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25邱晨李锴

高教学刊 2024年19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生物化学思政教育

邱晨 李锴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NA去甲基化酶Fto通过下调Ngn3的m6A修饰参与调控胰岛发育的机制研究”(81900703);南京医科大学2023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教学与培训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与探索”(199)

第一作者简介:邱晨(1987-),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生机制。

*通信作者:李锴(1987-),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脂肪组织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42

摘  要: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得到广泛倡导。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宏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而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为有机整体。该文旨在探讨在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自信三个方面举例阐明思政元素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揭示生物化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成效。尝试对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发掘,构建课程思政素材库。通过构建生物化学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为其他自然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生物化学;思政元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177-04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concep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P)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has been widely advocated in recent years. Its core lies in integrating IP education into general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knowledge impartment and value guidanc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IP education into biochemical teaching work.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IP elements in biochemical teaching through three aspects: scientific spirit, humanistic spirit, and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reveals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IP education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attempt to explore and collect the IP elements in biochemical courses and build a database for the curriculum. By constructing strategies for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biochemic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P education, we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IP education in othe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iochemist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ractice

课程思政是指采用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结合[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但是,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依托于少数几门思想政治等课程开展,而忽视了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限,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不足[2]。可见,在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重点在于,结合授课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近年来,各高校为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以课程思政为中心开展探索和实践。每一次科学实验的完成,每一个科学假说的提出,每一个科学定律的发现,其本质都是研究者以人为的方式去捕捉、思考、把握自然界背后的规律。可见,自然学科的知识点背后都蕴含着其发现者的价值态度、价值观念。自然科学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思想资源更是不可替代的[3-4]。课程思政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5]。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基础医学视野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因此,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6]。作为一门基于实验研究的交叉学科,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人文素材,本文旨在探讨在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并提供生物化学课程中科学人文素材的发掘、整合实例,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  思政教育与生物化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  思政理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相对不足

内容过于宽泛。当前的思政理论课程往往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比较宽泛,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加之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思想特点[7],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感觉课程内容与自己的专业领域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

教学方法传统。一些思政理论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等[8]。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难以调动理工医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教材专业化不足。目前思政理论课程的教材大多面向所有专业,内容涵盖面广但深度不够[9]。针对生物化学专业的教材建设滞后,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

教师学科化水平难以提高。思政理论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多为文史类,特别是哲学类,绝大多数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缺乏对生物化学的深入了解和实际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进行思政教学,有助于找准思政与专业的“契合点”[10]。

(二)  生物化学学科所蕴含的科学人文内涵可为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素材

理工医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体现了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历史进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使其相较于文史学科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形成先天优势。对于生物化学学科而言,科学精神是伴随着假说与构想的设计和验证过程而逐渐演化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怀疑、批判和追求创新、锲而不舍的内在品质。可以说,生物化学研究中每一次科学观察、方法改进、实践验证都是对过去固有思维的批判,体现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包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关爱精神等。举例来说,生物化学中胰岛素的发现,不仅在科学角度上对降血糖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做出了最终解答,深远地影响着此后一百年间内分泌学科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还能够极大地减轻糖尿病所带来的病痛和社会危害。这是生物化学学科独特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三)  思政教育在生物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生物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生物化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融入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方法研究、探索生命活动的学科。在该学科中,除了对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构成、高级结构、代谢转化进行学习,还要以中心法则为主线研究从遗传信息从DNA传至蛋白质的具体过程和调控环节。可见,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是对生命活动的化学本质的理解和探索。因此,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对生物化学知识点内部隐藏的思政元素进行发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以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人文使命。

(一)  科学精神

在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们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加深我们对生命的化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这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优秀素材。

思政实例发掘:针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世人都记住了沃森和克里克(Watson和Click)的名字,但鲜有人知道另一位女科学家——罗萨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在其中的贡献。富兰克林是X射线晶体衍射领域的专家,在进行DNA结构的研究时,她拍摄下了经典的“51号照片”——被誉为有史以来DNA最美的照片。基于此照片所展现的DNA形态,沃森和克里克在实验室搭建了球棍模型,提出DNA具有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热爱科学的富兰克林之后将研究兴趣转向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关于RNA结构的研究基础促成了亚伦·克鲁格(Aaron Klug)对于病毒生物活性的发现,亚伦也因此获得了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而富兰克林本人由于在科学研究中频繁地接触X射线,在1957年死于卵巢癌。尽管富兰克林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对于科学探索的不懈追求令其取得了无法用奖项衡量的科学成就,富兰克林本人被称为DNA之母而被学者铭记于心。通过讲述富兰克林的事迹,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与发展的规律,自然而然地鼓励学生发扬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二)  人文精神

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实现长久发展的。生物化学的发展,恰恰展现了科学的人文精神属性:通过科学发现,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进行维护和关切[11]。生物化学对生命活动本质的探索,对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思政实例发掘:糖尿病(Diabetes)的名称来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是“甜的泉水”。然而,糖尿病病人的状况却非常可怕,由于身体无法有效地储存糖,其随着尿液流失并导致病人消瘦、干渴、烂足和失明。人们之前已经发现了摘除胰岛的动物会出现类似糖尿病的症状,但一直无法分离出胰岛中真正让人体利用糖类的有效成分,其原因是胰腺除了分泌胰岛素的内分泌腺之外,还具有分泌消化液的外分泌腺。因此当把胰腺研磨后,消化液会直接将胰岛素降解。1920年,加拿大医生班廷(Banting)在一篇文献中读到,胰管梗阻的患者出现了胰腺外消化部的萎缩。班廷敏锐地意识到,或许可以通过构建人工胰管结扎的动物模型,以此清除掉胰腺里的消化液,并保留降血糖的物质。在1921年夏天,班廷在助教贝斯特(Best)的帮助下进行了第一只狗的结扎手术。但狗很快出现胰腺炎,不久后就死了。实验一直到8月中旬,最后在一只狗的实验结束后,他们的实验终于成功了,在外消化腺萎缩后,班廷成功提取了能够降低血糖的胰岛素。在胰岛素发现之前,糖尿病病人在一到两年内就会死亡,而在班廷发现胰岛素后,直接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  民族文化自信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下做出了令人瞩目的科学发现,特别是在生物化学学科领域,通过一系列发明、发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

思政实例发掘:在介绍蛋白质结构的内容时,授课老师可结合结晶牛胰岛素的相关事迹。新中国建立初期,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科院生化所的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科学家们试图证明,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是可以由人工合成的。当时已知结构的蛋白质仅有胰岛素一个,因此对胰岛素合成的研究是当时全世界科研界的热点。然而,当时生化所连构成胰岛素的氨基酸都没有(胰岛素由17种氨基酸构成),我国科学家赤手空拳起家,首先自己合成17种氨基酸,进而将氨基酸拼接成具有高级结构和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我国生化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融入点

通过深度发掘生物化学课程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民族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列举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潜在思政融入点(表1),重构教学大纲,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将理工医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地整合成为“大思政课”。

三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实践及成效

在深入发掘自然科学背后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后,修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建立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素材库(表1)。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提供案例名称,学生分小组查阅案例内容,推举代表上台汇报,对以上思政素材案例进行分组学习、讨论、汇报,强化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的整理和掌握。

在2023年9—12月笔者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1班和22班、儿科1班和2班进行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并发放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调查问卷。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以上思政案例的看法和接受程度。问卷分学期前和学期后两次发放,共收回有效问卷134份。如图1所示,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整体上对上述案例能够具有很好的辨识性,可识记案例名称并理解案例背后的知识点。在完成教学后,学生对“罗萨琳德·富兰克林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DNA结构”案例印象深刻。这说明在课程结束后,此案例依旧能够对学生形成影响。另外,图2显示了在调查学生对于在专业课进行思政教学和传统思政课程的选择倾向上,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此种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方式更具优势,说明针对生物化学专业课程来讲,从学科实例进行思政教育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四  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是课程育人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医学的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鲜明的思政教育元素,依托学科发展历程,系统发掘思政课程教育元素,结合课程目标和特点,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生物化学课程的全过程育人环境,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0.

[2] 刘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9):217-218.

[3] 李伟,赵茜芮,熊健,等.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J].化工管理,2022(29):20-23.

[4] 潘德,贝盘薇,彭雯琦,等.“医工结合”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物理,2021,42(2):84-86.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 吕晓静,李江涛,吴跃华,等.金课背景下涉农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3,43(9):1481-1489.

[7] 吕小亮.“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质及其培养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9(3):46-50,32.

[8] 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9] 关德洪,任洁,肖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新媒体传播[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6):79-81.

[10] 史春薇,向伯乐,余兴,等.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途径和评价体系——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活力,2019(8):200-201.

[11] 王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维——医学哲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0(3):56-57.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生物化学思政教育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