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2024-06-12周圩陶静古丽娜尔艾尔扎提龙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运河旅游者

■周圩,陶静,古丽娜尔·艾尔扎提,龙和

(1.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2.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一、引言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遗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2017 年5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2019 年7 月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9 月明确提出重点设置“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2021 年8 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科学引导。这些文件和政策有助于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动展现大运河在推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地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来吸引旅游者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可以作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还可以成为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没有明确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该概念属于我国自创,目前还未形成统一定义。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国家、文化和公园分别强调顶层设计、本质属性、权属及空间[1],建设过程要遵循突出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和完整性三大原则[2]。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在吸收国家公园及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等经验基础上进行传承及创新,从多维度实现“文化+”产业跨域融合生态建设[3],促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4]。

综上所述,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国外成熟经验借鉴,相关研究集中探索其概念、特征、类型等基础理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主要围绕其建设策略,较少研究其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揭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现状与文化特色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发展

大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起源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平原,延伸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全长约1794 千米。作为中国古代防洪、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工程,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提升四个阶段[5]。萌芽阶段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从国家开始重视保护和利用大运河的重要倡议,到2007年大运河沿线8 省市、35 个城市共同参与组建“城市联盟”推进大运河申遗,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统一规划阶段,结束了各自为政的无序性保护开发;起步阶段始于2008 年,国家正式开始进行大运河申遗工作,成立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级会商小组,标志着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意志和行动,至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前,此阶段主要是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并对其进行初步开发,显示出其可开发的巨大潜力;发展阶段主要从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至2019 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前,在此阶段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大运河开发的政策文件,促进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但仍存在盲目建设和过度开发问题;提升阶段始于2019年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该文件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为引领,自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运河保护政策性文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阶段,进一步强化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同时开始注重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及文旅融合发展,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带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其在保护与修缮文化遗产、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推动旅游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6]。通过大规模保护和修缮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得以有效保存,展示着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总结该发展过程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离不开与区域旅游的互动关系。区域旅游发展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广阔市场和经济支撑,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也为区域旅游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这种互动关系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和区域旅游的繁荣提供了高度契合的发展模式。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与发展不是静态的呈现,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大运河沿线不断进行着保护和修缮工程,国家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公园。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又是区域旅游的推动者,对我国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资源特色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景区,在吸引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7]。旅游者可以通过参观大运河遗址和文物,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此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还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艺术表演、手工艺制作等,使旅游者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内化吸引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文化遗产,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方面,是内涵丰富性,大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水利工程,自黄河与长江相连,东至北京,西至杭州,贯穿了我国华北平原和江南水乡,大运河文化包容南北方特点、多地区特质;另一方面,是空间线性化,运河以线串点、点动成线,在沿线各个城市和地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包括古代运河码头、桥梁、石坊、官署和文化名人故居等。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教育机会。

2.外化影响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景观特色也是其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自然与人文交融,作为一条古代运河,大运河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例如,大运河沿线水域景观包括运河本身和与之相连的湖泊、河流等,形成了独特的水景风光,扬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就是大运河沿线著名水域景点,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另一方面,河流与城乡共生,沿岸的城市和村庄,呈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衍生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如北京天坛、山东曲阜、江苏扬州等,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线路。这些特色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有助于提升其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文化传承

保护运河遗产意味着保护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传承运河文化等同于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8]。大运河的丰富历史沉淀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活”的文化遗产,包括大运河物质文化和大运河非物质文化。运河非物质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主要包括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以及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越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等;而运河物质文化属于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是大运河开凿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千年古镇、独特的民居、历史遗迹等。不论是城市还是小镇,都拥有独特的运河文化,而沿运河的村庄也各自拥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特色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资源特色使其具备了丰富的吸引力,通过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基于文化与景观特色研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更加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与景观特色,充分发挥其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对于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增加旅旅游者流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区域旅游发展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需求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

1.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多样化

大运河沿线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中呈现多样性。例如,一些地区依靠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而另一些地区则依靠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旅游者。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运河文化产品的发展也深受网络营销和在线预订的影响,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

2.区域旅游发展需求的多面性

区域旅游需求来源于旅游者对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希望通过旅游放松身心、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这符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的。区域旅游发展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可以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为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当地政府和企业会加大对大运河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提供更多满足旅游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区域旅游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也需要依托区域旅游发展的支持。只有通过区域旅游发展的整合和协调,才能更好地利用大运河文化资源,提升旅游的综合品质和体验价值。此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还需要与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合作,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资者的到来。

综上所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与区域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深入分析区域旅游发展需求,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特点和优势,才能实现双方的互动发展和共同繁荣。因此,在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方面,国家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管理,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1.目的地引领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文化景观特色,使其成为区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吸引点。旅游者通过游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并在此过程中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性。因此,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目的地引领,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游览,进而推动区域旅游发展。

2.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展示大运河的历史渊源、文物古迹以及民俗文化等,将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相结合,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对大运河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等形式,挖掘和展示大运河的独特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旅游的内涵。

3.经济贡献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旅游产业的贡献不可忽视。大运河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来游览,进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还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其在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增加旅游者流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目的地引领、文化传承以及经济贡献等方面的作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动力。

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推动

大运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对于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并且在文化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引流效应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型旅游景区,将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观光、学习,增加了区域旅游客流量。作为一幅“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的大型实景画卷[1],国家文化公园为大运河旅游开发特别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优化路径,能够在产品设计、展现传播、旅游者体验等角度提供更多可能。

2.差异效应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展示其独特的文化与景观特色,提升了区域旅游吸引力,促进了旅游者的持续涌入。特别是作为新时代我国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9],其文化品牌的逐步打造,将使旅游者感受到差异化价值,同时也将赋予周边城乡特别是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新的文化软实力。

3.提质效应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提升了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从而增加了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回头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10],而服务在此过程中成为文化展现的关键因子,基于历史传统、地域特质等的服务方式与细节,将为文明社会建设与区域社会文化提升提供旅游化场景与服务化路径。

4.固基效应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过规划和建设,改善了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在内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了旅游者的旅游便利性和舒适度。数字运河、运河戏曲、运河美食、运河游戏、运河影视、运河文创等产品的内容生产与形式创新[11],对现代旅游基础设施的运用提出了新要求,伴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逐步推进,将成为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标杆,极大地带动了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吸引旅游者、展示文化特色、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及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努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区域旅游发展也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求其在保护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这种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区域旅游发展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反馈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推动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区域旅游发展对其的积极反馈。一方面,区域旅游发展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旅游者的不断增加及其需求的多元化,促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不断完善自身的展示内容和服务设施,与时俱进地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区域旅游发展也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结合,提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体验。

1.增强客流

区域旅游发展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反馈首先表现在旅游者流量的增加。随着区域旅游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涌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进行观光游览,旅游者流的增加不仅推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还为公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吸引旅游者的方式,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资源整合

区域旅游发展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区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具备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周边文化景点、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引进经验

区域旅游发展还可以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各地旅游管理机构和企业通常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与之合作,可以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水平,并通过引进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提升旅游者体验。

4.产业融合

区域旅游发展还能够促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周边产业的融合。随着区域旅游发展,周边的酒店、餐饮、零售等产业也得到了提升,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可以与这些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和便利的配套设施,从而进一步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和消费意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之,区域旅游发展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反馈与影响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区域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和保护,为公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和知名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引进管理经验和促进产业融合,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深化二者互动关系的认识,推动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并为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增加旅游者流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与景观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推动区域旅游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区域旅游发展的需求和预期,发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探究其互动机制,并加强实践应用,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认识到旅游者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从价值链与产业链融合上深入挖掘对新产品、新业态的开发,增加旅游者流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发展的融合与繁荣。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运河旅游者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放歌大运河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