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的大文章

2006-11-24陈东有

农业考古 2006年4期
关键词:文明史文华考古

陈东有

近日,陈文华先生集自己数十年农业考古研究和十多年专事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研究的积累,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学科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第一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史的专著。

“农为国之本”,不仅因为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更是因为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自然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孕育着并滋养着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从我们的吃、穿、住、行,到我们的民俗习惯、政治体制、思想智慧、科技教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无一不与农业息息相关。对于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而言,农业文明史就是中华文明史,研究中国农业文明史,就是研究中国的发展史。从专门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农业文明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历史的内涵,揭示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自身的发展规律,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发展的规律,揭示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主体轨迹。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首次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脉络,阐明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全书紧紧抓住了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又与生活方式互动这个规律,以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大量的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材料,采用宏观的历史视角与微观的引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重点阐述了农业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及其演变进化的历程,其内涵丰富多彩,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图卷: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祭祀、农事节气、饮食节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它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从古至今,我们自身的很多东西,包括我们自己,都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我们喜欢吃什么,怎么个吃法,我们喜欢住什么,怎么个住法,我们思想,如何思想,我们今天该干什么,如何去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农业或者是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会发现那些零碎的农业考古文物在这里连成了民族文明的项链;你会发现曾经读过的田园诗、农事诗在这里可以有另一种更具价值的读法;你会发现我们平时并不在意的常见之人、常见之事、常见之物,当进入到农业文明的视野之后,却可以帮助我们弄明白许多深远的道理;你还会发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过去的这些历史可以成为一种借鉴,帮助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这样一幅由许许多多生产、生活细节的分析构成的历史宏图面前,真可谓智者可以得其高远,学者可以得其深邃,识者可以得其丰厚,问者可以得其明晰。

《中國古代农业文明史》是一部见功底花功夫的力作。文华先生是考古出身,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研究农史,重点则是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多年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简明图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论农业考古》、《中国稻作的起源》等著作,多年来一直主编大型学术刊物《农业考古》,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具有丰厚的学术积累。当我们认真阅读这部大作时,书中开阔的视野、流畅的行文、敏锐的思辨和科学的引证,都足以说明文华先生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学术功底为该书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书中还有大量的图画照片,既十分珍贵又引人入胜,这都是文华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所得,多年留心搜集所获。《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全书60余万字,文华先生说是从60岁写到70岁,“十年磨一剑”。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来审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意蕴与文明价值,所涵盖的内容实在太深太广,它既包括诸子百家、文人雅士、宫廷贵族等精英文化,又涵盖大众文化的民间风俗、信仰、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真是包罗万象,千头万绪,要爬梳出一个头绪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同时,中国的古籍汗牛充栋,考古材料也多如繁星,如何搜集、整理并加以消化,也须下一番功夫。”60万字的学术成果来自于600万字、6000万字甚至更多、更艰难的学问历程,这就应了从事基础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那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不仅是陈文华先生执著的高水平学术追求结出的硕果,也是江西科技出版社的同志们执著的高水平出版追求给社会的一份厚礼。作为专门史研究的后来者,我表示衷心的祝贺与感谢。其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也会给我们每一位读者丰富而又有益的启示,只要翻开她,她就会让你拥有自己的满满收获。

(原载《江西日报》2006年5月19日)

猜你喜欢

文明史文华考古
张文华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
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遗址
文明史探讨对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