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挑战与展望

2009-09-02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精品课程项目管理

李 正

摘要:本文基于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视角,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论述了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在建设机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精品课程;项目管理;网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在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策略。

一、华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进展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自2003年开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目前,我校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26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并以此带动我校各专业的优质课程建设。从而达到有效提升整体课程教学水平的目标。经过五年多的探索,我校逐步形成了精品课程培育、建设和应用的政策、措施和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制订精品课程管理、建设与应用规范

近5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方法》、《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精品课程验收标准》、等文件和制度,规范了项目管理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了资源研发和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成立精品课程建设专家组,指导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成立了由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评审、监督、检查、业务指导、技术咨询。

3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经费保障体系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对每门校级精品课程,给予5万元的立项启动经费。对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分别给予10万元和15万元的配套经费支持。每年开展两次精品课程检查和经验交流活动,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于符合条件或限期内整改完毕的课程追加建设经费,对优秀课程给予奖励,从经费管理的角度保障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强过程管理

我校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持续性的、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过程。我们逐步建立健全精品课程网站的监测机制:精品课程网站自动记录每学期课程所更新的内容及更新时间,定期把数据反映给专家组。学校组织专家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精品课程网站,汇总相关信息及意见,向全校通报。教育技术中心除了监测网站能否正常连接外,还注意监测资源的更新频率和质量。通过监测管理,使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自觉做好资源的动态更新,形成良好的动态资源建设机制,确保精品课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研发资源建设系统,支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我校自始至终把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建设,凝练形成了以课程为核心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支撑平台。

(1)自主研制素材库平台,支持精品课程素材库建设。素材库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基础。目前,利用我校自主研发的素材库平台,校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已基本建立课程素材库,整合课程素材资源,有力支持了课程教学活动。

(2)自主研发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支持精品课程结构化资源建设。我校于2003年自主研制两套课件制作工具——自主学习型课件制作工具和讲授型网络课件制作工具,供教师进行课程结构化资源开发,制作自主学习型和讲授型网络课件。目前,我校所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及部分校级精品课程已完成课程全程授课录像的录制工作,并以三分频讲授型网络课件的形式在网上实现共享。

(3)自主研发课程网站生成工具,支持精品课程门户网站建设。课程网站动态生成工具简单易用,功能强大。我校绝大部分精品课程已利用该工具完成了课程门户网站的研发。这种课程门户网站不仅可用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还整合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相关功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在网络上开展教学活动,保证精品课程在最大范围内发挥教学应用和示范作用。

(4)研制网络教学资源模板和范例,提高课程资源建设质量与效率。第一,我们根据呈现内容的不同研发了20多个资源建设模板,用于各类资源的动态建设;第二,研制开发了2000多个通过型及专用型电子教案模板供教师使用,特别是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各学院的特点,设计与制作了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PowerPoint模板;第三,收集种类繁多的素材资源范例供广大师生下载使用。通过这些措施,降低了师生资源建设的难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6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精品课程教学应用实践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探索了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三种典型精品课程教学应用模式:

(1)基于资源的课堂探究学习模式。在课堂讲授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社会历史文化情境、自然情境、问题情境和虚拟实验情境,指导学习者对情境进行观察、思考、操作、意义建构。这种教学应用模式的实施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思考讨论、实践探索、意义建构和学习评价等。

(2)基于网络资源的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作品(成果)、评价作品(成果)、意义建构等七个主要环节完成课程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养和协作能力。

(3)基于资源的开发性学习模式。在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环境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某一个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最后要求学生构建基于这一专题学习内容的“专题学习网站”。教师以学生完成的“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对象评价学习效果。

7实施项目管理,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我校引入项目理念和方法,形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制开发精品课程项目管理网站,用于发布各类信息、网上申报项目、网上评审项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整体质量,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二、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六大问题不容忽视

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品课程培育与申报规划缺失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规划d在精品课程建设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有计划地培育和申报建设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保障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性和竞争力。这也应该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反观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在精

品课程建设的培育和申报规划方面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学校教学研究和管理部门没有对这项工作做出必要的指引和合理规划,精品课程的申报仍处于原始的“自由申报”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削弱了高校课程在评审中的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课程建设出现很多的“无用功”,制约了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

2精品课程建设保障机制不到位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合理、优质、高效的建设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到位通常导致在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时,仓促上马,甚至形成整齐划一或配额式建设的局面,最终导致建设和应用不到位。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政策支持,没有完善的长效机制不利于营造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3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不规范

贯彻实施项目管理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尤其在动态监测管理和评估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管理意识缺乏或项目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

4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标准化建设,重用性差,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交换困难,资源更新率较低,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服务。

5精品课程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应用不够精品课程隐性知识主要指师生和教学群体环境的隐性知识两方面,前者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技能、创造能力等;后者是指师生的交往体验和学生的交互经验等。人们往往注重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系统化语言来加以表达和传递显性知识,而对于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诀窍等在内的隐性知识却比较忽视,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的是一种“死”的知识,难以从课程教学中获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恰恰是课程隐性知识之所在。

6精品课程共享和服务不到位

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评审环节,不惜一切代价拿到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评上以后,由于缺乏课程共享的意识和应用的机制,再加上相关的教学服务不到位,导致“精品课程”成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孤岛,使用的几率极低。这种现象明显违背了国家建设3000门精品课程的初衷,成为当前高校精品课程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精品课程建设应多管齐下重视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提倡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精品课程的培育、建设、管理和应用各环节实现“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改进”的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培训,促进项目建设水平

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培训教学模式,不间断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构建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课程体系,实现培训内容上网,开展在线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教育技术培训网站,用于培训教学和管理;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及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项目培训、阶段性现场会来促进项目建设。

2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形成精品课程协作共建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打造一支由课程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包括教学设计、资源研发、网络支持、网站维护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层层负责,分工协作。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协作共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包括课程素材库、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讲授型网络课件、教学文档及课程信息等,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减轻学科教师的负担,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创设作业管理、学生管理、研究性学习、学生创作作品展示、论坛、答疑区、分组讨论、常见问题等学习环节,开辟相关栏目,由学生维护,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形成师生协作共建的局面。只有这样,精品课程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3打造精品课程共享机制和应用模式

高校要建立精品课程网,在学校主页通过醒目的LOGO提供网址链接。同时,在教务处、教学在线等网站主页上提供访问入口,保证直接访问及多方链接。建议国家级精品课程应提供公众网和教育网入口,包括教学及实验的全程录像等所有内容全部共享;省级精品课程在教育网内提供全部内容的共享;校级精品课程在全校IP范围内提供完全共享。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要全部符合资源建设的国家标准要求,具有标准的资源描述规范,保证资源的共享开放。

4充分发掘和利用精品课程的隐性知识

精品课程的隐性知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师生的隐性知识,二是教学群体交互中存在的隐性知识。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中通过以下策略对课程的隐性知识加以发觉和应用。

首先,充分利用博客、概念图等知识可视化工具,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外部明示”。教师通过博客提供的虚拟社区环境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充分挖掘自身及教材的隐性知识,也可以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显性化有关隐性知识。

其次,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一协同学习交流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内部升华”。以精品课程门户网站或其他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作为协同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

5建立精品课程从建设走向应用的促进机制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数字化教与学的平台,确保每门课程网站建设在满足申报、展示的同时,要发挥教学应用的作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逐渐从抓立项建设向应用转变,应建立精品课程应用机制,注重绩效评价。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文和平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资源精品课程项目管理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指南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