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禁渔背景下湘西渔村渔文化传播在文旅产业中的设计研究

2024-06-23李昀珂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1期

摘要 为探究湘西渔村渔文化传播方式,实地调研了湖南省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渔业村等山区,分析总结了禁渔背景下渔村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的困境,指出了传统渔文化传播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湘西渔村渔文化传播在发展文旅产业设计中的设计策略,通过挖掘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渔文化,创新发展现代新型渔文化,将各类渔文化元素植入现代渔村产业链中,发展渔文化乡村文旅,打造现代渔民、渔村、渔业发展的新路径平台,助推渔民转业、提高渔民收入,推动渔文化传播。以期为现代渔村发展文旅新业态设计渔文化传播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禁渔;湘西渔村;文旅产业;渔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1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26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Fishing Culture in Xiangxi Fishing Villages in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shing Ban—Take the Fishery Village of Xianrenwan Yao Township, Chenxi County as an Example

LI Yun-k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Yunxi County, Shiyan, Hubei 442699)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fishing culture in Xiangxi fishing villages, the author went to the fishing villages in Xianrenwan Yao Township, Chenxi County, Hunan Province to conduct field research. The articl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ishing villages and the dilemma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shing ban,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 of fishing culture, proposed the design strategy of fish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Xiangxi fishing vill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design, excavated and inherited excellent traditional fishing culture,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modern new fishing culture, integrated various fishing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modern fishing village industry chain, developed fishing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created a new path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shermen, fishing villages, and fisheries, promoted the conversion of fishermen, increased their income, and promoted the dissemination of fishing culture.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al and tourism formats in modern fishing villages and the design of fishing culture dissemination methods.

Key words Prohibition of fish;Xiangxi fishing village;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Spread of fishery culture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2-0647)。

作者简介 李昀珂(1997—),男,湖南长沙人,从事食品工程、稻田养鱼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28

在中华农耕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先祖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自然繁衍和生命力,通过劳动获取水产品,在从简单到逐渐复杂的渔业生产中,不断地总结鱼类习性和捕捞技术,甚至将鱼作为有意识、有心智的劳动实践和艺术想象的对象,其中寄托着融合自然、联结生死、壮大族群的信仰观。人类通过渔业活动和实践所积累传承下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称为渔文化,包括渔业活动的历史遗存、生产技术、风俗习惯、艺术创造、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人类文明体系的一个分支[1-2]。

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3]。湖南湘西泸溪、辰溪等县是长江支流沅江流经的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山区,当地村民都为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除了捕鱼以外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实施禁渔后,年轻的渔民都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渔村艰难地生活。如何使这些山地渔村的渔民回乡发展,渔村产业如何发展成了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湖南省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渔业为典型案例,探索了在现代渔村产业链设计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组织传播渔文化,促进渔文化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增强渔民文化自信,满足渔民文化需求,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提升渔文化影响力,吸引渔民回乡建设新时代美丽渔村。提出了当代渔文化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以期为现代渔村产业设计中的渔文化大众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湘西渔村传统渔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该理论从受众出发,明确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有选择的,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个人需求的满足[4]。文化传播机构通过分析受众接触媒介动机或者使用这种媒介动机满足了他们对情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需求来考察受众对媒介机构提供的信息的选择、认同和行为反应。

社会变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5]。近年来,大量的垃圾、农田污染物进入沅水,使沅水水质下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保护辰溪县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辰溪县沅水流域生态安全,辰溪县人民政府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沅江全面禁渔;鼓励沅江流域的渔村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垂钓、渔事体验、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产业,促进渔文化保护利用;鼓励依托渔文化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建设文物主题游径,发展集渔文化传承、体验、旅游、教育、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渔业文旅产业,推进渔文化和乡村文游深度融合发展。将大众传播学中的这一理论运用到现代渔村业态转型当中,推及当代人们对广播、电视、微信、抖音、视频号、头条、企鹅号等融媒体传播机构所提供的信息选择和使用,多途径广泛传播渔文化。

为探究渔文化传播方式设计,作者深入湖南怀化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渔业村(后文简称渔业村)了解当地的渔文化,并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及历史资源的特点,以渔文化特色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为新措施,规划设计在物质、行为及精神层面立体展示渔文化。建设美丽辰溪,转型乡村旅游,提高居民收益,实现对渔文化的传播。

渔业村位于湘西,南临沅江,渔民自古与鱼为伴,和鱼有深厚的感情,是靠打鱼为生的专业渔业村。现该村有人口367人,其中瑶族人口218人,专业捕捞的渔民140人。渔业经济一直是渔业村的特色,从唐朝开始至今1 000余年,渔业村渔民始终保持渔耕传统。渔民世代以渔为业的生活方式孕育了浓厚的渔文化,又因地处瑶民聚居区,具有瑶家特有的风俗,瑶俗和渔俗两种文化互相交织、互相融合,形成了别样的渔业村传统文化。渔业村的传统文化包括以渔村码头、渔船及修船工具的渔具文化,还有别样的习俗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表1),以前渔民依赖传统的表达方式来传播渔文化。传统的渔文化传播方式适合本土游客审美,但对外的传播还是存在局限性。信息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理解、认同、热爱渔文化成为当地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禁渔后湘西渔村的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的困境

2.1 渔村的发展现状

湘西渔村渔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受教育程度较低,除打鱼以外无其他技能。现阶段,政府实施禁渔政策,以鱼为生的渔民不得不放弃营生,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老人、幼儿及妇女留守在村,生活贫困,生活质量低。渔业村地处山区,山路弯曲狭窄,水路不通,交通不便,渔业村处于封闭的状态,同时,渔业村内部管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水平较低,成为制约渔业村发展的重要原因。

2.2 渔业村转产农业的困境

2.2.1 土地流转困难。

辰溪县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多为山地,农业产业化的收益与山地收益不相上下,大多数渔民不愿意尝试发展农业产业,认为农业发展的投入大、风险高,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权性质,土地难以通过行政命令等措施进行流转,导致土地难以集约开发[3]。

2.2.2 产业抗风险能力低。

辰溪县民族地区的集体经济主要靠自产自销,订单农业发展较少,扩大发展规模面临着价格没保障的问题,种植、加工、销售配置还需优化,生产周期长,收益慢等问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2.2.3 地域条件制约和人才缺乏成为发展瓶颈。

少数民族地区均处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农村发展慢,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吸引青壮年回乡创业。同时,村里留守渔民年龄大、普通话水平低、受教育水平不高,整体表现为文化素质偏低,开拓创业精神不足,肯干、敢干、能干的居民较少,当地资源禀赋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地域因素和人才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

2.2.4 政策保障措施不足。

经济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主要靠扶贫项目推动,但由于农业产业见效慢,比如油茶、茶叶等产业要6年左右才得到效益,资金投入大,现有两年的贫困户无息贷款难以支撑到得到收益。民族地区相对较为偏僻落后,农民难以持续投入,造成农业产业化推进困难,同时让渔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

留住渔文化,帮助禁渔背景下湘西渔村摆脱产业转型的困境,助力乡村新产业发展是当地干部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

3 湘西渔村渔文化传播在发展文旅产业中的新设计

禁渔后,山区渔村举步维艰,农业发展困难,但适合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垂钓、渔事体验、民宿美食、科普教育或文旅等新的产业,同时规避了“渔文化”消失的危机,使之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渔村传统渔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活力,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6]。渔村发展文旅产业是传统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承载形式,用“现代渔村”的“新瓶”来装“传统渔文化”这瓶“旧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乡村旅游,实现渔村产业转型,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为渔民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更新他们的观念,增强他们对渔文化文旅项目知识与信息接受与分析的能力,让渔民成为渔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农业农村局联手农业高校对发展产业进行了梳理和规划,确定了以乡村文旅为村主导产业,进一步挖掘渔文化,围绕渔文化盘活的乡村文旅资源,拉动渔村经济发展,确保村民增收。将渔文化植入文旅产业规划设计中,是传播渔文化的有效策略(表2)。

3.1 渔业生产景观设计

渔业生产景观是渔业村最好的动态写照。渔业村坐落在沅江岸边,四周群山环抱,景色秀丽。转型乡村文旅开发要在原有的村貌基础上,设计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景点,并且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渔村旅游点初具雏形。

渔业村的主要游客为本土居民,而山区游客了解渔业的不太多,所以渔业生产景观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设计造船、渔具制作及销售、撒网捕鱼、龙船下江、岸边织鱼网、鱼分装、晒鱼、鱼加工、观赏鱼养殖、稻花鱼养殖等生产景观。

其中,鸬鹚表演捕鱼是一个养眼的设计。鸬鹚是一种能捕鱼的水鸟,俗名叫鱼鹰、水老鸦,羽毛为黑色、绿色且有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民常驯养鸬鹚捕鱼。

3.2 码头景观设计

渔业村所临的这一段沅江是中游,水势平缓丰沛,青山倒影,相映成趣。渔业村北面临沅江,有一个白色沙滩,沙滩的南面有一座带琉璃瓦及飞檐的牌楼,这是渔村码头,白色码头与清澈的江水、美丽的山峰交融,形成一幅美丽的江景图。岸边排排渔船,江上微波荡漾。码头是渔村重要景观,可以在码头设计渔船停泊场景,捕鱼、织网场景,供游客拍照留影。

3.3 渔村标识系统设计

渔村标识系统是传递渔村形象和文化的名片,空间、方位、路线及信息发布等基础功能需要满足游客的“渔文化”体验需求,将主题定位为“渔文化”,设计各类符合功能、突出“鱼”的特色造型、能够烘托渔村的整体环境、融合“鱼”相关艺术和文化的个性独特的引导标识系统。

多种渔文化元素,嵌入标识系统,使之和渔村自然景观相匹配。一是在渔村村口设计鱼娘雕塑。鱼的繁衍离不开鱼娘的保护,渔民的丰收离不开她的护佑。二是设计渔村标志旗帜。三是设计渔村导游标识路牌。四是设计渔村景点介绍牌,突出渔村人文风俗,利用奇石等独特材质,将内容图形化视觉再现,突出渔村精神。五是设计渔村渔民工作牌,凸显主人翁精神。

3.4 以“鱼”为特色设计宜游宜居环境

一是渔村便捷交通的设计,不仅要有陆路,还要开辟水路,交通便利了,游客自然就多了。二是游玩场馆设计,要建设好沅江博物馆,包括渔文化馆、奇石馆、阴沉木馆。三是在餐厅空间加入渔文化设计,餐厅是游客聚集度高的地方,餐厅的造型有鱼的元素。四是特色餐饮为鱼系列菜肴。五是民宿与渔村自然、人文环境融为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渔文化”及乡土元素,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例如在客房家具上设计鱼图腾、在客房水杯、水壶、洗漱用品、毛巾、被褥、拖鞋等物件上设计鱼形Logo。

3.5 渔文化节再现渔俗设计

渔文化节是渔文化的重要载体,渔俗设计首先要体现“人江和谐”[7]。一方面,利用渔业村所固有的山地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展现出渔业村瑶乡渔民的捕鱼经验并唤醒沅江历史记忆。青山相拥,北邻沅江的独特地理环境,形成了辰溪渔业村瑶乡的文化特质和世代传承的鱼耕生产的方式。另一方面,渔业村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也是农耕文明的理想发源地。从本质上说,这里土地不具可流动性,农业生产受自然、社会条件影响较大,农耕文明讲究的是通过规范社会秩序准则的内化来实现人与人的宽和处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8]。所以,渔业村在渔文化展示基础上设计渔俗节庆是最优设计。

渔俗节庆包括节日及多种活动。活动包括颂祭文、奏祭乐、献祭果抬阁、踩街、挂灯、舞龙灯、跑马灯等活动[9]。开船仪式上妻儿家人都去渔港码头相送作别,渔民们燃鞭炮、喝酒壮行。在每年秋分设计捕捞节,遵循捕鱼的自然规律,采取人投放天养的原则,模拟捕鱼丰收的场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同时宣传禁渔政策,保证鱼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渔家习俗展示可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吃饭时,筷子的摆放有讲究,因为渔民们会把饭碗和筷子看成是船和撑船的篙子,渔民吃饭时一定要在饭桌上先放上筷子,然后才能摆上杯盘饭菜,反之,则是犯忌的[10]。二是“敲梆团夜”习俗,组织20只左右渔船,在晚上把钓具网具放下水,然后20只船抱团敲击木板、吆喝、拉九龙圈(一种铁圈)等惊动鱼群,持续一个小时左右。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祭鱼仪式。船主上香,众伙计跪拜,虔诚还愿,感谢上苍保佑,是体现“人江和谐”理念的生产习俗。三是渔家风俗“摇钱树”。每当过春节时,渔港里彩旗飞舞,家家户户的渔船上都插满了五彩斑斓的彩旗,给节日增添了喜气。四是鱼吆喝。丰收节前后,渔港码头便热闹起来,外地来的商人用车子来收购鱼,卖鱼的老把式吆喝着卖鱼,吆喝声由远而近,富有节奏。五是渔鼓。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的汉族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

3.6 渔文化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将“渔文化+设计创意”融合,形成系列产品,通过互联网端传播。目前,年轻人群是构成互联网上口碑传播的主要力量,旅游文创IP产品与年轻人群的传播痛点完美契合[11],形成文创商品,不仅增加了产品销量,更形成了新鲜话题,使传统的“渔文化”获得新生。“渔文化”将以一种更新的方式影响着新生代人群产品设计思路:一是陶瓷鱼盘工艺品设计;二是 “鱼娘”别具一格的服饰设计及“鱼娘”腰围巾设计,当地渔家的姑娘可着此服装表演渔村礼仪或服务游客;三是“鲤鱼跳龙门”系列年画设计;四是奇石画、竹编、根雕、剪纸等传统技艺的手工艺产品设计。

3.7 鱼展场馆设计

鱼展场馆是渔村的风景线。一是鱼展场馆可以设在沅江博物馆,将沅江博物馆分为多个展区,设计奇石绘画展馆、阴沉木雕塑展馆、观赏鱼展馆、辰溪地方特色鱼展馆。二是在观赏鱼展馆主推并销售中国锦鲤[12]。锦鲤是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与此同时也销售地理标志农产品“辰溪稻花鱼”系列产品及鳜鱼、娃娃鱼等本地养殖的品牌鱼。三是在鱼展场馆醒目位置让老渔民传授“弓鱼”这种古老的保鲜技术,渔民和养殖户们利用这种技艺,可以使鱼儿长时间离开水不死。弓鱼的技术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一种鱼保鲜技术,在弓鱼技术处理后,不但鱼身上的泥腥味会被彻底清除,鱼肉的味道也更加鲜美,而且可以让鱼保持着良好的存活状态进行运输。在展演时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呈现力和体验感,建设渔文化展示体验新场景,增强渔文化生命力。

3.8 将“渔业村的过去、现在、未来”作为当地小学生作文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

让孩子们怀揣好奇之心,立足于渔业村的变化了解渔业村的过去、现在、未来。孩子们通过搜集图片及文字资料、实地调研等多种学习模式,感知社会变革带给渔业村的变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景。

3.9 设计歌舞节目吸引游客

由渔村自编自导的鱼娘实景歌舞剧、瑶族敲梆舞、辰河高腔、双唢呐等节目,带给游客不一样的地域特色视觉文化盛宴。源于渔民原生态生活,具有本土特色的悠远浑厚的渔家号子、鱼吆喝体现了渔民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让游客体验到渔民捕鱼、卖鱼的艰辛及快乐。

3.10 强化网络数字传播设计

信息时代,设计“互联网+渔文化”传播平台,是“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广义上所有网民都是渔文化传播对象,个人将有越来越强大的媒体使用能力,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媒体传播机构可将渔文化分类数字化,依托渔文化内容,实施点对点传播。

4 结语

湘西禁渔落地有声,不仅留得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尽显诗情画意,还有效缓解了沅江水域生物资源衰减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危机。湘西渔村创新渔文化传播方式设计,助力渔民攻坚克难转型乡村文旅,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渔文化活动,丰富了渔村文化内涵,带动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渔家乐”生意火爆,产业转型后的渔村经济收入比捕鱼收入高且稳定,乡村文旅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业高质量发展,返乡创业青壮年增多了,渔民们生活逐渐富裕。讲好中国渔文化故事,不断创新的渔文化传播方式,增进了渔村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湘西渔村要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等融媒体宣传展示渔文化、普及渔文化知识、弘扬渔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勇.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9(6):95-98.

[2] 赵蕾,刘红梅,杨子江.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49.

[3] 《关于本市实施长江口及其他内陆水域禁渔的通告》的政策解读[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11):39-40.

[4] 黄晓薇.传播学视野下电子书受众需求研究[J].科教文汇,2007(24):147-148.

[5] 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 李茂林,金显仕,唐启升.试论中国古代渔业的可持续管理和可持续生产[J].农业考古,2012(1):213-220.

[7] 刘龙腾,高宏泉,刘子飞.中国渔民家庭生产生活状况调研分析[J].农学学报,2019,9(6):57-63.

[8] 励东升,朱小敏.传统渔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开渔节对传统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J].海洋经济,2012,2(6):20-25.

[9] 李勇.苏南渔业发展中灿烂的渔文化[J].安徽史学,2009(4):126-128.

[10] 杨望.传承渔文化的综合实践初探[J].大陆桥视野,2018(11):71-72,77.

[11] 胡孝祥,庾君芳.IP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以湖北襄阳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9):78-79.

[12] 宁波.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J].渔业经济研究,2010(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