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2009-10-15袁广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观念语文教学

【摘 要】新的教育理念形成过程中,传统语文教学已很难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新的语文教学要有新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观念、内容、方式上作出新的变革。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化 观念 方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环节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形成,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已很难承担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同时,高考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也从各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在观念、内容、方式上的变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应当社会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尽管以前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也作出了相应要求,但显而易见的是,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使上述要求仅仅成了语文教学的“副产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较少体现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当然,这与传统语文教学缺乏实现这些目标的可操作性平台不无关系,但不能否认,以应试为中心,以课堂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终极价值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

(1)只看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没有注意到它同时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简单地把语文理解成一种纯知识性、技巧性的学科,相应的,在教学中把语文技艺分解成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等,而把语文固有的文化内涵置之不理。

(2)热衷于短期效应,忽略语文对心灵启蒙和审美意识启蒙的影响力;急功近利,重视记忆性和固定格式的知识,一切为高考服务,将素质教育弃置一边。

很显然,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将使教者与学者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思维方式越来越模式化,缺少创新,缺少变革,这与现代教育是格格不入的。现代教育以面向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它既重视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把自我学习、关心社会、关注环境作为人的素质要求。正因为如此,构建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新语文教学模式成为语文教学者和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共识。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当服从并服务于人文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语文教学应当朝着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一方向去努力,否则,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就缺乏真正有价值的终极目标,而只会在低层次的平面上运转却无法向更深层次拓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可以放弃工具性,相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使它成为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径。如果我们即放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只注重人文性,最终结果可能是人文性也得不到有效体现。正确的做法是:工具性应服从并服务于人文性这一最终目标。

综合起来说,素质教育关于健全人格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交际能力。在当代,交往与合作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为基础,建立起和谐协调、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此,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中的语言因素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的语言包括了书面语言,但更多的应该是指实用性的交际语言。所以,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从以往只重视对字、词、句、文进行分析研究的领域向外拓展,加强语文的实用性研究,凸现语文的交际功能。可喜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在编写过程中,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重视。它明确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为阅读,一为写作、口语交际。这样,语言作为日常交际手段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进行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形式也不拘一格了,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兴趣就能提高,语文的交际功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指欣赏、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亦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价所需要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现有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审美功能,而是将语文教学过程简单地视为对机械、枯燥的字、词、句、段进行讲解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结构、语法规律、语段整合,较少涉及到语文本身的美。事实上,语文中存在相当多的审美因素,即以上文提及的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为例,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胡同文化》中我们可以领略文化美;在《过万重山漫想》中我们可以体味哲理美;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我们可以感受人格的美。只要教师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充分地挖掘,美的形态是无处不在的。当然,适当的课外阅读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读好课外书,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关注环境意识。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作为未来社会主宰的学生应该具备关注环境的意识,而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成为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过程,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处于封闭状态。事实上,高考模式由“3+2”向“3+x”转化,多少传达出了一点这方面的信息。无论是文科综合,还是理科综合,试题中都有意无意涉及到一些诸如生态环境等一类的社会热点问题。当然,在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中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与环境有关的文字。在这种情形下,由课堂走向社会的语文教学不能坐等,而应理智地、主动地参与,以实现语文在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方面的隐性功能。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介绍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文章,分析典型材料,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了解世界和国内环境状况;也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地理、自然学科相结合,组织学生对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出有价值的小论文。这样,语文在关注生活热点方面就有了用武之地。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多样性代替单一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因观念陈旧,内容单一,在教学形式上也摆脱不了单调、机械的特点。素质教育在要求语文教学观念更新、内容拓展的同时,对语文教学方式也提出了要求:

(1)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这就为教师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学生也能借助网络阅读更多的作品,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料,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总之,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使教和学都能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

(2)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不难看到,有些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技巧,但写出来的文章却千篇一律,具体表现为枯燥、平淡、格式化,缺乏生活气息,缺乏时代感,缺乏灵气。这是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而,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生活就显得非常必要。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熟悉生活,领悟生活;要经常开展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鲜活的语言去描绘生活,去感受生活,去评论生活。从近三四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不难看出,作文的设题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和时代化,坚韧、创新、竞争、机遇、自信等与时代节拍相吻合的语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作文试题中。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对时代的感悟能力,学生面对的无论是一篇作文,一份试卷,还是未来急遽变化的社会,都将会手足无措。

语文教学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所发挥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将愈来愈明显。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也必将推动语文教学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袁广明,江苏省镇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观念语文教学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