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工程伦理沉浸式教学研究

2024-05-13彭思齐段斌

高教学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彭思齐 段斌

摘  要:在工科研究生工程伦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照搬西方模式、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该文针对当前工程伦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思政,提出一种沉浸式工程伦理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融入中国元素,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工程伦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沉浸式教学;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085-04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Ethics" for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copying the Western model, less integr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and low enthusiasm for students to lear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ethics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mmersive engineering ethics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hich can better integrate Chinese element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ctively think about engineering ethics-related issues, an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Ethics; immersion teaching;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mode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研究生是将来科研的主力军。当前我国研究生在工程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已经比较完善,具体表现在已经具有基本全面的知识模块和专业理论体系,绝大多数工科研究生具备较为牢固的知识结构与良好的科学素养,我国的工程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功。同时,我们看到由于长期的工程伦理教育缺失,我国在工程建设中出现了不少工程伦理问题,个别案例尤为突出。

李正风等[1]在《工程伦理》一书中,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广义的意识概念是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认知与关注。工程伦理意识是指能够在工程活动中发现工程伦理问题。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就是要提高工程师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能够主动理解、重视工程实践中各种伦理问题,这是积极面对和有效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前提条件。工程伦理意识不是人们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训练出来的,缺乏工程伦理意识的工程师往往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有悖工程伦理的决定。

第二,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工程伦理规范是指工程师处理伦理问题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工程师共同体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是工程师如何解决伦理问题的依据。工程伦理规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和丰富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不同的伦理思想出发,对何为正当性行为的判断标准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伦理规范。但总体上看,工程伦理规范往往体现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最能够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伦理思想的行为准则,对工程实践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工程师面对复杂工程伦理困境时,仅依靠工程伦理规范很难作出判断,需要具备更为复杂的理性决策能力。上文中提到,工程伦理规范并非统一和固定不变,有时不同的规范之间会相互冲突,加上工程活动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工程师时刻需要面对大量无法用工程伦理规范解决的复杂问题。此时,就需要工程师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工程伦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合理决策。特别是进入大工程阶段,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空前复杂,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已经成为工程师处理伦理问题的必备素质。

2018年工程伦理正式被纳入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在工程伦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日渐突出:一是由于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与传统思政教育结合较差,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进、相互维护的人文道德素养模块。一些人直接拿西方已经形成的工程伦理完整体系进行解释与应用,却忽略了我国的具体文化与行为习惯,没有将工程伦理教育体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二是工程伦理教学水平不高,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工程伦理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仅仅是为了拿学分的被动式学习。

面对上面这些情况,就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根本思想与习惯上形成一切行为都要以伦理为尺度,以法律为准绳。在工程伦理教学体系设计方面,需要从基础建立起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工程伦理教育知识体系,从而为我国的专业人才提供以本学科为主体的专业伦理体系,使得每个专业各有侧重却相互融洽[2]。

我们需要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具有思政元素的工程伦理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程伦理价值判断的、符合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新青年[3]。

湘潭大学自2020年开始在全校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实施工程伦理教育,在2020—2023年工程伦理课程授课过程中,累积选课人数2 200余人。我们不断总结经验,采用沉浸式教学方式,深挖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积累了一定的工程伦理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工程伦理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  沉浸式教学

沉浸理论(flow theory)在1975年由美籍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先提出,解释了当我们在完成一些日常事件之后为何还能充分融入环境当中,集中精力,同时过滤掉一切不相关的感觉,进入一个完全沉浸的境地[4-6]。沉浸是一种“最佳体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暂时遗忘一切不相关的事情,甚至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彻底沉浸在某个事物或者某种情境中,由沉浸产生的一种彻底的融入感,会让人在活动中产生意识与活动的高度契合,因此可能会完成一些平时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活动者本身却没有意识到沉浸让自身完成了以往所无法处理的任务,这会给活动者带来自信,并使得活动者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能。

该理论提出,挑战与技巧是影响沉浸的关键因素[7]。如果挑战难度太高,则活动者无法充分适应所处环境,因此会产生不安和挫败感;与之相反的是,一旦挑战难度太低,活动者就会觉得很乏味,进而没有兴致。因此沉浸理论主要出现在二者相平衡的地方。而沉浸理论发展至今,在短视频、网络游戏、心理讨论等领域中早已得到了应用。

沉浸教学模式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同时考虑进入沉浸的必备条件以及教学的自身特性,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沉浸体验需考虑以下四点要素。

1  明确的目的

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地方,学生有着明确的听课目的,即获取知识,因此具备了进入沉浸的一个关键条件——目的性。所以每堂课必须定位明确,提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现有知识储备,再确定要向学生传授的上课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必须明确且能够让学生容易吸收。

2  主观满足

挑战和技能的平衡发生在主观心理满足上,课堂挑战的合理设置,能够给学生进入沉浸状态提供必要条件。对于上课内容以及随堂提问的设置应当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符,不能太难,导致学生感到挫败,也不能太简单以至于学生感到无聊。只有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学生才能感到有趣并参与其中,从而进入沉浸状态。

3  师生交互

要想让学生进入沉浸状态,老师在教学中,不光是单纯输出,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互动,好的教学模式,必然是师生间的互动、信息的交互。合理巧妙的互动设置,能够让学生得到客观满足,加快融入教学环境。

4  及时的反馈

Csikszentmihalyi认为,只有在不断反馈的环境里才能保持持续的沉浸体验。不断反馈对于保持沉浸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沉浸式教学的反馈应当体现在学生通过吸收知识后,能够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以及问题的由浅入深,进而引导学生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从而保持一种持续不断的沉浸感。

(二)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习得过程的模拟和教育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如情境教学法、互动反馈式教学、分层次教学和快乐式教学等。

根据新时期工程伦理课程育人的新要求,打造自主、自助、互助的多维度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和开放式教学资源,不断精细化更新,以实现网上师生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引入丰富的资源,如图像、动画、视频等辅助教学,将情境教学法和快乐式教学有机结合,改变常规课程学习烦闷、美感少的局面;并结合线上辅助教学平台学习通进行课堂抢答,设置课堂工程伦理问题的引入,将实际案例与教学相结合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创造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8]。

课堂授课以PPT演示为主,辅以数字化学习平台。在课堂组织阶段进行课前准备,通过生活案例和我们最容易接触的东西,来进行工程伦理的引入[9]。在課堂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教学方法,实施完整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着交互环节,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忘我的、沉浸式的学习感受,从而有效地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力,并培育了学习者的工程伦理能力。

(三)  融合案例与情景教学

沉浸式教学学习环境的构成,主要有以认知工具、技术资源等为主的资源支持环境要素,以实况、实地、实物为主的物理环境要素,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为主的情感心理环境要素,以学习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等为主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等组成。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不同环境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越高,越能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越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的第一责任人是教师,通过培训、相互交流等方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使教师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平易近人,平等对待学生,课堂上紧张有序又不失风趣幽默,消除与学生的交流障碍。

课堂上教师在选取真实或虚拟的工程伦理事件进行展示时,如果只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案例,容易使学生把案例看作学习该课程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工具,学生没有切身感受工程伦理问题的决策者面对工程实践中复杂的伦理问题时是如何做出各种抉择的,因此达不到教学目标[10]。

将情景教学与案例教学融合进沉浸式教学,对提升工程伦理学习的深度是必要的。将工程实践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角色扮演工程事件中不同利益方,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思维,并设身处地地考虑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出现的伦理困境问题,思考自己会“如何做”和“应该怎么做”,以实现学习者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思考认识进一步升华为自身的价值取向[11-12]。

这种情景与案例融合沉浸式教学的方法,首先可以彰显案例的内在价值,让故事不仅是别人的事,引导激励学生克服对相关原则及规范的依赖,身临其境地从所处角色的出发点进行思考;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行为的实践理性,职业素养需要从角色所处工程的职位思考,通过实践理性反思解决问题的执行力,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最后,案例引入情景教学,尊重学生以个人的经验赋予叙事的权力,在不同学生的讨论中碰出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工程伦理的教学目标。

(四)  精选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伦理案例

教学案例是工程伦理教学、思政元素融入及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最佳结合点,受到工程伦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由于西方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现有工程伦理相关教程和书籍多是介绍西方的工程伦理案例,这些案例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五爱”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行系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选教学案例,与工程伦理知识点相结合,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见表1。

(五)  积极扩宽学习环境

近年来,我国课程形式和课程体系有了许多的变化,从过去单一性的老师教授,学生认真听讲变成了如今的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沉浸式的教学。对于工科研究生学习工程伦理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学校应充分利用其专业特色以及现有专业实践条件,构建具有层次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征的工程伦理实践平台体系,积极创设第二课堂,主要活动如下所述。

1)建立工程伦理志愿者学习服务中心。其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师兄制”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难以弄懂的工程伦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态度的调整,从而为更全更快掌握工程伦理知识做好铺垫。主要措施有:通过“一帮一”举措对态度消极同学进行思想意识灌输,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供“学习服务中心小程序”为不能理解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含义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与服务,提高大家的讨论积极性。

2)开展工程伦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伦理课外小组积极走访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工程项目。通过走访实际项目了解到除了专业技术,还必须要考虑工程对人、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进行工程设计、制造、活动和维护等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法律伦理道德的情况,对工程项目进行统筹兼顾,从而避免工科学生只关注技术,不关注伦理的情况。同时在学校积极宣传这些了解到的情况,力求把书本知识寓于各种实践活动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自身能力。

二  沉浸式工程伦理教学小结

有高校利用VR(虚拟现实)设备實现沉浸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全新的教育体验,取得良好效果。但多数学校并不具备相关设备,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VR式沉浸学习,限制了该方法的运用。本文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工程伦理沉浸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精选教学案例,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 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河南社会科学[J].2012,20(6):78-80.

[3] 王罗俊,张伟中,胡金华,等.新工科课程思政沉浸式体验教学研究——以自动线与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技术课程为例[J].办公自动化2022,27(5):9-12.

[4] 赵昕玥,何再兴,刘振宇,等.基于增强现实的工程图学装配引导沉浸式教学实验平台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3):195-199,213.

[5] 张志佑,蒲茂华,徐露明.沉浸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5):106-109.

[6] 吴冬芹,周彩英.浅析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6):89-92.

[7] 徐教强,冯甦中.沉浸理论在科普展示中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16-21.

[8] 夏嵩,王艺霖,肖平,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9] 袁杰,闫学勤.工程伦理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21(5):86-87,92.

[10] 艾兴,李苇.基于具身认知的沉浸式教学:理论架构、本质特征与应用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5):55-65.

[11] 孔玲玲,傅巾洁,高飞.电气工程领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及实践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2):115-119.

[12] 陈兴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探索[J].才智,2021(14):53-55.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工科研究生工程伦理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创新体系研究”(2021JGSZ047,主持人为彭思齐);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融合思政与智能+的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2020JGSZ016,主持人为段斌)

第一作者简介:彭思齐(1978-),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机控制,工程伦理教育。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