读为主,逐步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诗歌 诵读 培养兴趣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我认为在古诗文教学时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熟读成诵,自我感知

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习古诗文,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诗义,有的诗句本身浅显易懂,有的诗句对于中学生来说就难以理解,这时不如干脆让学生去“不求甚解”地诵读,也学一学老夫子的读法,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反复地读,成遍地吟诵,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知的能力,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有的学生认为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了一次约会,第一节诗写静女主动相约却调皮地“爱而不见”,小伙子急得“搔首踟蹰”,二、三节诗写小伙子在焦急的等待过程中回忆起了他们的爱情生活,静女曾“贻我彤管”,也曾“自牧归荑”,情感真挚热烈。读时语气深情美好。另一部分学生则说诗的第一节写静女在约会时调皮地“爱而不见”,小伙子急得“搔首踟蹰”,二、三节诗写静女不忍心让心上人饱受焦急之苦,从隐蔽处走出,左手拿彤管,右手执荑草出现在小伙子面前,小伙子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读时语气惊喜欢快。学生们无论从哪种角度解读,都已经对诗文有了一定的整体感知。

学生通过诵读,还可以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教科书中解释“静女,娴静温婉之女”,在品读人物形象时,学生很容易找出“俟、爱、贻、归”等动词,并体味出静女对待爱情的大胆主动、执著热烈,静女是一个大胆、调皮、活泼、开朗的姑娘。这使学生产生了质疑,交流讨论后他们认为“静女,美丽女子”更准确,这样就实现了思维的创新。

二、播放朗读录音,提高学生情感感知能力

好的乐曲、歌曲总能令人百听不厌,“阳春白雪”般的名曲,甚至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觉。在教育教学中,配乐朗诵的诗文,总能令学生兴趣大增。

在《声声慢》教学过程中,朗诵者的配乐朗诵创设出了一种清幽的艺术境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时语速缓慢,跌宕起伏。在背景音乐的帮助下很容易想象到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少妇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深沉忧郁的体会。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朗诵者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读得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虽是“聆听之虚境”,却让人听着揪心,此时有些学生已眉头紧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夹杂着绵绵细雨,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读“这次第”时朗诵者欲说无语,欲泣无泪,最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语速突然加快,语调上扬,“愁”字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令闻者哽咽。

这一段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诵,不论是在字音、断句以及朗读技巧、还是艺术感染方面,都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而且大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亲身参与

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可以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上邪》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安排男女齐读,通过第一遍的诵读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读完后学生的表情变化非常丰富,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着,我尝试让男女划分语句来诵读,上邪!(齐读)我欲与君相知(女),长命无绝衰(男)。山无陵(女),江水为竭(男),冬雷震震(女),下雨雪(男),天地合(女),乃敢与君绝(齐读)。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有点羞涩,特别是有些女生声音很小,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目的。通过我的鼓励,并向学生解释了诵读这首诗歌时直抒胸臆的作用,再让男女互换再次诵读,这次读完后学生的笑声充溢了整个教室。

最后,我又突发灵感加入了一些外在成分再次改变诵读方式。上邪!(齐读)我欲与君相知(女),长命无绝衰(男)。(除非)山无陵,(除非)江水为竭,(除非)冬雷震震,(除非)下雨雪,(除非)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齐读)。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而在诵读时加入“除非”二字,对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又加以否定,此时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意犹未尽。

总之,诵读是一把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钥匙,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选择每一环节的诵读形式,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读出诗歌的意境,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高培德,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培养兴趣诵读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启蒙教学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日记写作兴趣的策略研究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