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09-09-02陈铸芬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培养

王 璁 吴 青 陈铸芬

摘要:综合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在贯彻新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十年来的今天已成为,一个热点议题。本文以全国九所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为依据,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所实施的策略及所面临的问题,以期这一剖析能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十余年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全国各类综合院校的英语专业办学过程中,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贯彻与实施。各校英语专业办学的成果既是目前回顾与研讨的依据,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本文以全国9所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为依据,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所实施的策略及所面临的问题,以期这一剖析能为全国综合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现状

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13所学校开办了英语专业,比例约占57%。根据对其中9所院校(北京、成都、广州、湖南、长春、陕西、湖北、南京、浙江)所做的调查,其办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1创建时间、规模、专业方向各具特色

在9所院校中,创建英语专业点最早的在2001年,大部分建于2003—2004年间。学制为5年的2所,学制4年的7所。目前各校在校生从160~460人不等。9所院校所设置的复合专业方向,归纳起来有6个: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

2课程设置以英语为主,中、西医学等课程为复合专业课程

英语课程作为专业主体课程涵盖了大纲规定的全部基础课和大部分的专业课,各校平均学时数为1 409学时。英语专业选修课总计28项,学时均为162学时。虽然9所院校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医学课是各校基本必设的课程。内容涉及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中医学基础概论、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中医诊断、生理、病理学等,但学时数差异较大,平均达319学时。

3开设跨医学与英语两大学科的医学英语课程

医学英语课程是为英语和医学所搭建的一个交汇平台,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医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其内容涉及医学英语词汇、中医术语英译、医学英语翻译、医学文献阅读、医学应用文写作、西方医疗保健体系等。这类课程也因校而异,平均学时数达166学时。

总的说来,三类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达2 056学时,其中英语课程学时数所占比例最高,为76.4%,医学课程为15.5%,医学英语课程8.1%。

二、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

1确立英语加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纲颁布10年后的今天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英语界的同仁们在反思,在探讨如何将这一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基本采取的是英语加专业方向的模式。这一类型的英语专业大都成长在综合性大学或专业院校,由于缺乏历史的积淀、经验的积累,没有传统的专业英语院校那么强大的语言环境,办学初期确实面临不少的困难,学生、家长及社会也都采取观望的态度。然而,通过数年精心办学的实践,依靠各自学校所拥有的其他专业背景,英语加专业方向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正在健康地发展。这样的英语专业有其科学性、前瞻性及合理性的生存与发展的特点。

2形成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板块布局

教学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类,即,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并且明示各类课程的所指范围。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方面,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按规定开设了综合英语、口语、听力、泛读、写作、翻译等课程。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方面,中医院校开设了诸如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就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方面,各校依托校园背景制定了专业方向,从而使中医药类的课程首次进入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举措对于英语加专业方向的办学模式是新的尝试。

3铺设较为宽泛的人才就业渠道

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四、八级考试成绩。“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证明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各校应按照有关规定继续认真实施”;“四级和八级考试着重检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两项考试的成绩是评价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的重要依据。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达80%左右。这一成绩与全国近4年(2005-2008年)的四级平均通过率57.51%相比,高出22.49%。8所学校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平均通过率为70%左右。这一成绩与全国近两年(2007—2008)的八级平均通过率46.29%相比,高出23.71%。

从所调查的有毕业生的8所院校看,英语专业学生平均一次就业率达88.75%。他们分别进入医药(医药外事)、外企、学校、政府机构、企业、情报翻译机构等部门。另外,考研的学生既有报考语言文学专业的,也有进入医史文献、循证医学、伤寒学、针灸学及中医学等学科的(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两届20名读研的学生中,17名,在攻读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专业)。英语加专业方向的特点无疑为学生拓展了职业发展的空间。

三、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1专业特征、人才特点和市场定位问题

“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大纲中所强调的五个特征是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导原则。中医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以英语为主导,夯实语言基本功,同时具备一定的医学、中医学的相关知识。虽然各校英语专业的方向不尽相同,但植根于中医药院校土壤中的带有各种专业方向的英语专业必须背靠这座大山,去考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那些医学课程当然不可能使其具备一名专业医师的水平。但是,社会需要一批在医学领域开展宣传、交流、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人才。考虑到中医药院校的特点,英语专业最好以医学、医药方向为宜。这样,人才特点和市场定位就可根据专业方向与所在校的优势一并给予考虑和解决。

2以校为本优化课程体系彰显个性与特色问题

“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应该鼓励各校闯出各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道路,力求办出特色”。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厚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搞好医学特色课程体

系的建设。立足于各校的条件与资源,设计合理的医学课程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指导机构、医学院系相关部门和英语系三方共同探讨、研究并要达成共识的问题。从理想状态讲,对英语专业学生所讲授的医学课程应为基础理论与实践中最精华、最凝练的部分,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最好为双语。如能逐步达到此水准,个性与特色的彰显才能落到实处。

3夯实专业基础强化选修课功能的问题

注重基本功训练,强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夯实专业基础的根本。选修课程正是为基础所添加的翅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培养模式需要学生涉猎广博的知识,五光十色的就业市场等待着身怀绝技的合格人才。而目前的选修课还存在因人设事的现象,对所设课程、讲授内容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的有机联系缺乏论证。另外选修课的门类不仅应有涉及语言专业的,也要有涉及有助于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在具有良好医学背景和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中可以利用整合的资源,为学子们提供广阔的选修平台,使其智慧与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培养。

4荟萃师资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问题

中医院校英语师资多是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由于所办专业带有医学方向,因此急需既懂英文又懂医学的人才。为此,一方面可利用学校资源,使外语好的医学专业教师加入到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开展外专聘用的引智工作,搞国际化的对外联合办学项目,这样既可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又可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利于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

四、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

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诸多元素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就中医药院校的特点而言,可以作以下构想:

1从以单纯语言形式为主的必修课向以英语为核心加专业和专业英语的一体化课程转变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如果固守并强调单纯语言形式的教学势必导致传统的外语经院式培养模式,而这是新型英语专业在条件、师资及其他资源方面无法与老牌外语院校抗衡的。所以在坚持以英语为核心的前提下开设某些医学专业课,再辅以医学英语课,可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并为其进入社会就业市场奠定专业基础并明确求职趋向。

2从单纯基础课程为主向以翻译、写作、医学词汇和医学文献阅读等应用型课程转变

综合英语(即精读)历来是英语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所处地位和所占用的学时都居各门课程之首,其教授的具体内容为“语言体系知识,话语知识和常用语知识”。此类知识学生必须掌握,而且在中学英语的基础上要有一个根本的提高。但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并能掌握“语言尝试能力”与“语言思维能力”是需要从一些输出型课程中锻炼、体验和提高的。所以诸如翻译(英译汉、汉译英、口译、中医术语翻译、医学文献翻译等)、写作(四种文体的写作、书信、简历、论文撰写及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医学词汇和医学文献阅读等课程进入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势必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3从强调语言类专业知识课向强调医学、中医药等专业方向课程转变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停留在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和英美概况这类专业知识课程的层面上。其专业方向所需的课程,如:中医学基础概论、现代医学基础概论等必然要进入主干课程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哪些该保留,哪些该放弃,哪些可以放入公共选修课,是必须慎重对待和研究的问题。英语与医学,这看似相关性不大的两个专业,在其各自运作的过程中人为的使之相互作用并融合,从而产生出一个新的专业模式,以便使英语这一工具直接服务于某一特定的领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未来就业奠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为达到此目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常规,走自己的路,谋求新的发展。

4从注重语言能力向注重研究能力转变

“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提供了学生拓展研究能力的空间。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英语功底在其专业方向的领域里搞一些边缘性的科学研究,诸如中医术语的翻译研究、中医院各科室的名称英译研究、循证医学研究等。这样才能使所谓的“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创新实践教学”不致流于形式,才可以有的放矢。事实上某些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已经在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经公开发表。

“21世纪对外语教育的挑战是巨大的,但新世纪为外语教育提供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这里不仅需要改革的热情和勇气,也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精神”。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与自身所在校的资源优势,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地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复合专业,创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以热情、勇气、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去获取和享受机遇。

参考文献:

[1][2][3][4][6][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3,21,17,38,18,41

[5]黄源深,虞苏美,综合英语教程,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前言

责任编辑周杨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培养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