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体验,打造语文感性魅力

2009-10-15孙广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阅读高中语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审美教育、情感体验的要求,本文试图从情感体验的意义、实施的方法等方面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体验 阅读

一、加强情感体验的重要意义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上强化审美性、感受性、体验性,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也反映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们不但要注重情感的体验,还要力求真实。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收获。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学必须从情感体验上做文章。语文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加强情感体验的方法举隅

1.诵读挖掘情感资源

“文章不厌千回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观念,以读为主,让“读”成为语文教学导线,以读代讲,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是作者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因此,我们常用示范诵读、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地朗读,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作品,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积极模仿,达到想读的目的。学生如果能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探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读什么。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关键语句,体验思想感情,但不管如何都得以读“开路”。

2.“思”“议”体验情感内涵

教师要教学生体验怎样读:读的方法、技巧形式多样,无论是齐读、引读、自由读,还是朗读、默读、速读,都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等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司马迁、李白、白居易,他们之所以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谏太宗十思疏》学生从中领悟了从谏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评的不可缺少;《获得教养的途径》让学生明确了提升自我修养的正确途径;《五人墓碑记》让学生了解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意义;《师说》可以让学生摒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切忌单纯说教。

3.“品”“悟”悟出人生滋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表明学生有主动发现和探究的意愿和要求,发现和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本能,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这种本能引导出来,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而在课外,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学完一篇课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之后,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客观形象地说明一些事物;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后,学生能自己设想规划将来的人生道路;学完《阿Q正传》,让学生明白自己精神上的残缺,学会去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种“课内举一、课外反三”的学习让学生透过多种渠道明白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学习的个性化也充分得到了显示。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品”,品出文中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等等。

4.写作展示情感意境

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写作技巧是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有丰富的思想,有高尚的品德。

(1)养成思考习惯,为写作提供持久动力。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射。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思想不丰富的人,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源头活水,并进一步形成思考习惯。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可极大丰富学生思想。“我是阿Q吗”,让学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点;“是要发展,还是要纯净空间”,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学生在争论中学会了思考,摒弃了无用的牢骚。一系列密切联系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单调,调动了学生思考积极性,丰富了高中生活的色彩,发掘出了写作宝库。

(2)课堂作文与随笔相结合,提高写作效率。

目前,苏教版的《写作》教材虽然已推出,不过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作文教学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课堂作文和随笔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作文抓规范抓时效,随笔抓题材抓思想,收到了较好效果。课堂作文规范性要求必不可少,必要的写作知识讲授和严格的时间、规范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课堂作文素材来源紧扣人生思考、社会现实、课文内容、单元写作训练几个主要方面,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写出思想,写出生活,写出灵气,写出个性。随笔重在抓基础,重在让学生通过作文去认识生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式不拘一格,练笔作文成了学生驰骋思想的原野;作文后及时批改,快速反馈,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劳动的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关于“情感体验”的反思

1.处理好提问与质疑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加速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学生习惯按教师的目标思考问题,尽管能加速学生的情感体验,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质疑问难,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处理好师生互动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在多读、多问、多说的情况下去体验文章的情感,而不能把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

语文教学是感性教学,它是将学生的心灵和材料意义联结起来,学生在感知、体会、感悟过程中并不停留在材料的浅表层次上,还应体会其深层含义,这是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突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体验”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中努力追求的方向。

★作者简介:孙广荣,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学教师,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阅读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