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分析

2024-04-29宁吉良刘丹霞薛绍飞刘小钰许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脉络膜毛细血管黄斑

宁吉良,刘丹霞,薛绍飞,刘小钰,许军

(1.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大连市眼科医院屈光中心,辽宁省角膜与眼表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眼视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33;2.沈阳爱尔卓越眼科医院眼科视光与小儿眼科,沈阳 110001)

近视是最常见的眼部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1]显示,2050年,全球预计约49.8%人口罹患近视。5~18岁青少年屈光参差发病率为1.6%~10.3%,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与严重程度也随之增高[2]。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程度加强与户外活动的减少,近视出现低龄化、高度化趋势。高度近视与白内障、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裂孔、视网膜劈裂、后巩膜葡萄肿等眼部并发症密切相关,而这些并发症的产生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密切相关[3-4]。研究[5]表明,高度近视黄斑区血流密度下降,且与眼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见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变化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新型的眼底血流检查技术,具有无创、快速、重复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马凡综合征等眼部疾病的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6-7]。既往多是针对儿童双眼近视血流变化进行的研究,针对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眼底血流差异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OCTA分析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指标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旨在为明确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低度近视儿童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8~14岁;(2)屈光间质透明;(3)患者经1%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验光后,一眼为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3.00 D~-0.50 D;另一眼为SE-0.25 D~<+2.00 D;(3)矫正视力≥0.8。排除标准:(1)眼部外伤及手术史;(2)患有活动性眼病;(3)曾使用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多焦软性隐形眼镜、功能性框架眼睛等近视防控手段。共纳入45例(90眼),平均年龄(12.21±2.11)岁,男21例,女24例。根据屈光状态分为近视眼组(45眼)与非近视眼组(45眼)。本研究获得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1-037-001),所有患者及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常规检查:对入组患者进行双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1%环喷托酯进行睫状肌麻痹后使用自动电脑验光仪验光,IOL Master 500(德国蔡司公司)测量眼轴(axial length,AL)及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orneal curvature radius,CR),计算轴率比(AL/CR)。

1.2.2 黄斑区脉络膜、视网膜血流密度测量

使用SD-OCT(德国海德堡公司)获取黄斑区水平线性扫描及3 mm×3 mm血流图像。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计算为中央凹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外界与脉络膜外层的垂直距离。OCTA图像使用10°×10°角度扫描,包括512个A扫描和512个B扫描。扫描过程使用TruTrack眼动跟踪系统减少伪影的产生。Spectralis软件将血流密度图自动分割为视网膜浅层血流图像(内界膜到内丛状层上17 μm)、视网膜深层血流图像(内界膜到外丛状层下17 μm)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图像(图1A~1C)。将获取的图像导入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创建出二值化血管图像,血流密度为选定区域内毛细血管面积与总面积比值,进而获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丛(choriocapillaris,CC)血流密度(图1D)。使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设定比例尺,手动描绘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边界,计算中央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图1A)。

A,SCP,foveal avascular zone is shown as a yellow zone;B,DCP;C,CC;D Image J analysis of SCP.图1 OCTA获取黄斑区毛细血管分层图像与Image J分析视网膜SCP血流密度Fig.1 OCTA acquisition of macular capillary stratification images and Image J analysis of SCP blood flow density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血流参数与年龄、AL、CR、AL/CR、SFC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近视眼组SE、SFCT小于未近视眼组,AL、AL/CR大于未近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CDVA、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CDVA,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SE,spherical equivalent;AL,axial length;CR,corneal curvature radius;SFCT,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GroupCDVA(log MAR)SE(D)AL(mm)CR(mm)AL/CRSFCT(μm)Myopic-0.013±0.01-1.80±0.7224.47±0.937.82±0.253.13±0.05222.1±34.6 Non-myopic-0.011±0.01 0.03±0.0223.71±0.907.82±0.263.03±0.05250.7±31.8 t-0.475-9.2082.2540.022 0.730-2.361 P 0.638<0.0010.0320.983<0.001 0.025

2.2 2组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近视眼组DCP血流密度小于非近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CP、CC血流密度和FAZ面积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retinal and choroid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in the macular regions of the two groups

2.3 近视眼组黄斑区血流指标与年龄、SE、AL、CR、AL/CR、SFCT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近视眼组SCP血流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611,P=0.016);与AL、AL/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568、-0.557,均P<0.05);而与年龄、CR、SFCT不相关(均P>0.05)。DCP血流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731,P<0.01);与AL、AL/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2、-0.564,均P<0.05);而与年龄、CR、SFCT无相关性(均P>0.05)。CC血流密度、FAZ面积与年龄、SE、AL、CR、AL/CR、SFCT均不相关(均P>0.05),见表3。

表3 近视眼组黄斑区血流参数与年龄、SE、AL、CR、AL/CR、SFCT的相关性分析Tab.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acular blood flow parameters with age,SE,AL,CR,AL/CR,and SFCT in the myopic group

2.4 非近视眼组黄斑区血流指标与年龄、SE、AL、CR、AL/CR、SFCT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非近视眼组SCP、DCP血流密度与AL/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5、-0.656,均P<0.05),而与年龄、SE、AL、CR、SFCT不相关(均P>0.05)。非近视眼组CC血流密度、FAZ面积与年龄、SE、AL、CR、AL/CR、SFCT均不相关(均P>0.05)。见表4。

表4 非近视组黄斑区血流指标与年龄、SE、AL、CR、AL/CR、SFCT的相关性分析Tab.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acular blood flow parameters with age,SE,AL,CR,AL/CR,and SFCT in the non-myopic group

3 讨论

轴性近视的特点是随着近视的发展眼轴拉长,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变薄,从而影响视网膜的血流灌注[8]。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系统为视网膜组织提供氧气与营养物质,眼底血流灌注的改变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OCTA可以定量分析视网膜各层显微结构及眼底毛细血管密度,广泛应用于视网膜微血管疾病的研究与临床诊断[9]。

本研究对单眼低度近视儿童的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及脉络膜厚度进行分析,并探讨黄斑区血流参数与年龄、SE、AL、CR、AL/CR、SFCT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非近视眼组比较,近视眼组SFCT变薄(P<0.05),然而2组CC血流密度比较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与以往研究[10-11]结果一致。几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前瞻性研究[12-14]表明,随着近视程度加深,脉络膜会逐渐变薄,脉络膜厚度变化在近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脉络膜是高度血管化组织,由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层与大血管层组成。近视眼脉络膜变薄主要发生在中血管层与大血管层[15]。READ等[16]发现,当屈光参差超过1.50 D时,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低于低度近视眼。结合本研究结果,说明在近视早期,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并不随着脉络膜厚度降低而减小。

本研究发现近视眼组DCP血流密度小于非近视眼组(P<0.05),而2组SC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LIN等[17]研究结果一致。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近视眼组SCP与AL呈中等强度负相关,而DCP与AL呈强负相关,与以往研究[18-19]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SCP比较,DCP毛细血管直径更小,更容易受到近视眼轴拉长所导致的机械应力破坏[20-21]。同时也有研究[19,22]显示,DCP损伤后较难修复,因此近视眼DCP血流密度显著下降。

目前,关于近视眼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轴性近视眼轴拉长对视网膜血管产生机械应力,导致部分血管受损,血管密度下降,从而降低视网膜营养与氧供给[23];(2)眼轴增加牵拉视网膜,使视网膜变薄,视神经节细胞密度降低。此时视网膜对于氧气与营养物质的需求减少,导致该区域血管密度代偿性降低[23-24];(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由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与色素上皮细胞产生,在血管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25]。近视眼眼轴拉长、视网膜变薄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与色素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导致VEGF分泌减少,从而导致视网膜血管密度降低[26];(4)眼轴增加导致视网膜总面积增加,因此神经节细胞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同比降低。二者达到供需平衡时,视网膜血管密度不会因为神经节细胞的代谢需求发生改变[27-28]。

综上所述,单眼低度近视儿童的近视眼相比非近视眼DCP血流密度降低,其中近视眼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近视发展呈负相关,非近视眼视网膜血流密度仅与AL/CR呈负相关。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样本量较少,且集中黄斑区3 mm×3 mm范围眼底血流变化,未来尚需前瞻性、大样本研究,同时进一步检验儿童眼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减少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猜你喜欢

脉络膜毛细血管黄斑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裂孔在黄斑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OCT在健康人群脉络膜厚度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TA与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对照研究
脉络膜黑色素瘤伴视网膜脱离1例
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