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语境下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脉络比较研究

2024-04-28姚晶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斯塔德伦敦公园

姚晶晶

上海城市建设设计(集团)研究总院 上海 200125

在探求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方面,各国城市规划学者、环境学家、工程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相关理念。

19世纪末,英国规划师霍华德在《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提出未来城市的理想发展模式是城市与乡村的特征相融合。这一概念强调了将城市规划为小规模的绿色社区,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20世纪以后,许多城市开始关注“花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其中伦敦和新加坡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些城市努力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绿地系统,以提供居民休闲、娱乐和健康的场所,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在中国,学者钱学森是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山水城市”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人文因素,将城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山水城市的理念强调了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优质生活环境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与此前的城市理念相比,“公园城市”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园城市着重于建设大片的绿地和公园系统,使城市中的绿色空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的场所。而花园城市则更注重将城市规划为小规模绿色社区,强调居民的生态与社交互动。山水城市则强调城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公园城市的内涵概述

公园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1]。

公园城市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从生态的角度看,公园城市代表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的发展观,摒弃了过去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城市的旧有观念,取而代之以强调生态价值彰显和转化,构建各类生态网络、绿道体系,从而引领产业、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其次,从城市的发展角度看,公园城市体现了城市最广度的包容。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集中密集的区域,承载着非常多元的要素:城市形态、建筑风貌、景观品质、生态环境、人文精神等等,因此城市需要一个能反应各类要素和谐统一的美好的城市形态。最后,一切要回归本源,本源就是“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为满足各类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为根本目标。这也是“公园城市”理念和之前“山水城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最为优越之处,突出公园为“公”,突出服务城市里的所有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园城市”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升级版。

2 国外发达国家“公园城市”发展经验与趋势

世界发达国家并没有统一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但就其内涵来看,国际发达地区城市从生态价值提升、城市治理运营、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看,也都各自有发展出了一套符合“公园城市”理念城市发展脉络和经验。

2.1 伦敦—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城市

伦敦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先驱,总体上生态绿色发展方面早于其他欧洲发达国家。伦敦在2019年宣布成为“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城市”。伦敦国家公园城市理念的核心,是如何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建立与自然的连接,以及让更多人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来[2]。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很多研究的借鉴都是把伦敦的“国家公园城市”看做是一种城市建设行为,用以借鉴我国的城市建设。但实质上讲,伦敦的“国家公园城市”(National Park City)更趋向于一种城市的管理模式,而关于“国家公园城市”的建设,可以理解为城市绿色的硬件设计,已经在2019年之前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十九世纪建设的大型城市绿地到建设伦敦环城绿带阻止城市扩张,再到上世纪建设公园绿道、绿斑、绿楔形成空间网络化格局,直到本世纪伦敦一直没有停止对于公园城市的探索。因此在当下的时间点来看,伦敦的国家公园城市是一种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帮助城市保护、提升和发挥伦敦绿色基础设施的价值,最大程度的运营好已建成的绿色环境。

在2018年,伦敦就举办了第一届国家公园城市周。目的就是展示伦敦现有的绿地、河流、和人行道。同时通过散步、谈话、探险、家庭活动等方式,在城市中组织各类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活动。核心目的是要让更多人更好的与大自然链接,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伦敦近期发布的《伦敦总体规划2019版》中提出到2050年,伦敦一半以上地区种植树木和建设公园[3]。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这样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开发都是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生态环境空间中展开的,绿色基础设施就成为了一个城市开发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2.2 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区域

荷兰的兰斯塔德区域包含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特勒支四座大中城市和若干小城镇和滨海旅游胜地。荷兰较早的在水利工程、绿地系统与城市建设进行了耦合。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区域在城市发展初期就已经非常重视和关注水、绿色空间与城市的问题。

2008年,荷兰政府陆续颁布了《不确定的安全性》、《国家水计划》两份报告。这两份报告关注的都是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问题。报告中强调了政府监管与社会行动自由[4]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人类知识局限性与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存在着重大偏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在2009年前后,荷兰发布了《兰斯塔德2040 结构愿景规划》。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指导原则:原则一是居住在安全、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绿-蓝三角洲;原则二是通过蓝、绿、红之间的更深入的互动来提高质量;原则三是强化已有的国际优势;原则四是可持续的强大城市和区域可达性。在原则一和原则二重点关注了城市韧性和绿色基础设施与发展之间关联发展的关系。重点提及了以“大都市公园”(metropolitan parks)[5]的形式围绕城市打造更多绿、蓝区域。原则三和原则四重点关注了兰斯塔德城市群区域的软实力提升和区域作用。与我国规划首先提出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愿景,再落实基础支撑的传统思路不同,兰斯塔德2040规划首先保障的是地区洪水防护、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转型、生态保护和气候韧性等。

从兰斯塔德规划中可以看出“公园城市”内涵相关的若干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从单独城市群“绿心”发展为更广泛的绿蓝三角洲,该三角洲也涵盖了整个兰斯塔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政府将不再采用传统的“被一圈城市包围的单一开放中心区域”的图景,而是建立一个更大的绿蓝色结构。二、不再认为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对抗,而是一种互补。原本的水城关系是,要么水进城退、要么城进水退;导致的结果是要么城市发展受限,要么生态保护和基本安全遭到破坏。而当下的策略是与水为友。例如,原本通过抽水降低内陆水位以缓解防洪压力,但水质难以维持;而提高水位将影响增加洪水风险。解决方法是将景观环境和住房发展相结合,有吸引力的水上生活环境有助于城市发展的拉动,也有助于带来投资从而更好的用于综合环境特别是水系统的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和永续的发展。三、识别不同种类的风险,采用差异化应对,同时不同应对措施之间考虑平衡与联动。 例如,对于兰斯塔德绿心区域来说,在最容易发生沉降和盐碱化的地区需要进行水系统使用的调整;在中度沉降和泥炭层薄的地区,农业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较不脆弱的地区寻求发展的转型,以使农业发展、城市发展与水量需求限制保持一致。

2.3 新加坡—花园中的城市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之初百废待兴。李光耀先生最初给出的任务,是要尽快绿化该岛,掩盖裸露的混凝土结构,在挡土墙、人行天桥、高架桥、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表面种植绿化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快速的绿色化运动已经超额完成目标,而向休闲娱乐,公共活动方面进行。公园以不同的主题得到发展,新加坡实施的植树和公园开发项目,为了丰富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建设了各类的公园绿道。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在治理机制和治理框架方面,新加坡专门设置了国家公园局(NParks)。国家公园局致力于提供并升级新加坡的绿化工作,除此以外更关键的作用是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将绿色空间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公园局还建立了自然社区计划(CIN)[6],在城市中提供与大自然接触互动的各种机会,鼓励市民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同时还出台各种计划在社区内培养和教育更多的拥护者来长期保护自然环境。锦簇社区计划就是自然社区计划的一个成功的例子,该项目在全国推出社区园艺活动,社区已经在新加坡发展除了五个片区的理事会,定期举行花园评比,促成社区精神的同时链接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公园城市自下而上的特征来看,以专属职能部门组织,社区社会共治的模式,在细微处构建社区邻里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是公园城市理念所倡导的。

对于新加坡这个既高度城市化又拥有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国家而言。如何可持续的平衡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新加坡的做法是,一方面,保持和强化绿化和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将更多的绿化引入城市系统。研究创造主题园林,为本国民众提供新的休闲方式,通过绿色链接不同的活动场景,还有更多的绿色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例如高架下的空间、桥下空间等等。

除了在国内自下而上的推广外,国际联络与周边国家互动也十分重要。国家公园局下属的城市绿化和生态平衡中心还退出了一项名为“新加坡绿化规划和管理国际计划”,这项计划接待了来自周边国家的海外考察访问团。相互分享经验,以期能在规划和设计高密度生活环境的同时,留下更多的绿地和自然环境。

3 公园城市发展脉络总结

如果以公园城市提出分为节点,将城市生态发展分成两个阶段,即前公园城市发展阶段和公园城市发展阶段。概括的来讲,前公园城市阶段就是为了形成公园城市的建设基础。比较典型的是伦敦,其发展公园城市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前公园城市阶段,伦敦的公园建设从分散型公园进入到成片绿带,再进入绿道、绿链后形成了网格化的公园体系。将在英国伦敦、荷兰-兰斯塔德区域、新加坡三个发展脉络梳理总结出各自特征形成下表。

表1 伦敦、荷兰、新加坡公园城市发展脉络比较

4 对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的启发

第一,国际发达地区城市都已经进入了生态与发展融合的阶段,因此城市中的公园体系需要和城市的空间要素进行协调和耦合,重点强调公园体系与城市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因此公园生态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公园城市发展的关键,第二,发达国家都是在进入了公园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完整的阶段后,再提出发展公园城市;例如伦敦,能够成为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城市,是其之前城市长时间的生态发展所积累的。公园城市强调市民对于绿色生态空间的公众参与,管理分配和运维等。这就是将已经物理化、空间化的绿色资产,进行运营(管理维护)、分配(鼓励公众参与)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有硬件设计转向软件设计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顶层设计转向基层推广的设计。第三,要组织好治理框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例如新加坡的国家公园局,其职责除了负责绿化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以外,还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将绿色带入社区。要有自下而上的生命力,这也是公园城市理念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诠释。

猜你喜欢

斯塔德伦敦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去往伦敦
一见如故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