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学生心理防线建设

2024-04-27邱许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9期

邱许超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抑郁症高发,自杀自伤等极端事件攀升。有效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做好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危机筛查、识别、预警、干预等系列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使得防治成效大打折扣。为更好地破解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难点,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规范、高效、精准的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模式。其中,“多种形式联合评估”的心理普查、应用钉钉建立年级心理危机预警月报制“七步法”等都是基于高中生学情的创新特色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颇有成效。

关键词:危机预警;联合评估;月报制;心理测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9-0070-04

一、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高坠”事件频发,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非自杀性自伤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里,困扰着学生,也影响着一个个家庭。筑牢学生心理防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校在对学生进行危机筛查、识别、预警、干预等系列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使得防治成效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破解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难点?我校(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这几年在开展常规的校园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边思考、边积累、边总结、边创新,逐渐摸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规范、高效、精准的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模式。其中,多种形式联合评估的心理普查、应用钉钉建立年级心理危机预警月报制“七步法”均是基于本校学生学情的创新特色工程,在实践中颇有成效。

二、多种形式联合评估,开展多维度、数智化的心理普查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基于目前学生情况的复杂性,杭州市要求每所学校开学初组织开展全员心理普查。开展心理普查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评估高中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及水平和人格发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心理高危学生,并对其进行跟踪咨询、治疗或干预,以达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从以往心理普查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此目的并没有很好地达成。究其原因,单一的问卷调查形式影响了普查结果。问卷在实际应用时存在局限性,例如被测者很容易看出测试的意图,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伪装。这就意味着通过问卷测试无法把那些存在心理问题并刻意隐瞒的学生检测出来,只能筛查出那些存在心理问题并且不隐瞒的人,容易漏检。另外,普查结果是否准确,还受到测试过程是否标准化的影响,例如施测前教师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心理测试的目的和意义,教师也没事前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些均有可能会影响到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结合本校学生学情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心理普查模式,采取其他措施弥补量表在普测中的短板,优化心理普查效果。

我校目前采用的是多个量表交叉比对、多种测评工具联合评估的形式(见表1)。各年级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在开学第二周组织开展全员心理普查。高一年级的施测方式主要是由心理教师利用心理课或班会课组织学生在学校机房统一完成,心理教师全程指导,采用的问卷主要是PHQ-9和MHT/SCL-90,事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另外,我们还在课上增加了XX系统的游戏化测试。该系统是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开发的游戏化智能心理健康筛查软件系统,由系列的严肃游戏(serious game)[1-2]组成,通过游戏操作任务模拟现实世界激活大脑特定功能模块,并采集对应的行为特征数据。游戏化元素实现了被测者的专注与过程体验,获得的客观、动态行为特征数据可用于分析被测者的认知与脑功能状态,并预测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倾向。学生在电脑上完成 20 分钟左右的策略型测试“游戏”,管理者电脑即时生成筛查报告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筛查结果涵盖心理健康与认知能力两大板块。心理健康涉及焦虑抑郁潜在风险、 自伤自杀潜在风险、精神病性潜在风险等;认知能力涉及综合认知能力、专注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能力等。高二和高三年级则主要采用“问卷+智能感应预警系统”(智能手环)的形式。智能手环的操作流程非常简单,仅需通过佩戴采集器(手环)的形式对被测者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采集[3-4],结合AI算法的计算和比对,就能在短时间内(15~20分钟)获取准确、客观的心理健康指标结果,在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下达到监察和测评的目的,且支持多人同时监测。

运用多种形式测评工具筛查完成后,心理辅导站站长在班主任例会上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春秋季学生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培训,指导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筛选出认为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将排查和干预情况记入《高危学生心理动态预警跟踪表》,由年级汇总后统一交至心理辅导站。心理教师对班主任提供的预警名单进行核实,然后根据前期心理普查的结果结合预警名单作进一步筛查,确定高度关注对象(疑似者)。接着,结合班级“心晴观察员”的日常观察,收集该生各方面的表现,为下一步与之访谈提供前期的背景信息。最后,心理教师根据《中小学心理评估访谈提纲》[5],对筛选出来的高度关注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逐个回访上学期上报的心理高危学生,确定最终的本学期本校心理高危学生名单,进入预警库备案,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在中小学心理危机动态识别与干预管理平台上傳该生信息。

对发现的心理高危学生,心理教师需要及时与班主任联系,交流该生情况。班主任则根据《班主任处理心理高危学生相关事宜操作流程》逐条落实,及时联系家长到校启动多方会谈,参会人员包括危机领导小组组长或分管副校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父母双方),家校携手,共同商定学生的辅导策略。(以上流程详见图1)

三、应用钉钉建立年级心理危机预警月报制“七步法”

第一步,先由心理辅导站站长于开学初分别在各年级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小组钉钉群。钉钉群比微信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安全系数相对更高一些,并且心理辅导站站长可以随时查看到相关人员是否“已读”,群成员可以更便捷地在线协同编辑文档。钉钉群成员构成包括大校长、德育副校长、各年级分管副校长、分管中层、年级组长和心理辅导站站长。

第二步,自开学第一个月始,心理辅导站于每个月月底及时梳理、总结本月各年级学生心理危机名单与相应信息,然后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在相应的年级钉钉群定期发布、及时更新该月本年级学生心理危机名单和相应情况,以月报表的形式呈报。报表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在校生和休学生两个部分。在校生需要统计以下五类危机学生信息:本年级截止到目前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等)或精神分裂症且已确诊的学生、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三类重大危机)、因心理/精神障礙休学并复学的学生、复学后又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因心理问题暂停住宿的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明显且需要日常高度关注的学生(二类严重危机)。每名危机学生具体填报信息如下:班级、姓名、性别、心理状况和目前干预情况。休学生指的是因心理/精神障碍办理休学的学生,填报信息包括学生所在原班级、姓名、性别、原班主任姓名、休学时间、休学缘由、现状(是否接受治疗、是否服药)。

第三步,心理辅导站在原有报表基础上用红色标记注明新增学生名单或表中原有学生本月出现的新情况;用黄色标注长期未复学的学生,并注明原班主任姓名。

第四步,心理辅导站于学期中重大考试前在钉钉群提前发布《班主任在重大考试前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由各年级组长负责具体落实。

第五步,各年级组若在本月有新发现,也需要及时将学生信息发布在钉钉群,心理辅导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在月报表中作好信息记录与更新。

第六步,心理辅导站按照惯例在月底更新报表,若遇到突发情况,可随时在钉钉群发布学生情况,让各方能及时了解并做好配合工作。

第七步,根据月报表中更新补充的内容,及时在预警库备案,并同步在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动态识别与干预管理平台上更新和上报。

月报制的建立能帮助心理教师及时更新省平台危机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心理辅导站与各年级的紧密联系。各年级可以通过月报表及时、准确掌握本年级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相关领导也能对心理危机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尤其是因心理/精神障碍休学、复学或之后出现反复的学生,学校研判会上能据此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使之后的多方会谈开展得更顺利,家校合作更富有实效。

一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一个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是一项全员性的长期系统工程,学校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的赋能,让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有客观数据的积累与参考,使校内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同时积极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前沿科研转化成果,与时俱进,拓展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俊怡,李中权. 基于游戏的心理测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3):394-403.

[2]巫江丽,王分分,周国岭,等. 严肃游戏评估青少年自杀风险的探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10):873-879.

[3]Kop W J,Synowski S J,Newell M E, et al.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reactivity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induction: The role of acute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nd frontal electrocortical activity[J].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1,86(3):230-238.

[4]Choi K H,Kim J,Kwon O S,et al. I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an adequate tool for evaluating human emotions?-A focus on the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J]. Psychiatry Research,2017,251:192-196.

[5]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9.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