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隧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4-06-27贾朝军施成华雷明锋黄娟

高教学刊 2024年18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隧道工程教改

贾朝军 施成华 雷明锋 黄娟

摘  要:当前,我国隧道工程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对隧道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培养合格的隧道专业人才,是高校隧道工程培养的一大重要目标。目前,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隧道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一般。高校在隧道专业培养环节上着重于理论基础,而忽略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掌握。因此,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方向,结合现有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合理利用资源;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全面应用型工程人才。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培养质量,强化薄弱环节,使隧道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类招生;隧道工程;人才培养;教改;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65-06

Abstract: At present, my country's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booming, and the society's demand for tunnel talents is also increasing. Cultivating qualified tunnel professional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unnel engineering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scale enrollment,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unnel professionals is medioc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tunnel majors, while ignoring the mastery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heref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unnel engineering course should be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combining existing resources, explor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the express trai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rationally using resources, building a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and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oriented engineering tal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we wil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strengthen weak links, so that tunnel professionals can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major categories of enrollment; tunne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education reform; countermeasures

近些年来,隧道建设突飞猛进,隧道迎来大发展的年代[1]。随着我国隧道专业研究生培养人数的增加,对隧道人才的培养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成为隧道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如何进行高质量人才培养,许多学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亮等[2]认为传统教学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及学生考评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与困境,向大众揭露了隧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周德泉等[3]认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具有特色,为隧道培养提供了一种方向。段淑倩等[4]提出针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维一体教学方法,倡导“智慧教育改革”。王迎超等[5]提出了案例教学方法,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思路。胡达等[6]认为实践教育是隧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不可轻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王正义[7]提出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为打造应用型人才提出自己的见解。施成华[8]和黄阜等[9]认为高校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的,大力提倡和推广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贾蓬[10]认为创新能力是学生的核心,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期培养适应多语种环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学者在隧道专业教育上提出的理论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在完善培养环节上提供了思路。

当前,隧道专业从属于土木工程专业,而土木工程一般为大类招生,由于专业分流较晚,导致在隧道人才培养上面临着培养质量不佳的问题。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及地下工程的迅速开发,隧道开始向着“超大、超长、超深”的模式发展[11-12],工程问题复杂程度和难题数量直线上升,这就对隧道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人才培养效果往往和预期相差较大。在隧道专业培养上,对学生的理论与实操教育都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的要求,高校与教师急需做出改变。因此,对大类招生下的隧道培养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针对目前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水平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发现根本,提出完善措施。把提高学生基础理论作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课程实践平台和奖惩机制,提高并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打造面向社会,快速适应困难,解决隧道专业需求的隧道人才队伍。

一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隧道工程人才培养困境

(一)  专业知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在隧道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生出勤率不高且课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进行课堂互动时,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回答,许多同学要么在埋头学习其他课程知识,要么便上课心不在焉。一般来说,隧道专业的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三、大四学年,此时学生临近毕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会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放松。

首先,考研热现象席卷高校课堂。据统计,2022届全国研考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80万人,其中,湖南研考报考人数为16.8万,较上年增长了24.9%。同时,研考国家线大幅上涨,大部分专业国家线涨幅基本都在10分以上,部分高校热门专业分数更是令人咋舌。而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隧道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考研初试决定观,有学生把初试过线当作考研根本。这些学生持有一种想法:学的部分专业课小概率在复试会考,且如有需要初试结束也有大量时间回看。这便产生一种怪象:一名学生只需一两天便复习完一整学期的课程。大学原本应具有大家竞相学习的氛围,可由于考研压力,便把考研不相关专业课潦草学习,偶尔晚上抽很少时间复习,在不挂科的基础上节省时间。要考研的同学即使去上课,也经常会自顾自地看考研专业书。从我们国家传统的教育来说,以考研为理由不上学校的课,肯定是不对的,一是对自己的老师不够尊敬,二是浪费学费,也浪费自己的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放弃一定的专业课,无疑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

其次,就业压力冲击课堂。大四学年,学生开始为未来做准备。部分学生几乎放弃专业课课堂学习,而转身投入招聘会、人才市场之中。且此类学生存在着只要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过了期末考试关,就没有问题的思想。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由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求职期重合导致的。金秋九月,求职热潮来临。很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不停参加招聘活动,挤压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以至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未达预期。

最后,忽视了对成绩没有要求的同学。这类同学一般对读研没有想法,且对工作要求不高,成绩高低对其无足轻重。失去了对成绩的追求,在课堂上便放松自己,失去学习的专注。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无人约束,加上大学课少业余时间多,很多人都没有高中时期的苦读精神,而且周围环境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宿舍的同学,在一起不讨论课程而是谈恋爱、打游戏等等。有些人抱着一种考试及格的态度,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有目标,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压力。再加上现在宿舍不断电,可以整夜网络在线,晚上睡觉都睡得比较晚,各种社交媒体刷得“起飞”等,睡得晚早上起来也就不会太早,上午上课,自然没有精神听课。一下课继续玩手机,上课全部趴在桌上,下午也是这样,一直这样恶性循环。时间长了有的学生便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不学,我也不学”,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在的大学课堂。这类同学虽然人在课堂,但却心在他处,去了也不听讲。

(二)  实践培养环节不完善

专业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专业实践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但目前,隧道专业教育却是两者脱节,联系不够紧密,结合质量不高。只注重理论教学而教育出的学生缺乏快速适应工程的能力,面对复杂、深奥的困难往往束手无策。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也会出现某些教师沉醉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专业理论储备不够,落后于现实,不了解实践现状的问题。因此,当大学生毕业并工作时往往发现,所学知识已经落后于当前生产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程的培养是需要完善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主体的这种对立导致其分离越来越大。

第一,由于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要求有差距,会造成一种状况: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有差距,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渐渐放弃不重要或者不感兴趣的课程。目前,大多数的隧道课程教学模式是授课老师讲解理论部分知识,配合该领域视频观看学习。学生对整个过程的学习严重依赖教师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思维守旧,未紧跟当时领域前沿方法,那么学生学习到的便是落后的知识,脱离了现场的工作方法和解决手段。而且这样的教学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略感枯燥无味,会觉得专业知识的理论并没有得到运用,剥离了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当前高校隧道专业教学重心都放在课堂教学,所开展的实习课程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时间一长,这样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慢慢产生了脱离,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步入工作岗位后尽显迷茫。甚至某些教师为了省力要求学生自发组织实践,此类情况的实践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远远达不到课程的培养目标。无组织、无针对性的实践不仅浪费学生时间也增加了社会负担,无法培养高质量的隧道专业人才。

第三,专业课程实践的考核评价不完善。无论是课程实践还是实习活动,都应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以督促学生实践过程,做到有奖有惩。如果制定的评价机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便不能调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对积极参与实践的同学给予实质性的激励,对惰于学业的同学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应针对实践制定明确培养目标,避免出现形式主义,欺上瞒下。

(三)  创新培养环节有待深化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下知识获取渠道广泛且方便,这也使得重视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当代大学生比起被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广泛涉猎,掌握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这就需要大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因势扩大。当前,高等教育逐渐向高质量、高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学习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更新的信息可以快速获取,大家都能够及时掌握领域知识和技能,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而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根据所在领域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解决突发情况,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并且充满挑战的工程,是时代赋予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职责。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今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学校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毋庸质疑的,大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也非常快。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敏捷程度也大幅度提高。然而,在培养过程中,学生未做到全方面发展,未建立全方面的知识面体系,导致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学到什么便是什么。从而形成了一种现象:大多数人观点想法来自于接受的知识,没有任何新意,也突破不了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有些同学也想创新,但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型的思维方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学校未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动力。许多学生虽然有时在特定环境下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但是创新的想法只有付诸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价值。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创新兴趣与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预想到可能面临许多问题,以及实现过程中的诸多压力,会致使创新的想法只存在于脑海之中。而且,创新实践过程中的阻力往往大于结果带来的积极作用,打消了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同时,许多大学生持有一种思想: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无须创新。这也使得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创新缺乏必要的勇气和信心,使得创新只能停留在思想意识的层面。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创新路上的困难,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帮助,助力创新转化。

二  大类招生背景下隧道工程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一)  多方位措施提高学生专业课知识水平

第一,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拓宽专业课程教育渠道。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一环,教学管理则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学管理囊括计划、组织、质量和监控等全方位、多领域。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更新超前加速,这要求高校教育改革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善用科技方法。而通过教育改革,高校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培养的高质量、高规范、高层次,教学不局限于课堂。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展教学渠道。信息时代下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由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此,高校可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学平台,对教师展开电子信息技术操作培训,充分发挥线上作用,改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要利用平时教学积累和总结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高校设备资源,投放线上精品课程。线上课程录制及投放耗时长、耗费大、任务重,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审核讨论方可开展,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使用率。

第二,严守人才培养底线,把握课堂教学。牢牢把握上课点名的课前措施。对课程到课率进行统计,针对专业课程到课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对请假、旷课行为纳入平时成绩,对于连续旷课的恶劣行为,不给予考试机会。专业课程知识掌握不足,不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予以毕业。点名能够确保同学都能到场,可以提高班级的出勤率。相关班干部统计班级应到人数、实到人数、请假人数、迟到人数和旷课人数,方便任课老师跟进。坚守住课堂教学的阵地。

第三,加强师生交流,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素质,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规范的引导。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反映做出记录,并针对性地对自身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程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教学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学生交流发现教学问题,对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隧道专业教育应不断提高专业性和吸引力,更好地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

第四,优化大类培养下的课程设置。隧道专业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如果对课程实践安排进行提前,往往培养效果会更佳。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地更早开展课程学习,对隧道专业有意向的同学可以早些选择专业课程,更早进入隧道专业培养环节之中,避免由于其他因素带来的培养时间短、效果差的问题。其次,高校专业教学要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避开,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尽量安排在招聘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课程的培养效果。

(二)  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增强实践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教育质量突飞猛进的背后,存在着一群理论基础牢固、实践能力过人的高校教师。大学生应该主动向教师看齐,将其当作自身学术道路上的榜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应自我加压,加强学习,在繁忙的理论学习之余,总结、归纳实战经验,将其和书本上的原理、理论结合起来。总之,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唯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硕果累累。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条件,提高实践课程质量。以隧道力学、岩石力学等隧道工程专业课程为例,根据课程需求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在学习隧道力学课程中,学生应亲自到隧道现场进行了解,亲自接触隧道环境,加深知识记忆,更好地理解相关施工工艺、措施的使用原因等。学校应开展专业课程相关的试验课程,更新落后、低质量的试验课程。学校实验室应充分发挥作用,开展隧道教学实验,为学生参加大赛提供环境。让学生参与隧道设计、施工、管理和维修的整个链条。学校应联系相关实践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育,保证学生实践学习效果。探索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现场实训相结合的隧道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应高度重视开展的实践课程,拒绝走形式。牢牢把握学生培养四环节: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竞赛,以提高培养质量。认知实习不是走马观花,生产实习应合理选取实习企业,避免实习效果参差不齐。课程设计应提高要求,避免千篇一律。此外,对于参与大赛、竞赛的同学,应充分发掘其潜力。这样,才能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高质量、掌握前沿技术的人才。

第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专业课程学习往往落后于企业现实生产。隧道人才培养应具有行业企业导向以及高度结合现实的生产实践。因此,为解决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高校应积极创造校企合作平台。如建立学校学习、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宽领域、全链条、多维度、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培养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企业举办的大赛平台,加强学生实践,使其参与到专业前沿知识的孕育之中。

第三,构建和完善专业课程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实践活动要落地、保质量。首先,确定实践活动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规范各项课程考核项目,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掌握前沿技术。其次,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学院对学生社会实践经历进行分段评价及考核,学生对实践的经历及其思考形成纸面内容提交,以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对其参加课程实践、实习、竞赛等相关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避免出现低质量的“走过场”。通过此方法可督促学生自觉参加实践。

第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督促教师与时俱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隧道专业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也要拥有不断求变的素质。教师队伍应保持先进的头脑,牢牢贯彻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把自身专业学科教学与其他专业知识贯通融合,尤其是临近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主动参加专业讨论会、校企交流等,减少知识盲区、拓展知识深度,满足新时代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

第五,加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课程实践活动需要具体,学操一体。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要贴近课堂内容并作为理论知识的拓展。其次,实践活动需要有针对性。学院教育管理及课程制定部门应对实践的活动内容精选、优化,提高其与课程的针对性,将具体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发挥作用。让活动经费发挥最大作用,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整合,不负于国家对高校的育人期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也能加强工作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学校的认可度。隧道专业课程实践培养是实现隧道人才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高校、学院、教师要紧跟潮流,积极更新培养内容,推进隧道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  重视创新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和高校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制约因素,面对困扰大学生创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第一,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高校应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环境。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倡导学术自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可以在合适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工程建设,实地深入隧道现场,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特定环境、特定问题下激发创新想法。大学生更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其次,应积极听取大学生的创新想法,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并予以适当的鼓励和资助,为其创新实践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科研竞赛支撑创新腾飞。学校、学院可以开展科研竞赛活动,以此作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学院为学生提供发挥所学知识、技能和拓展能力的平台。学院通过举行科研竞赛,设置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竞赛项目,以满足学生知识应用、知识拓展、创新创造的需求和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联合其他单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比赛,多维度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融会贯通的隧道人才。同时,在这些竞赛中,也能够使真正热衷于科研、热爱创造的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第三,转变教师定位。专业课程教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承担更多责任。首先,教师的功能要从理论教学提升为环境创造,开展理论技能教学不能是教师的唯一作用,而应该让教师参与到隧道环境的建设中去,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需求等及时提供良好的创新指导和创造积极的创新环境,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固定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重视学生培养中的细节,在教学的同时紧紧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育人重点,并通过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小班教学”助力创新。当前,隧道专业从属于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为大类招生,每个班级人数较多。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几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课程学习,教师面对众多同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小班教学则可以为隧道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在小班模式下,教师可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在课上课下都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小班教学也为想继续深入学习隧道知识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案例探讨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隧道专业创新能力,助力隧道专业人才培养。

第五,高校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由于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与学校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直不受重视。我国人均教育资源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教育过程中个性未受到充分地重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经常遭到环境的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思考。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应该鼓励创新,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固有的创造力,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高校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合理提出个人想法,推崇多元化,使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高校教师要课上课下与学生多交流,倾听学生的专业见解,对好的想法予以支持和引导,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隧道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扩大,高校在隧道专业人才培养上面临挑战。当前,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方向,培养全面应用型工程人才。

首先,牢固专业知识基础教育。针对目前大类招生下课程开展不合理,学校、学院可以拓宽专业课程教育渠道,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课堂为主,线上为辅,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多方面渠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多交流,对存在的不足不断改善,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优化课程安排,避开“考研热”和“毕业招聘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把实践能力提升贯穿培养环节的始终。学校牢牢把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环节: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竞赛,以提高培养质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联结;增强教师素质,督促教师与时俱进;构建和完善专业课程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让实践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重视创新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并且充满挑战的工程,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也是一个事实。针对此现状,高校可以采取“小班教学”方法,为思想碰撞创造条件;以科研竞赛支撑创新,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专业见解,对好的想法予以支持和引导,并给予帮助,让创新的萌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韩庆珺.21世纪将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年代[N].科技日报,2009-11-09(003).

[2] 张亮,张胜,邓宗伟,等.“隧道及地下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2(29):113-115.

[3] 周德泉,王桂尧,刘宏利,等.“岩土与隧道工程”课程群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4):119-122.

[4] 段淑倩,时刚,闫长斌,等.新工科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隧道工程课程智慧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6):30-39.

[5] 王迎超,靖洪文,耿凡.“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6):116-118.

[6] 胡达,刘敏,付贵海,等.新工科理念下隧道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6):69-71.

[7] 王正义.应用型高校地下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21(14):29-30.

[8] 施成华.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87-88.

[9] 黄阜,黄粉保,谷淡平.新工科背景下隧道工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9,103(1):37-39.

[10] 贾蓬.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70-73.

[11] 谢和平,高峰,鞠杨,等.深地科学领域的若干颠覆性技术构想和研究方向[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49(1):1-8.

[12] 万汉斌.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工科研究生思辨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JGSZ011);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工科专业课程高峰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HNJG-2022-0029)

第一作者简介:贾朝军(1989-),男,汉族,安徽滁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

*通信作者:雷明锋(1982-),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隧道工程教改
某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控制技术
隧道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策略探析
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