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引导艺术

2009-10-15马军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学习主体语文教师学习方式

【摘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导者。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师 学习方式 学习主体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应具备哪些引导艺术呢?

一、引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可以产生动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事实也证明,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人一旦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到从事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所以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使学生积极有效的自觉学习。而教师善于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对“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理解,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孤舟一系,作者就应该上岸住旅馆了,为何后面要跟上“故园心”三字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舟”在这里比喻自己,江面比喻故园、国家。“孤舟一系故园心”表明自己的心与故园、国家紧紧相连,抒发作者忧国、思乡之情。生2:诗人系孤舟的那一刹那,因无处归宿而想到了故园,抒发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生3:作者在即景抒情,可见作者的匠心独具,这就是杜甫与我们的不同,也许我们要写,就会孤舟一系去住旅馆。

这三位同学回答完后,教师还需要讲吗?教师只需归纳肯定则可。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结果令人兴奋!

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快乐的艺术

善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会说出很多独特的看法,当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师生的认可后,会享受到成功后的快乐。这种快乐感会促使他去追求下一次成功的快感,并激发起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成不断激活知识、生发知识的快乐园地。追求快感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如老师让学生谈“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的理解。一位同学说:人们都急着为征战的将士赶制衣服,内心充满无限的痛苦,故为“寒衣”,一“催”字也表现了战争的紧迫。这一回答得到师生的认可后,他大受鼓舞,接着有谈自己对下一句的理解。他认为,高高的白帝城上传来的急促的捣衣声是有比喻意义的,比喻急促的战鼓声。他这一次的回答又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课堂上激情高涨,思维活跃,有的说,一个“催”字和一个“急”字表现出漂泊在外的诗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因为这儿的“寒衣”指冬季的衣服,人们都在将夏秋的单衣洗后收起来,准备穿棉衣了,说明一年又到头了,而诗人还漂泊在外,这不能不引起他归家的心情。另一生认为这一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即用别人家的温馨反衬作者漂泊在外时内心的孤独、凄凉。而另一生认为,个“催”字和一个“急”字表现诗人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受苦,自己漂泊无依的不平静的心境。最后老师在肯定了所有同学的答案后说:其实大家的独特理解合起来就是本句诗的内涵,谁能将大家分散的见解总结归纳一下呢?一位同学来了兴趣,归纳到:本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表现自己不能归家的凄凉心境,另一方面表现诗人因国家动荡不安,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伤感,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如此充满活力与快乐的课堂能不令人惊喜?

三、引导学生深化知识是点石成金的教学艺术

新课程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习、体验并获得知识和能力,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探求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是零散的,是浅层次的,要想让学生获得系统而具有深度的知识,并使能力得到提升,就得靠老师的点拨、明确、归纳、拔高。教师的这种作用不仅能使学生走出学习中分析判断的迷途,而且能让学生不到位的回答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最终让学生得到满意而欣喜的学习成果,这就是教师点石成金的艺术。比如,我在讲《题李凝幽居》一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用“推”好还是用“敲”时,学生的分析结果不统一,有的认为“推”好,因为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自己掩的,自掩自推,表现寺里只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更符合全诗的意境;有的认为”敲“好,敲显得僧人有修养;有的认为“敲”有声音,越有声音,显得夜越静,这才与诗题中的“幽”字照应,也更符合全诗的境界。当第三种看法出来时,我抓住时机点拨:这叫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夜静,所以轻轻的敲门声都会显得特别响亮,故而惊起了宿在池边树上的鸟儿,这样更突出题目中的“幽”字,可见哪个更好?同学们异口同声“敲”字好,因为反衬收到的艺术效果更明显。可见学生最终不仅明确了答案,而且深刻地领悟了诗歌“以有声衬无声”的这一艺术技巧,这样的点拨起到了点石成金,深化知识的作用。

总之,提高教师教学的引导艺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高水平的引导艺术能感染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达到较高的境界。

★作者简介:马军侠,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学习主体语文教师学习方式
浅析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