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

2009-08-01邓清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实力世界文化

邓清柯

摘要:文化力作为征服人心的力量,是超越一切武器之上的“武力”,被称为改变世界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以一种最高级别的力量,一种“力量的另一面”,正在深刻改变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和格局。中国要成为世界意义的大国,提高文化软实力,这是必修课,我们别无选择。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是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化改变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3-0015-04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和“魂”,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会有力。文化力作为锁存于人类内心的心理基因频谱,是征服人心的力量。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润物细无声而言,文化的力量大于坚船利炮,是超越一切武器之上的“武力”。所以,文化力无形而强大,被称为改变世界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一方面,文化与人们的生存、生活、生产和生命意义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电视每天都在刺激着老人的眼球,音乐又不时在孩子耳边萦绕。人们最能如数家珍的大概莫过于文化。另一方面,把文化看成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软实力,看成“最有说服力的武器”,又是一件很新鲜的新生事物,人们的认同需要一个在接触中接纳的过程。

文化软实力,一个普通而又神奇的命题。普通不是因为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而是因为文化价值的普遍缺失。在一个普遍重视物质功利的社会,文化曾经走向边缘,沦入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看似寻常最奇崛”,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上世纪90年代美国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思想后,文化软实力的强势发展,已成为风靡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文化之花遍地开。”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提出,给世界带来的惊喜、兴奋和震撼,仿佛一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神秘少女,一旦走出闺房,便散发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无穷魅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老师。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软实力资源,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沿革,恢宏博大的传统文化,闪铄着极为深刻的文化软实力思想光芒。比如,在治国方略上,强调“马上不能治天下”,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社会模式上,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军事策略上,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奉行“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竞争法则上,强调“因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主张“以天下之至柔,克天下之至坚”;在生活方式上,强调精神充实,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人格操守上,强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些都是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有力见证和最好诠释。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正是因为有了文化软实力,从出使西域,到丝绸之路,再到郑和下西洋,中国在历史上从未输出武力。西方学者早就指出:“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中国历史也曾出现外族入侵和分裂的时候,但中华文化从未出现断层,文化认同始终是维护统一的坚固国防。

历史不仅是民族文化积淀的反映,也是世界风云变幻的缩影。世界近代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航海技术进行掠夺,首先成为殖民帝国,但最后贫穷得只剩下金银财宝,终于走向衰弱,不过给所到之处留下的语言文化,保持了他们无心插柳的软实力影响。相比之下,后来注重经贸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却没有留下多少文化软实力的历史印记。引领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曾经成为“日不落帝国”,但因为文化软实力受损,最终也没避免“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历史伤感。20世纪中下期,世界博弈的头号庄家公认是美国。美国不仅硬实力很硬,而且文化软实力也不软。肯尼迪艺术中心地板上,镌刻着前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名言:“当历史的尘埃散尽,使我们名垂青史的不是战争或政治上的胜利,而是对人类精神的贡献。”

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文化软实力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左右逢源的主角,历来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兼备的国家。只有软硬并举,才能无懈可击;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无坚可摧。人类历史就像一场唱不完的戏,正是由于文化软实力的兴衰变化,不同时期的国际舞台,才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不同凡响的精彩演出。

可见,文化软实力,曾经改变过世界的历史,也改变了历史的世界。

历史是无法摆脱的过程,未来总是在历史的起点上延伸。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无限延伸,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界。我国宣传文化领域也有一个形象说法:美国要搞垮一个国家,过去靠武装登陆,如越南战争;后来,靠远程导弹,如伊拉克战争;现在,靠文化输出,如原苏联及后来的格鲁亚等国的颜色革命。这两段话角度不同,但异曲同工,向我们昭示了“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主题”——文化改变世界。

诚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指出:“力量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顺次为低级、中级和高级的力量;三者中知识最为重要,由于暴力和财富在以惊人的程度依靠知识,今天正在出现空前深刻的力量转移,从而使力量的性质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这里所说的知识的概念就是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力量包含知识的要素。约瑟夫·奈也认为,冷战期间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硬实力”(军事机器、核威慑力等),现在技术、教育、文化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应该考虑运用所谓“力量的另一面”——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这就是软实力。可见,文化软实力以一种最高级别的力量,一种“力量的另一面”,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文化作为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乳交融,综合国力的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有之,人们感觉不到;无之,生命又一刻也不能延续。正如文化部前副部长孟晓驷所说:“一个国家,如果说缺乏硬实力是缺钙,那么缺乏软实力就是缺氧;如果说提升硬实力是补钙,那么

提升软实力就是补氧。”这表明,文化已从后台走向前台,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必争之地,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基因。

——文化作为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于吸引力,并进一步指出:“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的排序,使大国之间的位置面临重新洗牌的压力。世界上有远见的国家,无一不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上升为国家战略,未雨绸缪,抡滩坐庄,以求在未来世界政治图景中占据有利的一席之地。

——文化作为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今天的文化不只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可以创造经济奇迹;今天的文化不只是明天的经济,更直接形成了今天的财富。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临的一次重大转变。随着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种文化力和经济力相配合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在市场经济的海面上冉冉升起。文化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越来越硬的软实力。

——文化作为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失控、失衡、失序、失范所带来的精神之痛。作家余华认为,中国人从精神狂热的1960年代活到伦理失范的当下,相当于欧洲人从中世纪到今天。一个欧洲人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这表明,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由内而外的自信表达。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重塑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民族的精神库存,成为变革时代人们灵魂的安顿之所。

“品质改变世界”,这是“三一”集团公司的价值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一家普通民营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格局。而企业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品质改变世界”,不如说是“文化改变世界”。

世界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中国成了“村庄里的村庄”。

面对世界文化软实力的迅速发展,中国将定位在什么样的战略高地去跨越前行?

学者王岳川先生认为,中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90年代的“经济中国”。进入新时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应该走向“文化中国”的时代,即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进而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张为先生也指出,新中国至今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时代跨度为30年,以巩固政权为中心。第二时代跨度也是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时代的中国,文化作为发展的瓶颈已经刻不容缓地寻求突破,中华新文明的崛起已经是山雨欲来。这两个论述都很精辟,从全局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进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刻。种种迹象表露,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因素增多,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看到,一时滞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打的历史规律。“落后”,既包括经济上的落后,也包括文化上的落后;“挨打”,既包括军事上的挨打,也包括文化上的挨打。中国近代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屈辱,我们再也不能让历史重演。在发展文化软实力上,如果说现在还不具备主动出击的能力,那么,至少应该练好避免被动挨打的功夫。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军事力量不强,就可能“挨打”;如果经济状况不好,就可能“挨饿”;如果文化素质不高,就可能“挨骂”。解决这“三挨”的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三大现实任务。这也是一个很独到的见解。这些都说明,没有软实力的匹配,硬实力也硬不到哪里去;没有文化的跟进,经济发展也走不了多远。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如果不懂得耕地和写诗同样高尚,一个民族是不会兴旺的。”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国,文化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提高文化软实力,这是必修课,我们别无选择。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只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同样是软武器,也就是软实力。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党的十七大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生的广泛深刻的变革和变化,作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择。文化上的自觉、自信、自强,充分显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宽广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在改变世界,也将改变中国。

方向已经指明,目标已经锁定。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箭在弦,路在何方?

目前,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党的十七大前,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学、发展模式、外交影响等方面。十七大后,我国出现了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潮。但总的来看,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学术层面,作为实践层面的战略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理论界对十七大提出的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已展开全面研究,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还无人专门研究。正是由于以上两个空间的存在,我们从文化与政治结合的角度,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时代的重大课题——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

这条路,是从国情出发,向国外延伸,与国际接轨,既不崇外、也不排外,既以我为主、又不唯我独尊的一条文化软实力发展之路;

这条路,是学习十七大,领悟十七大,在十七大报告提出“五条具体道路”的基础上,提出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路径选择的一条新的具体道路;

这条路,是应对“中国威胁论”,增强国家形象的亲和力和认同感,为中国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的一条和平发展之路;

这条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条文化强国之路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诸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过程。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妥善处理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

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

文化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就广义而言,如果把电视机、影碟机、DVD等为文化服务的产品也列入文化贸易范畴。那么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文化输出的“巨人”。然而,这不能给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添任何光彩。因为文化软实力之源在于人类精神层面的文化创意和文化理念。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今天的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从总体看,中国在短期内仍然是原始的“加工厂”,很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造”的理念。因此,面对“中国理念”与“中国制造”软硬失衡的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推进内容产业的内容创新,把软件看得比硬件更重要。

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心灵的潜移默化,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是我们无愧于先人的理由;但是,如果对文化遗产掠夺性地开采,又会使我们成为历史的罪人。历史一再昭示,保护是为了持续的开发,开发时要有保护意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揭示了在开发中保护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显示了在保护中开发的价值。因此,面对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吃祖宗饭,断子孙奶”的短期行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把明天看得比今天更重要。

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中显示活力和魅力,验证着“流水不腐”的发展真谛。世界上无论哪一种文明,不管什么样的文化,交流总是渴望对话的平等、结果的双赢。然而,通向理想的终端,一定离不开靠实力说话的起点。事实上,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既无政治上的绝对平等,也无经济上的绝对平均,皆大欢喜往往是不谙规律和规则的一厢情愿。中国文化交流就面临这样的现实窘境。文化部有关负责人曾向媒体披露一组数字:“中国文化贸易有着10:1的严重逆差,面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因此,面对文化古国所出现的巨大文化贸易逆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把输出看得比输入更重要。

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资本也是可以实现文化增值的雄厚力量。不论是人才的价值,还是资本的作用,对文化软实力而言,一个都不能少。没有文化人才的经营,即使给你一个金饭碗,也逃不出天生一副乞丐相的命运;没有文化资本的投入,即使你是最优秀的“厨师”,也难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慨叹。只有当人才与资本心心相印、比翼双飞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才会进入随心所欲的和谐境界。但是,在文化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起决定作用的最终还是人才。有人说,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第一资源;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现在,我们正处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时代。因此,面对当前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文化管理人才和高水平文化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成长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空间,把人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是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必由之路。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表明,道路的开辟是前人探索的结果。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这表明,道路的选择要从自我实际出发。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既是一条不断探索的创新之路,也是一条立足自我的特色之路。只要我们始终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同时守住不可逾越的特色底线,这条穿行在世界东方的文化软实力之路,不仅会给中国带来惊喜,也将在与世界的对接中产生震撼。事实上,文化软实力已经悄然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一个被文化改变的世界,无异于一个新的世界的诞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一场文化的“及时雨”骤然来临之际,让我们在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上迅速奔跑、加速前进吧。这是一个古老民族行于时代潮头的要求,更是一个现代国家溶人世界主流的呼唤。

猜你喜欢

实力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