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2024-06-27谷存昌

高教学刊 2024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模型构建熵权法

摘  要:人才兴,国家兴。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院系和专业作为高校的基本单元,对其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对比,可为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该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模型,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熵权法;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23-06

Abstract: Talent is booming and the country is boom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lifeline of universities. It i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ore content of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majors, as the basic unit of universities, evaluate and contrast the quality of their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can determine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chool orientation, formula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s, perfect mechanisms for major setting and dynamic adjustment, and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y, the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provides som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entropy method; evaluation 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教育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作为评估高校竞争力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1]。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正面临“由大到强”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也由关注规模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才能维持自身的发展,永葆欣欣向荣的朝气[2]。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数量最为庞大,培养的学生数量也最为庞大,基本职能之一是培养适应区域化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我国的高等学校基本是由院系和专业组成,学院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负有主体责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水平。政府财政资金是高校维持生存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高校能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及时进行动态的专业结构调整,显示着学校治理的魄力和水平,体现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针,亦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学院和专业作为学校考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单元,以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数统计模型,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一  文献综述

我国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颇多,但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其实际的分析和运行。

首先,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在含义,国内学者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①发展观。周小理等[3]提出要对学生个人的连续成长过程进行评价,方能恰如其分地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②要素观。吴继红等[4]认为21世纪的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包括“五质”,即本质、品质、素质、潜质和气质。③适应观。刘学忠等[5]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之做出适应性调整,以顺应时代要求。④主体观。张建国[6]建议由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公众来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评价。

其次,对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多数学者从不同的评价观出发,根据自身评价目的的需要,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石华敏[7]依据就业市场的需要,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道德三个层面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立了若干二级指标;张德江[8]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包括教师教学、学生自身以及教育资源三个层级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认为不能仅仅重视成绩这一评价指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较多的是从定性、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实践性不够,缺乏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特别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体系指标设计、评价模型建立和具体实践方面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

二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涉及诸多因素,既包括学生层面的,也包括学校层面的。我国人才质量培养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学评估,近些年来,逐渐兴起了一些专业评级机构,包括学校内部组织的研究课题组,例如清华大学组织的CCSS项目组等,以及学校外部的第三方评级机构,例如麦克思等,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成为学校及教育局评估教学质量的新兴手段。这些评级机构主要负责编制调查问卷对学生及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以及简单的统计分析,并将其反馈给受调查学校[9]。高校内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有助于其对学校的学院和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而且可以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10]。

客观监测和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体现了“管、办、评”的思想,对于完善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及帮助学校自身持续进行教学工作改进均具有重要意义[11]。本研究以数据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计算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指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从评价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设置相应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表1)。

三  实证分析

(一)  研究方法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调查问卷形式采集数据,但是在选择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模型上却大有不同,包括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12]。这些方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数据信息采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评价效果。故此,本文选择了较为客观的赋权方法——熵权法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据此进行分析。

鉴于选取的各项指标具有不同的数据量纲,为了消除不同数据量纲的影响,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关系式归一化到某一无量纲区间,标准化处理方法为功效系数法,将功效系数的值域确定为[0,1]。

设uij(i=1,2,…,n;j=1,2,…,m)为原始数据数值(其中i为学院或专业子系统序参量,j为指标个数);u″ij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经过归一化后的标准数值,归一化具体过程如:

由于本文选取的各项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故选择第一种计算公式。

在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熵权法是一种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来刻画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大小,为指标赋权重值的方法[13]。如果某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权重值也会较大,这种指标便会成为决定综合评价指数的决定性指标,从而使结果有失偏驳。为此,使用如下方法,使原权重数值集中于0.8~1区间内,以降低各项指标权重的差异性,使综合评价指数的结果更公正。

化简后得

其次,确定各项指标最终的权重,令其为wj*,则有

(二)  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

本文以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的形式采集数据,并提取研究所需的信息。构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将学院和专业作为两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在学院层面,选取升学率、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14项指标;在专业层面,选取师生比、升学率、就业率和月收入等15项指标。

在学院层面,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调整为最终权重,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升学率在评价学院培养质量过程中的贡献率最大,而就业率和基本能力满足度的贡献率最低。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院升学率的离散程度最大,就业率的离散程度最小,即学院就业率差别不大,其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影响力最弱,而学院升学率差距悬殊,其成为最主要因素,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点。此外,由图1可知,学院就业率、校友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基本能力满意度和基础课成绩这五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均在0.8以上,且贡献率较低,可见学院的教学满意度很高,学生满意度也很高,侧面反映出学院教学质量好。

在专业层面,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调整得到最终权重,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专业层面,月收入对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率最大,就业率、基本能力满足度和基础课成绩的贡献率最小。此外,师生比、升学率和离职率的贡献率相对较大。由表4可知,总体来看,专业的教学评价和校友评价较高,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较低,基础课成绩多集中在0.8以上,师生比、升学率和月收入的离散程度较大,因而这三项指标对培养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较大。结合在学院层面的分析,在学校层面,教学评价和校友评价不能成为区分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关键因素多集中在就业质量、学业质量和师资水平方面,其中升学率这一指标成为重中之重,无论是在学院层面还是专业层面,均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

(三)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

根据指标权重和标准值,计算学院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具体数值见表5和表6。

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可以对学院和专业进行排序,为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专业动态调整和持续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由表5和表6可知,评价年度内,生物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高,机电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低;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高,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低。从总体来看,学院的评价指数均在0.7以上,一半以上的学院数超过0.8,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水平较高;在专业层面,除了动画专业,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在0.6以上,但最高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学院)专业的评价指数约为0.793 4,还不到0.8,达到0.7以上的有21个专业,处于0.6~0.7区间内的专业有38个,可见,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高耗能为特点的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根据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这就迫切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资本,完善和改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数据为基础,采取标准化法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数据权重,并对其进行调整,缓解指标数据差异性对权重的影响,进而得出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

对学院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同时,提出对应建议,为地方本科院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参考。

(一)  权重分析结论

师生比、升学率、月收入和离职率这四项指标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较高。据此建议:

1)师生比是衡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学校最主要的人力资源,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及培养人才的首要条件。优秀师资队伍的培育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维持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

2)升学率是本科生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比率,包括在国内读研和国外留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本科生追求更高层次学历成为常态,也成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3)月收入和离职率代表的是学生的就业质量,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设置多样化的次教学目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高校还应当建立动态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努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高校是由学院和专业组成,学院和专业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建立相应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学院和专业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作为评判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依据,用以学校的年度教学工作考察,并可用以学校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现有教学规划的准则。当然,评价体系给出了学院和专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主动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变化,为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

(三)  要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仍要充分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作用

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物质是基础,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同时,政府还应加大鼓励高校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进行对接,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共享机制和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对话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满足家庭、高校和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十)[N].中国教育报,2017-10-8(01).

[2] 彭贞贞,李坚,马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05-106.

[3] 周小理,姜超.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29-31.

[4] 吴继红,乔国通,张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保障体系分析[J].科技资讯,2013(36):182-183.

[5] 刘学忠,余宏亮.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4):83-88.

[6] 张建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以《管理心理学》课程改革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8(9):28-29.

[7] 石华敏.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12-36.

[8] 张德江.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24):1-2.

[9] 龙献忠,龚汪洋.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5):53-57.

[10] 赵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21-43.

[11] 何嘉宁.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必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2):17-19.

[12] 薛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大数据模型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7:25-30.

[13] 刘耀彬,白彩全,廖文强,等.计量经济模型与统计软件应用(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99-100.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大)“智慧教学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智能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2021SJGLX01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新一轮审核评估视域下河南省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2021SJGLX136);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河南省学士学位授予质量保障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2021SJGLX033Y);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重点)“智教·智学·智评: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智慧教学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教高〔2021〕489号)

作者简介:谷存昌(1980-),男,汉族,河南鹤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组合最优化。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模型构建熵权法
大学周边健身房满意度调查报告
基于熵权法的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及其应用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