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同体”视角下高校党建育人机制

2024-04-18施小明任惠兰

高教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党建立德树人

施小明 任惠兰

摘  要:“师生共同体”作为大学教学和实践活动的一种载体,为广大学生所钟爱并积极投身其中。在“师生共同体”中,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成才愿望,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密切交流和探讨互动,师生之间的坦诚以待,增进师生情感,也为教师教书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党组织建立完善“师生共同体”及党建育人机制,是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党建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师生共同体”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机制;党组织;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165-05

Abstract: As a carrier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is loved by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it. The intimate Intensiv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enhanced the emotions,and also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eachers to teach and educate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and the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by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is fully tapped,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eople is implemented in practice.

Keywords: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Party construc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Party Organiz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

时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高德毅在《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一文中表示:育人就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网络空间)之间打通。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2]。“师生共同体”作为高等学校中一种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代表性教学体,并能深入延伸拓展到第三课堂,如何让这一特殊载体更好发挥出育人的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探索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党建育人工作机制,课题组向全国近40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收到了有效问卷近1 500份,其中本科生约占85.63%,研究生约占14.37%;此外,还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

一  “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党建育人

(一)  “师生共同体”的特性与内在育人功能

1  “师生共同体”及类型

德国教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3]表示:“大学把人们集合起来,投身于学术或科学的学习,投身于精神生活。大学的最初含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与它作为所有学科的统一体的含义是同等重要的……这个理念要求有交流存在,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的交流。”这是对“师生共同体”本质的论述,也是对其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定义,可以说大学是天然的“师生共同体”,但本文所述的“师生共同体”不包括列入教学计划的第一课堂,主要研究第二课堂,包括学科竞赛师生体、课题项目师生体、创新创业师生体、学士导师制的师生体、社会实践师生体和学生社团师生体等,在这种组织架构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教学不是按照学校通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是固定的或模板化的教学内容,而是具有明显的动态性,随时可能因为学生学习兴趣或状况调整教学方式、进程等,在这样一个教学体中,更加凸显出了紧密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必然更加注重学生成长发展,也必然更加注重育人效果。

2  “师生共同体”的要素及内在育人功能

本文认为“师生共同体”应当由三个基本要素(主体、目标、交流互动与探讨)和一个衍生要素(共享)组成。其中,主体由教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的对象组合成双主体,其中学生的地位更加突出;目标为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成才愿望;交流互动与探讨是“师生共同体”所有要素的核心,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帮助他们实现成才目标,在过程中体现交流互动与探讨的核心要义,并实现育人;共享体现整体性,共同享受教学资源、学术成果、知识财产和荣誉等。在“师生共同体”中,师生共同参与和实施教学,师生间的交互、合作更加直接,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意识更加强烈,这种面对面的密切交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坦诚相通,即师生主体间观点、思想、情感的“浸入”,实现了师生情感的坦诚相通,这种师生之间密切的沟通,打破了传统师生的严格界限,淡化了年龄、身份,他们彼此信任,相互探讨,共同进步,“师生共同体”对于师生主体间具有天然相互浸入功能[4]。主体间的“浸入”体现了“师生共同体”内在的育人功能。

(二)  “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内涵

1  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章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党的建设都有明确定义,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等,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條例》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其中对于科学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同社会体制下高校的出发点和培养方式基本一致,但对于立德方面的理解和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有着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定义,不仅要有“私德”“公德”,更要有“大德”,培养学生的大德,需要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体制机制,培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氛围;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他课程的教育之中,实现教育的协调一致[5]。立德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树人,高等学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科学认识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

2  “师生共同体”的党建育人

在“师生共同体”中,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得到部署贯彻和落实,并自觉承载起党建育人的任务和要求。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党委作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师生共同体”纳入到学校管理和服务范畴内,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师生共同体”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落到实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党建育人的推进落实中,二级党组织应加强组织建设,在“师生共同体”载体中创新组织模式,让各类学生教学和活动载体都有组织的关怀和指导,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党员应积极投身“师生共同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作为,特别是党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形成全面系统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党建育人机制。

二  “师生共同体”及党建育人的现状

(一)  “师生共同体”对于学生成才发展的价值

1  学生投身“师生共同体”的普遍性及成才发展愿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于成长成才需求和渴望理应属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列,培养大学生成才是国家、高校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培养途径、办法、措施应当建立在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之上,只有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学习目前达成一致时,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关于“您是否参加了师生共同体”的调查中,有接近7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加入了其中,在8个同类型“师生共同体”中,加入创新创业比赛类“师生共同体”的学生最多,比例接近50%,加入创新创业项目类的学生位列第二,比例超过40%,被调查对象加入“师生共同体”的类型达到1.65个,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了学生加入“师生共同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学生对于“师生共同体”的热切需求性,学生对加入“师生共同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反映了学生更高成才发展目标美好愿望的内心需求。在“师生共同体”中,学生因自我成才发展需要发起或主动加入这一学习组织,不是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没有“被动”的学习,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正是党和国家、社会及学校、家庭所期望的,学生成才发展的自我美好愿望与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目标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2  学生在“师生共同体”中的期待与获得

“师生共同体”的育人效果如何,关键在学生的获益、提高、成才上,其中学生的感受最能说明情况。调查显示,关于“通过师生共同体,您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受益、锻炼、提升”的问题,有66.28%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实际获得,在所有选项中排名领先,与学生选择希望得到老师指导或帮助期值(72.29%)相比,愿望实现度超过90%,这一指标相比老师的投入付出已经略有超出,投入产出效应明显。在所有观测点中,“各类科技竞赛”的评价最为突出,学生的获得感受度不仅超出了老师的投入付出,而且还明显超出了“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指导或帮助”的比例,获得感与期望值之比超过了110%,指标客观反映了高等学校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而“个人行为修养”的评价或许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有效的观测点,数据显示学生的获得感受度同样超出了老师的投入付出,并且获得感已经明显超出了“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指导或帮助”的期望,应该说师生共同体对于学生行为修养成效明显,充分发挥出了“课程思政”的作用。

(二)  “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意义

1  “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是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内心的呼唤

“师生共同体”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载体和组织,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哪里,党的建设必须要在哪里,党的教育方针要贯彻到哪里。作为第二课堂的“师生共同体”,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激发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响应组织号召积极投身“师生共同体”,党员教师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切实帮助学生成长发展,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和党建育人效果。在问卷调查中,71.1%的学生认为党员教师应更好发挥教书育人作用,28.9%的学生认为与其他老师一样就可以。可见,在“师生共同体”中,学生不仅希望教师的悉心指导帮助,也希望党员教师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发挥出组织优势,为“师生共同体”育人提供组织保障和方向指引,激励教师党员教书育人,积极回应大学生成才内心的呼唤,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推动了学生成才发展

加强党建育人既是党的要求又是大学生的内心呼唤,“师生共同体”作为三全育人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党建育人、推动学生成才发展的作为和成效如何,直接体现了学校教育是否做到了360度育人“大熔炉”的教育合力情况。在关于“师生共同体中,党员教师教书育人作用如何?”这一问卷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认为党员教师教书育人作用好的占49.73%,认为作用较好的占42.33%,认为没有发挥作用的占7.95%。可见,在“师生共同体”中,90%以上的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种认可度可以看出党员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需要,做到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和帮助,党员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师生共同体”育人的内在本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传授知识,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兴趣爱好,通过交流实现育人的落地,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在问卷调查中,党员教师在“师生共同体”中的学术能力、工作作风、品德魅力等方面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一步说明党员教师对学生专业学科能力提升,工作勤恳踏实投入对学生勤奋学习工作,党员为人为师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优秀品德养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加強“师生共同体”建设及党建育人的思考

(一)  建立完善“师生共同体”及党建育人机制

1  党政合力推进“师生共同体”体系建设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简称《实施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6]。《实施纲要》对于挖掘“师生共同体”中的育人要素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师生共同体”的特性显示其具有内在的育人功能和天然的育人基因,这些育人的内在因素需要高校的完整育人机制去推动;同时,问卷调查清晰地显示,大学生投身“师生共同体”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并在“师生共同体”中获得锻炼提升、期望成才发展。因此,自发的、零星的“师生共同体”形式不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大力推进,充分挖掘大学生第二课堂等“师生共同体”中的育人因素,促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

学校党政应充分认识到推进“师生共同体”建设对于学生知识拓展、能力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意义价值,共同做好“师生共同体”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领导和督促职能部门细化运行路径、协同开展育人工作,最大化发挥出“师生共同体”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党政名义联合印发“师生共同体”建设文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师生共同体”全过程和各环节,把党建融入“师生共同体”,形成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力量。

2  构建“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运行机制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组织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高等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各级组织要各司其职、同频共振,通过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升党建育人的成效,党委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机制,院(系)党组织要履行起政治责任,宣传和执行学校党建育人的文件政策,发挥出贯彻落实和监督作用,基层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推进“师生共同体”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鼓励党员教师积极投身其中开展教书育人。其次要健全党建育人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措施,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五级金字塔层次结构,因此,评价考核和激励措施是对教师付出的认可和尊重,更是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人作为自我实现。党建育人考核评价和激励措施应当与学校“师生共同体”建设制度文件连贯呼应,包括原则、指导思想,要求、内容,对象(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员教师),指标,成果认定,考核评价的结果运用,构建起“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运行机制。

(二)  加强和创新“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举措

1  优化和创新“师生共同体”党组织设置模式

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指出:具备条件的学生社团原则上应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团支部,承担政治理论学习、研究社团重要事项等职责。其中,优化和创新“师生共同体”党组织模式设置便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具体举措,是加强党建育人的重要手段。

“师生共同体”党组织设置模式,应当结合实际,以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党建育人,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长为前提和依据,如阶段性的科研项目组、创新创业大赛小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师生共同体”可以设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如在创新創业大赛小组(如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业类竞赛及科研项目组等阶段性师生组织体中建立以学科、专业为背景的临时党组织,这类临时党组织应当归属所在学院党组织,接受专业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跨学科创新创业大赛小组(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归属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所成立的临时党组织也应当由所在部门党组织领导。在探索成立临时党组织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创新成立“师生共同体”长期性党组织,如专业型学生社团可以考虑设立正式党支部,这些社团具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特质,成立党组织更有利于促进社团健康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社团特色形成和保持;此外,一些高校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院成立了跨年级、跨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班,如果条件成熟也可成立正式党支部。通过优化和创新“师生共同体”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党建工作向最活跃的学生组织拓展,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会开展党建育人。

2  “师生共同体”党组织党建育人的思考与举措

优化和创新“师生共同体”党组织设置模式是党建育人的有力举措,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师生共同体”所在党组织在学生成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按照上级党组织和有关文件要求开展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就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以学生发展成长为导向开展党建育人工作。“师生共同体”党组织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才能更好推进党建育人工作,正如《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指出的临时党支部应承担政治理论学习、研究社团重要事项等职责。

对于“师生共同体”党支部,其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当更加突出、举措更加有力。如数学建模大赛“师生共同体”,参赛学生除了数理学院的学生外,还会有大量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本科生,学院通知、安排、组织需要大量人力,如果有临时党支部,就能发挥出组织的强大优势,党支部可以根据不同学院的学生数量,分别建立对应党小组,党小组组长负责本学院参赛学生的联络和一些服务工作,让专业教师能够更加安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清晰的组织线路不仅让教学工作井然有序,也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有条件设立正式党支部的“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工作内涵更加丰富,如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班“师生共同体”,可以邀请成功校友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在专业社团等“师生共同体”中经历、收获和如何成长发展;党支部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与指导教师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邀请校内外知名人士开展活动,如邀请教授开展如何写出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如何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如何撰写专利等,让学生获得课堂无法获取的知识,这些由党组织开展的特色活动,应当邀请“师生共同体”中的所有师生加入其中,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党的关怀和帮助,让党建育人落实到基层党组织中。

参考文献: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施小明,程梦勤.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社会科学),2020(4):125-131.

[5] 杨兴林.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6(1):118-127.

[6]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Z].2017.

[7]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202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师生共同体视角下高校党建育人机制”(C2-2020108)

第一作者简介:施小明(196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政。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党建立德树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