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无”和“有”

2009-01-14

党政干部参考 2009年12期
关键词:轮子老子月亮

王 蒙

编者按:老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高峰。他的《道德经》在世界上千种译本,是全部中华典籍中翻译得最多的。但他两千多年前的语言现在看起来比较绕。王蒙先生在此做的就是努力与老子起一个互证的作用:让我们互相证明一下,用我们今人的经历、经验、思想、知识观念对老子进行考量。

当然是无中生有

老子的“道”的一个观念是关于“无”和“有”。

这个无和有,老子一上来就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就是把有和无作为最概括的观念来描述,除去“道”以外,几乎找不着别的观念像“有”和“无”这样,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了。“无中生有”就是老子提出来的:他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本来不是贬义的话,是后来在流传中,被接受的人理解成坏话了。老子发现世界上每一件具体的事、每一个具体的物、每一个具体的存在都不是永远的,而都是从无变成了有,从有又变成了无。

我们先来引用一下老子关于“无”和“有”对于人的作用、关系的理解,他说的是最普通的事例,但是他的思想绝了,别人不可能那么想的事他就想到了。我在很年轻、十几岁的时候读任继愈教授用白话文翻译做了注解的《老子》,有很为之惊叹的一句话: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他说的是车轮,我想古时候可能是木头轮子,不会有现在的胶皮轱辘,有支架的那种叫辐,可能他说有三十辐在一个轮上,就像自行车辐条有三十辐,但是轮子不可能都是打死了的,打死了它太重,还有轮子放轴的地方,自行车叫轴碗的地方必须是“无”的,如果那要是一个死膛的轮子就不转了,只有它是“无”的,然后有一个轴在里头——老子那时候可能没有滚珠轴承,但是起码他懂得抹上一点油减少摩擦它就好转了,只有这个轮子的正中间是一个空白的东西、是“无”的时候轮子才能转,才能用。如果那个地方也“有”,它就成了一个死木头片或者死木头疙瘩,只有轮子的形状而不能实现轮子的功用了。

无才有用

然后他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指的是陶器陶罐这一类的东西,或者是土罐,罐子你必须得留下口,另外你还得留下膛,如果罐子没有口又没有膛,那拿它干什么呢?那成砖头、成了一块实的东西了。它的用途的大小就看这个膛有多大,不是看这个皮有多厚,皮多厚也许跟视觉的观感有关系、也许跟它的坚固有关系,但是用途——要看它膛有多大、口有多大,有不同的用途,有一些东西需要有阔口瓶,有些瓶子瓶塞小一点便于保存。

他又说“凿户牖以为室”——就是办公室的“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它这里说的主题就是盖出房来也不能是死膛,房子的用途恰恰是因为它的“无”、有很大的一块“无”,如果那些地方不是墙就是堆的建筑材料垃圾什么的,里头全都填死了,你不是也没法用了嘛!

房子得空出来,说房子都占满了堆满了垃圾了,那房子还能用吗?不能用,这是废话!可是你想想这是老子说得多么伟大的一个哲学的命题!原因在于他把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理,上升到哲学的角度,上升到有与无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来体悟。

老子的哲学是对于生活的发现

他底下就做了一个结论,他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你有的那一部分东西是给你提供的便利、提供的条件,比如说一个房子你必须得“有”,你什么都“无”,那空场就不叫房子了,最多叫野地。你必须得有墙,得有顶子、地面,你得稍微修理修理,修理得当然越漂亮越好,你得有窗户得有照明,还得有门你得能进去,你得有很多的东西,但是只要你使用这个房间,那个就是“无”,就是提供给你由你自己来决定你怎么使用的“无”的那一部分。

这可是老子的一大发现啊,这个不得了啊!这给人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哲学真理它不是脱离生活的、它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产物,相反,就是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的生活里都有真理、都有道理、都有“道”、都有“无”和“有”的关系。

无的优越性

我们顺着这个“无”和“有”的关系往下想,就觉得这里边学问大了,首先我们都知道共产党最经典的文件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就提出来说:无产阶级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话也是家喻户晓的,这可以说是非常富有动员性的、也是非常富有文学性的一句话。当年,一八四八年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上写上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无”的优越性了,因为它是无产阶级,所以它在当时的马恩所设想的世界工人运动当中、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当中,失去的只有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就是说无产阶级因为“无”所以它不会失去什么东西。无产阶级因为“无”,所以它非常欢迎一场蓬勃的历史的暴风雨。无产阶级因为它“无”,所以它不惧怕社会继续向前发展。这是根据当时马恩的理论,是一无所有,成就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与优越性。

有一种音乐很容易被理解,就是它能够跟具象的东西连接起来,比如说流水,《渔舟唱晚》的这一段是表达水声,那一段是表达渔夫的心情,这样的音乐当然很好,但另外也可以有无标题的音乐或者无题的诗。李商隐写了很多诗,实际他的诗包括各方面,包括政论诗、包括咏史诗,但是李商隐最令人感动的、令人千古传诵不已的是他的那些无题诗,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像“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还有以诗中头两个字命名的其实也是无题诗,例如《锦瑟》。而且很奇怪,这些无题诗一方面是大家在那里争,好像并无定解——“诗无达诂”,另外一方面又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你说他不懂,他喜爱,你说他喜爱,他又解释不清楚,越是众说纷纭他越喜爱越如醉如痴,越是喜爱就越是作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解释。所以说正是这个《无题》本身给你提供了感受和思考的空间。

舒伯特还有一部《未完成交响曲》,这个“未完成交响曲”标题本身就对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红楼梦》也是一部“未完成交响曲”,正因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原稿不可考了,现在大多数人考证出来的结果是: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的。对高鹗的续作虽然有高低不同的评价,但是这后四十回成了一个谜,成了牵心动肺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这个“无”,还有一系列的缺失——无,如缺少作者的有关记录与档案、缺少写作情况的记载、缺少编辑出版阅读接受等方面情况的记录档案,这才有了红学。

所以说,对人来说有的时候需要一点无知或者是未知,这让我又想起著名的雕塑爱神维纳斯,她也是缺臂的,有无数的雕塑家试图想把这个——就是觉得她缺点儿什么还是不太好——老尝试着把这个断臂给她复原、给她安上。这样的姿势那样的姿势真的是应有尽有、各种各样的,但都觉得还不如没有呢。所以这个“无”的用处还是非常大的。

无是想象浪漫的前提

文学艺术里这一类的事情特别的多,比如说中国的国画特别讲究留白,就是要留下很大的一块空白的地方,不能弄得这么满。一个人做事、讲话都不应该太满,都应该留下“无”的部分。有时候人争取的是“有”,当然啦,比如说我没有工作我当然希望有工作,我没有学历我希望有学历,我没有工资我希望有工资,我比较缺钱我希望我更富裕,我没有对象没有情人马上又过情人节了我也非常希望有一个情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不能一味地“无”。但是我们想一想“无”是不是对人就一定是不利的呢?许多情况下这个“无”呢,恰恰是对人最有利的,为什么呢?要和成年人相比,青年人无地位、无资金、无可以特别说出来的成就,但是青年人他这三个“无”成就了他一个“有”,他有前途、有明天、有选择的可能性、有无穷的可能性,叫做大有希望。

而且“无”给人带来浪漫,中国人最喜欢在自己的诗里歌颂月亮、怀念月亮、想象月亮,连毛泽东主席诗里都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然后“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他说的也是月亮,因为中国人太喜欢月亮了。

相反地说,美国人一项伟大的成就是登月,月亮上很多细沙,传来了许多照片,上面没有桂花树没有桂花酒也没有吴刚也没有兔儿爷也没有兔奶奶更没有嫦娥,一下子把那些浪漫都弄没了。但甭着急,因为今天的世界上永远有大量的东西你还是无知的,所以“无”不但带来了可能性、带来了前途、带来了使用的价值,它还带来了浪漫。对一件事无结论,这种情况之下有最好的讨论,有定论已有结论那你照办就完了,你反而没法讨论了。所以“无”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摘自《老子十八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版)

猜你喜欢

轮子老子月亮
轮子
梦想一只转动的轮子
漫画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智者老子
砸月亮
香喷喷的轮子
寻找老子【三】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