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09-09-02周小理马忠才刘宇陆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周小理 姜 超 马忠才 刘宇陆

摘要:一线工程师是连接研发型人才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具有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特征。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创新并实践了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构建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日益增加,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0年4月由三所高工专合并升本后,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积极探索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深刻理解一线工程师的内涵与素质特征

从工程过程和工程实践来看,工程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的侧重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开发型),有的侧重工程管理和组织实施(工程管理型),还有的侧重在生产现场从事一线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技术实施型)。一线工程师主要属于工程管理型和技术实施型的范畴。

一线工程师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是连接研发型工程师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他们既要领会、理解、落实研发型工程师的设计和意图,又必须通过加强集体协作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研发、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一线工程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们有着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技能人才相比,一线工程师知识基础更加深厚,具有更完整的理论,更系统的知识结构,更严密的逻辑。与研发型工程师相比,一线工程师专业知识面更宽广,更重视实践应用,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据统计,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中,65%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组织管理和销售服务等现场或基层一线工作。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化发展程度又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突出应用特点的一线工程师有着长远而旺盛的需求。研究和创新实践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21世纪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围绕一线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教学体系

从一名工程师的成长规律来看,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际的体验3个环节。这3个环节由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和工作单位的职业训练共同完成。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确立了“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并以此为原则构建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既体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了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同时又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1“平台+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线工程师作为一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桥梁型人才,虽然不以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但仍然需要比较深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其区别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关键。在“平台+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中,学校坚持将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基础科学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相结合。平台课程体现了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专业模块依托行业,贴近企业,突出工程能力型课程,凸显专业特色,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具开放性和柔性。

2“1245”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一线工程师”的培养中,实践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和突出。我校针对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构建了“1245”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该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概括为:

一条主线——以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四个平台——公共基础实践平台、公共基础综合实践平台、学科专业实践平台和学科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五个环节——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强调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工程实践链中进行。由浅入深、分层次、分模块的推进工程实践教学,形成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和“基础实践——综合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的分层递进、螺旋式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实施1245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推出了4种应用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即实现学生四年外语、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不断线。充分体现了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想。

3“工程师素质”培养体系

现代工程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要求工程师要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综合地认识工程和工程价值。这就对一线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针对传统工程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素质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工程师素质结构。学校建立了必要的组织机构,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统领全校的工程师素质教育。精心构筑工程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一线工程师素质培养的道德品行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思维和完整人格、健康心理、人际交往4个模块。

学校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第二课堂学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二课堂”以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五节(科技节、外语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体育节)多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和协调管理的综合素养。

三、建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

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深厚的知识素养,同时更要能运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从培养“一线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改变实践教学长久以来的附属地位,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实验与实训并重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1)工程化实验室的重点建设。学校组织教师通过结合专业实验室建设,选购及自行设计与企业主流生产设备相近的中试设备,搭建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

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学校积极鼓励各院系与企业、行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如:我校与世界著名的德国Zwick/Rodl仪器制造公司共建材料性能检测联合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过程自动化培训中心等。

(2)校内实训基地的重点建设。学校重点建设了现代制造技术中心、自控实习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以营造工程化的模拟教学与训练环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以准车间的设计形式入手,为学生提供了数控装备的操作、维护、维修以及编制复杂模具成型工艺流程的数控加工基本素质训练的平台。自控实习中心是集机、电、液、气传动和可编程控制器(Pc)技术,交直流传动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微型工厂。

2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是实现一线工程师的培养走出校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学校传承原三校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的优势,以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目前,我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建校初的28各拓展到180个。各专业均建有3~5个、稳定的、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

学校在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实现外延扩展的同时,还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创造性开展实施“零适应期”、“准员工化”、“四年不间断循序渐进”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由“参观型”向顶岗型、“准员工型”的转变。

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往往闭门造车,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的局限,自2006届起,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与各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通过校企联合指导课题,真题真做,增强了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一些实践经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来自企业的课题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与生产实际及社会实际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2008届已达到了91.2%。

四、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满足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参加工程(社会)实践的意见》和《关于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我院教师队伍的规定》,并规定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首次评聘前,必须参加连续不少于3个月的工程实践。

学校通过“两请一送”的方式,将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将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企业界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将无工程背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同时还定期组织安排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去加强新的工程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2007年10月学校与上海市工经联联合召开了“应用技术产学研工作推进大会”,同20余个企业签署了应用型教师能力培养基地协议。2008年学校派出首批17位青年教师到12家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并聘请了近20位工程专家作为青年教师的工程导师。另外,学校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横向科研活动,有近1/3的教师参与横向科研工作。多种举措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化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一线工程师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扎实,知识面宽

我校在严格实施教考分离和考试管理的情况下,全校学生的主要公共基础课考试成绩稳中有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上海市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统一测试中。我校有近2000余名2007级学生参加。理工类和经管类学生平均成绩均取得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二的好成绩。

我校近四届毕业生获得由劳动局及其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放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数量不断增加,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2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强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和上海市的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绩。2006-2008年我校学生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类专业竞赛奖499项(2006年128项,2007年168项,2008年203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57篇,申请专利174项。此外,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人次逐年增加。三年来,共申报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400余项。

3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

五届近万名本科生毕业中,94%在企业一线就业,其中有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业务骨干和重点培养对象。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和较高的为89.8%;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和较强为88%;技术业务能力过硬和较过硬为84.8%;团队合作精神强和较强为96.2%。毕业生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深受企业欢迎。

2007年11月,教育部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专家组经过6天的实地考察一致认为,“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秉承依托行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优良传统,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9(3)

[2]韩立强,张鸣放,黄金林,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定位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责任编辑文和平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