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抒写心愿,传递奋斗的力量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一写自己的心愿”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4-05-13江苏徐州市苏堤路小学221000付军玲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0期
关键词:心愿习作交流

江苏徐州市苏堤路小学(221000) 付军玲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属于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内容编排比较独特,由4 篇课文加综合性学习的7 篇阅读材料以及“写一写自己的心愿”等组成,是特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革命文化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加上综合性学习要凸显整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特点,要求教师综合考虑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用单元统整的方式进行设计,通过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整体推进,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创设真实的情境,设置“‘奋斗的历程’读讲写交流会”活动任务,设计“故事厅”“诗词集”“心愿墙”三个子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具体请看本期的《在整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传承革命文化》一文)“写一写自己的心愿”这一写作任务,是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第三个任务。如何让学生基于真实的场景进行交流与表达,写下自己奋斗的愿望,传承革命文化呢?

一、聚焦革命主题,厘清表达的现实意义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我们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将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高尚精神与远大志向,与自己进行联系,选择最想实现的心愿写下来;

2.根据具体的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交流情感,服务生活。

这样的目标与传统的听、讲、练、写不同,要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本单元三个子任务结构清晰、逻辑合理,特别强调阅读与表达的融合性,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前两个子任务中,学生学习文本,掌握写法,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领悟了革命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第三个子任务,聚焦表达,让学生用“写心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传统的习作,一直存在“失真”的问题,如缺少真实的写作目标、缺少真情实感、缺少真实的生活、缺少真实的交流对象等。因此,“心愿墙:写下我奋斗的愿望”这一任务的教学,根据语文新课标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教学建议,围绕生活中的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与发现。教学时,运用情境场、学习单、素材库、评价表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实现有意义的语言建构,这样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二、依托真实情境,设计结构化的学习任务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本次习作的重点不是要教会学生某种具体的表达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对六年来学会的表达方式进行综合运用。“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合适的表达方式指的是什么,二是根据什么去选择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因此,笔者在备课时,便有意识地从以往练习式的习作中跳出来,尝试设计真实、具体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基于表达意图选择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情境贯穿——激发自主表达的愿望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交流与表达,强调表达要源于生活真实的需要,要避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现象的产生。革命文化主题下的习作教学,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容易忽略单元教学整体性、连贯性、融合性的特点,创设的写作情境相对独立,与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学生习作要么难以下笔,要么脱离生活。因此,在“写一写自己的心愿”的教学中,情境创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创设情境时,笔者基于“‘奋斗的历程’读讲写交流会”这个大情境任务,紧扣“奋斗的历程”这一主题,突出读、讲、写语言实践形式,改变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模式,观照语言实践之间的递进关系。所创设的写作情境,既遵循教材的编写特点,充分发挥单元教材资源的价值,又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笔者这样创设习作情境: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走进“故事厅”,朗读课文、感受仁人志士为理想与信念奋斗的精神;制作诗词集,在诵读诗歌、感悟诗情中体会革命先辈的人生志向……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为此,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的心愿是什么?选择最想和别人分享的心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贴在心愿墙上,大家一起来交流分享。

(二)任务驱动——推动表达的整体进程

置身于真实的写作情境中,学生初步明确了习作要求。决定写作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谁写,也就是读者意识;二是为什么而写,也就是写作目的;三是以什么样的角色来表达心愿,也就是作者的角色定位。厘清这些问题,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奋斗的历程”写作情境的导向、表达交流的育人旨归,从而更好地进行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设计,整体推动表达的进程。在这个任务情境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我”是写作的主体,是心愿的表达者、分享者,是“‘奋斗的历程’读讲写交流会”的参与者,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者,更是未来的奋斗者、建设者。为此,笔者设计了“梳理‘我的奋斗愿望’清单”“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心愿”“我把美好的心愿读给你听”三个进阶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表达对象、表达功能、表达场合等交际语境要素,主动选择写作内容、文章体裁、语言形式等,尝试完成习作任务。

三、开展具体实践,完成由“他”到“我”的情感转化

(一)梳理“我的奋斗愿望”清单

1.畅谈愿望,打开思路

在“故事厅:礼赞心中最崇敬的人”“诗词集:传诵动人的红色诗篇”两个任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讲述革命英雄故事,理解了先辈的奋斗历程、感受了先辈的革命精神,认识到革命先辈在艰难岁月中拼搏奋斗是因为心中有美好的愿望。如李大钊的献身革命、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愿望虽然不同,却都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笔者引出写作情境,用情境任务将“我”与革命先辈的情感链接起来,将“我”与生活的希冀联系起来,将愿望与成长关联起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不论是关乎个人还是他人,或者延伸到社会的愿望,学生都可以说一说,记录在愿望清单(图1)上,并用轻松愉悦的方式相互交流。

图1 “我的奋斗愿望”清单

2.梳理清单,甄选愿望

语文课程的四种实践方式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如,表达与交流需要在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促进梳理与探究的深入发展。当学生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维度畅谈愿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主题,进一步思考与梳理:首先,把这些愿望联系起来看,是远大志向的体现,是从自身“小我”到国家“大我”的认知升华,是理想与信念的综合体现;其次,这些愿望无论大小,都是自己美好情感的体现,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愿望虽多,但实现愿望的强烈程度并不一样。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最想实现或最想与别人交流的那一个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产生真实的愿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我的愿望”“愿望的由来”“怎样实现或为之奋斗的过程”“实现的情景”等方面设计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先进行梳理,再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分享。

(二)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心愿

1.聚焦主题,整理素材

写作的本质是特定语境的书面表达,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表达方式是由表达需要决定的,不同的表达内容、表达场景、表达对象会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在确定表达方式之前,学生要围绕话题,进一步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将能反映“我的心愿”的由来、实现过程、美好憧憬的典型材料进行合理安排,写出藏在内心最真实、最渴望实现的愿望。比如,对教材中的“空气和水越来越干净……”这个愿望,学生可能会选择小区里的真实场景、新闻中报道的画面、环境污染的危害、改变污染的具体行动、改善环境后的美好生活等具体材料。这些材料哪些要具体阐述,哪些要简单概述,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简要梳理,课后去搜集相关的素材,形成“我的心愿”写作素材库。

2.根据需要,选择方式

写作材料确定后,就要进一步思考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最合适。回顾本单元内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从表达方式上看,《古诗三首》以抒情为主,《十六年前的回忆》以描写为主,《为人民服务》以议论为主;从体裁来看,有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演讲稿。这些表达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是否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要。比如,看到生活环境被污染,想在班级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号召大家保护环境,可以用演讲的表现方式,重点写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提高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的情感表达直接而有力;看到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可能会想到青山绿水的背后一定有动人的故事,就可以把搜集的相关素材,写成一篇情节曲折的小说;心愿想说给自己听,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总之,写作的目的决定应该写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文体、什么样的语言,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

(三)我把美好的心愿读给你听

1.交流调整,尝试写作

综合性学习是推动语文学习方式转型的有效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综合性的听说读写中提高语文素养,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视角来看,表达需要建立在倾听、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改变“我把美好的心愿读给你听”的单一传递信息的模式,在确定主题、整理好素材、选定表达方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简要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进一步建构表达的思维路径,形成表达心愿的写作框架。教师还可以把习作纸设计成心愿卡的样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沉浸式写作,也为后期的“心愿墙”展示提供便利。

2.学习评价,分享心愿

写心愿的过程是学生描述志向、抒发情感的过程,是认识“我”的责任与担当的过程,是用文字来打通他人志向与自我成长的过程。完成初稿后,教师可以选取不同主题或不同体裁的范例,让学生在全班进行分享。师生借助评价单(见表1)来进行评价,评价后学生继续修改。修改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心愿卡张贴在心愿墙上,进行分享。两次分享,目的不同:第一次分享,师生更关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表达、表达的技巧等;第二次分享,既是美好心愿的多维展示,也是“我”与他人情感的互动。学生在阅读他人心愿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语言文字传递出来的奋斗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价值观。这样的学习经历,有利于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业规划,能够促进他们思想以及精神成长。

表1 “我的奋斗愿望”评价表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发挥着积极的育人功能。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感悟革命文化,增强对奋斗精神的理解,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表达交流,用更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投入学习和生活。

猜你喜欢

心愿习作交流
心愿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们的心愿
2017年的心愿清单
心愿
习作展示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