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4-05-27马永霞孟尚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马永霞 孟尚尚

DOI: 10.16750/j.adge.2024.05.007

摘要:社会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价值链发展,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推进,高校研究生已成为开展创业活动的生力军和先行者。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创业能力,既体现了创业教育的育人价值回归,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包含3个维度和9个核心能力,包括社会创业感知能力、社会创业认知能力和社会创业执行能力。其中社会创业感知能力是基础构成,社会创业认知能力是效率条件,社会创业执行能力是支撑条件。研究提出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内核,更新创业教育育人理念;以提升综合能力为导向,完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以资源配置效率为保障,健全创业支持体系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会创业;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马永霞,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孟尚尚,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还重点强调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重大战略需求”[1]。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对于青年人群社会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有助于突破“创业即就业”“创业即财富”的理念桎梏[2],更有助于培养青年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被称为公益创业、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政府主导的慈善活动[3]。就社会创业的特征和内涵而言,社会创业并不存在着严格的“是否”判断。社会创业的出现模糊了政府、个体和公益组织之间的传统界限[4],与传统创业的区别在于二者对社会财富创造与经济财富创造的相对优先级别[5],即社会创业对社会价值的创造更为直接有效[6]。高校研究生是开展创业活动的生力军和先行者[7]。

相較于一般创业群体,研究生群体普遍带有更鲜明的利他特征[8],对社会创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属

性认同度更高且社会创业热情高涨。但相对而言,他们也更容易受到政策、资源、资金等条件和环境的限制[9],尤其在当前研究生群体创业率和创业层次“双低”的困境下,研究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机会的矛盾也愈发凸显,高校创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社会创业能力已成为重要议题。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社会创业企业的内涵及逻辑[10-11]、社会创业者特质[12]、社会企业创业发展策略[13-14]等,为本文开展研究生社会创业及其能力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宽广的研究视野和扎实基础。

当前,关于大学生社会创业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围绕社会创业动机、社会创业认知或社会创业成效,综述其社会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发现创业动机、创业教育内容和教学环境对创业群体的社会创业能力及创业结果有显著影响[15-16]。二是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对大学生群体社会创业能力结构进行研究。有学者结合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和公益创业过程,将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分为知识、价值观和技能三部分[17]。也有学者结合问卷数据和文献梳理构建了包括创业基因、机会能力、创新能

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建设能力5个维度17个测项的大学生社会创业胜任力模型[18]。总体来看,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创业动机及其发生机制,但鲜有研究关注学生群体的社会创业能力结构。对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研究更加匮乏。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结合18份深度访谈资料和其他途径收集到的16份文本材料,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研究生社会创业者具备哪些能力?第二,从创业认知过程来看,研究生社会创业者的能力结构是怎样的?第三,从高校层面如何提升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理论模型,为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培养和开展社会创业活动提供学理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社会创业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创业者在不同情境下、受到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在定性研究基础不充分、能力维度划分模糊的情况下,仅借助文献资料难以对其能力结构进行划分。本文选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展开“解释性的理解”[19],结合经验资料提炼我国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扎根理论方法是指没有任何前提预设,通过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概念化,最终建构理论,连接了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鸿沟[20],对于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具有较高适切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主要选择高校社会创业团队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他们普遍对研究生社会创业过程、社会创业理念的了解和参与程度较高。受访者均为在校研究生或毕业于3年内的往届研究生,被访者的年级、性别、创业类别等基本特征见表1。研究借助NVivo 12.0软件进行分析。

访谈资料的采集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访谈时长为45~60分钟,所有访谈均得到被访者同意并进行了录音。研究者在现场或访谈后24小时内进行了访谈备忘录的撰写,并将调整后的访谈转录内容提供给被访者本人进行确认或校正。此外,收集了16份文本资料作为访谈信息的补充对照[21],包括被访者提供的创业计划书和公开演讲、社交媒体分享等资料。

2.研究过程

访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受访者的个体特质、专业、相关知识的获取情况;二是受访者的创业动机、组织类型和主要受众特征等;三是受访者创业的组织运营模式、创业过程感知和风险感知等;四是对受访者创业过程的阻碍、挑战及应对方法等。问题包括“您当初创办/参与这家社会企业/组织的动力是什么?”“您所在的企业/组织是如何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您的企业(组织)发展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一位社会企业家(组织者),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什么?”等,并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修改和聚焦问题。

三、资料分析过程

本研究依照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和科宾(Juliet Corbin)提出的三级编码方法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22]。其中,开放编码是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语义整理,将受访者的基本观点作为最小单位,通过筛选、比较、分类、标记等过程,剔除偏离主题的概念和频次较低无法范畴化的概念后,获得的概念和范畴。本研究随机抽取16份原始访谈材料和14份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共整理出370余条原始语句,概念化整理后形成了29个初始概念,经多次归纳整合最终形成了9个初始范畴,部分开放编码过程见表2。

主轴编码是对不同初始范畴进行类比、整合与分析,并进一步归纳、整理形成更高层次的范畴,使这些范畴能涵盖所有的已知概念。结合“主观信念—情境交互—行动导向”的创业认知理论框架[23],将开放编码得出的9个初始范畴归入3个主范畴:社会创业感知能力、社会创业认知能力、社会创业执行能力,如表3所示。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不断比较不同来源的数据,并进行三角验证,尽可能地确保编码、理论和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选择编码是指从所有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然后通过整合图式或故事线,将各种理论要素整合起

来[24]。在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创业感知能力、社会创业认知能力、社会创业执行能力3个主范畴之间关系的反复考察和分析,将核心范畴确定为“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要素”,故事线主要如下:社会创业感知能力是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基础构成,也是社会创业认知能力和社会创业执行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因;社会创业认知能力能够改善或提高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属效率条件;社会创业执行能力是与社会创业活动直接相关的支撑条件。

利用预留的2份访谈文本和2份文本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发现,3个主范畴已趋于饱和,没有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且3个主范畴内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要素。可知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已达到理论饱和。研究构建了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详见图1。

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社会创业感知能力是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基础构成,也是社会创业认知能力和社会创业执行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因。社会问题参与和主人翁意识、心理韧性等个人特质决定研究生社会创业感知能力水平。第二,社会创业认知能力是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效率条件。社会创业认知能力能够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得以有效提升,并受社会创业认知、资源拼湊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的多重影响。第三,社会创业执行能力是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支撑条件。社会创业执行能力与研究生社会创业活动结果直接相关,是社会创业者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此外,研究发现未来就业倾向对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产生不同影响。致力于读博或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创业者的社会创业认知能力更强,更注重提升自身的资源拼凑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而以进入职场就业为导向的研究生创业者则更看重社会创业执行能力的提升。

图1  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共收集18名研究生社会创业者的深度访谈材料及受访者提供的16份文本资料,分析发现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基础构成:社会创业感知能力

社会创业感知能力是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基础构成,也是社会创业认知能力和社会创业执行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因,由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特质组成。其中,社会责任感的优先级别是区分创业能力结构与社会创业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感又分为他人责任、群体责任、社会问题参与和主人翁意识。他人责任指创业者主动关注社会中其他群体需求的能力,如有受访者表示其创业动机是“想要帮助退役军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找到更合适的生存方法”(F5)。群体责任感则是创业者关注自身群体或所处环境中的社会问题,如关注“大学生创业资源获取、对接困难”(F2)。社会问题参与指研究生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解决公共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F9:我们团队结合碳达峰行动的要求和专业知识,研发的这款产品可以有效解决工业烟气治理问题,也算是利用自身所学为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做些贡献)、乡村振兴(F14:家乡的旅游资源挺好的,但是始终宣传不起来,我们想利用借助智慧农业这个机会,让大家能看到我们的研学、农场等旅游资源)等。个人特质又包括成就需要、他人意识、行动意识、高风险意识、心理韧性、主动学习、变革理想。其中,变革理想指创业者在发现社会问题后产生的一系列积极想法,如有受访者表示:“我们了解到老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因为不会讲普通话而找不到工作,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讲,说普通话是很平常的事,但是现在却成为影响别人生活的点……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普通话,帮助更多外出务工人员。”(F15)而行动意识指是否能以切实行动支撑变革理想。主动学习指积极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吸收行业前沿知识的能力,如受访者提到:“因为创业之前我没有接触过商科和创新创业相关的系统课程,所以这两年我经常找资料自己学习……我现在也通过和团队成员或者其他创业者聊天,来寻找我自己的答案。”(F17)可见创业者无法一味依靠已有的知识体系,还要根据创业过程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2.效率条件:社会创业认知能力

社会创业认知能力是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效率条件,包括社会创业认知、资源拼凑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社会创业认知是指,创业者发现并通过商业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区别在于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发现社会问题、识别机会、认知商业发展趋势。如访谈者提到:“之前了解到害虫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程度,但是我们团队的方向不在这块儿……直到后面我们团队一起去农户家调研,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农民需求和团队已有的科研技术后,我们才开始着手做这个项目。”(F8)可见受访者首先发现社会问题,其次结合了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调研情况,综合考虑后才提出了商业化的解决方案,而非盲目创业。资源拼凑能力指创业者有效发现、吸收、对接和整合内外部、多主体、零散化资源的能力,能直接影响社会创业者的价值决策[25]。通过对创业者的价值决策方案、决策目标等进行判断,也可以对社会创业能力和传统创业能力进行区分。资源拼凑能力包括资源寻求能力、资源吸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如受访者提到:“创业过程中遇到过一些困惑,我们几个创始人反复沟通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我参加了两次行业内的大型讲座,还是学到了很多,就感觉还是要多听‘过来人的建议和总结。”(F1)这体现了受访者主动寻求资源及吸收资源的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指创业者对所在领域、专业知识、商业技能等的掌握情况,包括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商业知识与技能、跨学科思维、领域前沿知识、技术运用能力。例如智慧农业领域的社会创业者将专业知识、商业技能与前沿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收益。受访者表示:“我们的项目结合了棉花栽培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棉花的生产环境进行精准监控,既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它的产量。”(F7)

3.支撑条件:社会创业执行能力

社会创业执行能力是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的支撑条件,包括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也是提升研究生社会创业活动质量的关键。其中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如受访者谈到:“在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创新的技术突破,至少要提供新的理念或者解决方案,否则消费者为什么选择你?”(F13)团队管理能力包括初创伙伴选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如受访者(F7)提到:“因为我主要是搞技术的嘛,虽然说项目里没有核心技术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如果没有其他成员负责资源对接、上下沟通等工作的话,我们的项目也做不到现在的水平。”这反映出团队成员专业、技能有效配合的重要性。战略规划能力包括风险管理、危机处理、发展目标,对企业能否长期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受访者提到:“一开始确实没有什么知名度,目标群体肯定对我们也不够认可,在创业的最开始想在市场里站稳脚跟是很难的。我们当时一是开展用户体验调研,用最笨最直接的方法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二就是反复确认自身产品的质量,来逐渐增加客户的黏度。”(F11)可见危机处理能力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合作协调能力包括扩大社会关系网络、有效沟通、建立信任。如受访者提到:“要认真了解他们的需求,因为我们面向的这个群体表达能力比较弱,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做好前期沟通,就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儿的情况。”(F5)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探索构建了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其中包含社会创业感知能力、社会创业认知能力、社会创业执行能力等3个维度及9个核心能力。结合文献与研究结论,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升研究生社会创业能力培养成效提供理论参考。

1.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内核,更新创业教育育人理念

传统的创业教育将商业创业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所忽视,是对创业教育功能认知的偏差[26]。当前人类发展需求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对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创业教育应进一步强调对研究生社会创业感知能力的培养,并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特质培养的价值。

首先,重塑创业教育理念,将教学目标转移到研究生创业价值取向的培养上。社会创业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创业能力既能增强研究生发现社会问题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担当,也能积极引领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发展。其次,启蒙研究生社会创业意识,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现行创业教育体系。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不能以单纯的“服从”为前提,仅仅通过传递陈述性知识和直接教学的方式不足以达成目的[27]。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创造等观念融入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中,帮助研究生将就业创业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最后,将社会发展历史等文化传承融入创业教育教学中,将个人发展与家国情怀等命题相结合,结合社会实践教学,通过体验感悟的形式,引导其形成社会责任共识,感悟社会责任担当。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部分理工科创业者表示其了解社会问题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媒介,而其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占比较多。因此不能仅依靠必修课来培养、引导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研究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2.以提升综合能力为导向,完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社会创业能力的发展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创业教育模式的设置不能只考虑竞赛相关的商业创业培训或理论教学,还应兼顾成熟经验的传授与情景体验。同时,结合访谈内容与信息搜集,发现我国研究生培养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理工科研究生大多依托课题项目或专利技术开展创业活动,并且其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专创融合度、项目实践占整体课程比例等均远高于文科生。而文科研究生普遍缺乏创业项目的深度指导,有些项目由于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而被搁浅,其创业活动持续开展的难度更大。基于这一问题,高校应注重对不同学科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对研究生开展社会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受访者普遍存在科研压力大、就业困难等问题,尤其是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受功利主义思想和“唯论文”教育评价影响较大,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交叉思维和价值创造能力不足[28]。

首先,創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结合学生学科类别、培养阶段和就业创业意向等特征,提供更多的创业学习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参与[29],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其次,丰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打造情景式的体验教学模式。高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创设情景式创业课程,通过对创业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角色扮演”,增加创业学习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创业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协调发展。再次,重设高校创业教育的知识模块,促进研究生的综合发展。除专业知识和商业技能外,也要注重研究生社会技能、心理素质、情感知识、深层学习能力等个人特质的培育。同时,提高创业教育的覆盖率,重视对全体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他人意识、心理韧性等个人特质的培养。最后,改进创业教育评价标准,在破除“五唯”的改革中找到更有效的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学习追踪数据库,构建进阶性、层次化的创业教育目标,并进一步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和评价体系,保障高校创业教育的育人价值指向。

3.以资源配置效率为保障,健全创业支持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主要体现在利益主体间协同意识淡薄,以至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稍显不足。尤其对研究生创业人群而言,这一群体的受教育水平高、技术研发和学习能力更强,其创业意愿更偏向于机会型创业[30]。因此,良好的创业资源配置更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社会创业概率和成功率。在访谈中有不少创业者提到“不了解高校创业的政策”“不知道去学校哪里寻求帮助”等,可见如何有效传播、利用资源亦是创业支持体系的重要一环。

首先,创设“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的四位一体公共项目,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浸入式参与社会问题,探寻社会创业者三重身份之间的平衡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升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氛围,并通过政策倾斜、社会宣传等方式,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创业争取更多政策资源支持和社会关注。其次,推进“企业+高校”联合培養模式,整合教学资源。除校企资源协同和师资联合培养外,还应增加知名校友、企业家的社会创业案例教学内容,通过榜样的引领作用强化创业内驱力。此外,加深企业参观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交叉,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进度灵活调整课程安排,而非使理论与实践囿于简单对应的“唯实践论”中。最后,为研究生社会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对话”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创业实践模拟平台。将实践模拟平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模拟帮助研究生社会创业者提升能力,提供全方位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EB/OL]. (2023-03-29) [2023-05-30]. http://www.moe.gov. cn/s78/A08/tongzhi/202303/t20230329_1053339.html.

[2] 王秋芳, 王鹏. 社会创业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契合[J]. 现代教育科学, 2018(1): 37-41.

[3] DEES J G. Tak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eriously[J]. Society, 2007, 44(3): 24-31.

[4] JOHNSON S. Literature review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R]. Canadian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2000: 1-23.

[5] 严中华. 社会创业[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8-63.

[6] ALVORD S H, BROWN L D, LETTS C W.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004, 40(3): 260-282.

[7] 刘敏, 王耀南, 谭浩然, 等. 专创融合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湖南大学控制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1): 54-57.

[8] 杨志春, 任泽中. 大学生创业动机的二元共生现象及其理念引导[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 10(5): 107-112.

[9] 马永霞, 王琳. 基于创业认知理论的数字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2): 166-172.

[10] YOUNG D R.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J].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2010, 12(2): 139-157.

[11] 陈劲, 王皓白. 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探讨[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8): 10-15.

[12] PAN N D, GRUBER M, BINDER J. Painting with all the colors: the value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9, 44(1): 213-215.

[13] 袁彦鹏, 鞠芳辉, 刘艳彬. 双元价值平衡与社会企业创业策略——基于创业者身份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0, 32(3): 36-49.

[14] WILLIAMS T A, NASON R, WOLFE M T, et al. Seiz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impact[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23, 17(1): 3-18.

[15] 孙桂香. 价值取向抑或社会偏好: 大学生公益性创业的发生机制探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6): 114-119.

[16] RAN B, WELLER S. An exit strategy for the definitional elusiveness: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 Sustainability, 2021, 13(2): 563.

[17] 刘蕾. 基于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提升的教育支持体系研究[J]. 江苏高教, 2017(11): 84-89.

[18] 苏海泉, 裴昕. 大学生社会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20(2): 63-69.

[19]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7.

[20] 魏戈, 陈向明. 质性研究·多重对话——第五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 37(20): 79-84.

[21] 廖志豪. 基于素質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2] 陈向明.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1): 2-15,88.

[23] MITCHELL R K, BUSENITZ L W, BIRD B, et al. The central question i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search 2007[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7, 31(1): 1-27.

[24] HOANG H, GIMENO J. Becoming a founder: how founder role identity affects entrepreneurial transitions and persistence in found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0, 25(1): 41-53.

[25] 卫田, 万倩雯. 基于社会资本的资源拼凑: 政府资助期后社会创业企业持续双重价值创造的机制[J]. 管理世界, 2023, 39(4): 100-119.

[26] 严毛新. 高校创业教育功能认知偏差与应对[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 34(1): 63-68.

[27] 阎琨, 吴菡, 张雨颀. 社会责任感: 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2): 28-41.

[28] 阮平章. “超限”理念引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11): 9-14.

[29] PINTRICH P 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college student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4): 385-407.

[30] 卢阳旭, 肖为群, 赵延东. 博士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9): 54-58.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高职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