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2024-04-17沈晨芸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

沈晨芸

【摘   要】语文学科以“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素养,教师可在跨学科学习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立足单元整体,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开发评价量规,探究跨学科学习评价的有效路径,发挥表现性评价的整体育人功能。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学业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設置“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打通多个学科的边界,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形成综合学习的意识,最终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1]然而,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一些教师缺少测评依据,也缺乏测评工具。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旨归,努力提升跨学科学习中评价的有效性。

一、表现性评价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实施意义

完整的表现性评价由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三要素组成,目标、任务和标准协同一致,充分体现“学—教—评”一致性。它对跨学科学习起到支持作用,具有一定的实施意义。

(一)支持跨学科学习目标具化,开展实证评价

跨学科学习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如何评价这一概括抽象的目标?《课程标准》给予了导引: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这一教学提示帮助教师明晰跨学科学习评价的关键点:一要开展有依据的评价,如关注学生具象化的表现和学习成果;二要开发合适的评价工具,如制订评价量规;三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如针对主要学习环节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结果作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2]它基于观察和主观判断来实施,与“技能型目标”和“成果型目标”最匹配。[3]从表现性评价的内涵来看,其支持对跨学科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观测和诊断,能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二)实现综合能力分项进阶,落实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被看作学习活动结束后的一项任务,一般以纸笔测试为主,以“结果定性”为特征。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常因没有相应的测评作业或试题,只对某一项或几项活动中静态的学习成果打分,以此评判学生的能力,但有些能力是不能通过单一的作品来评判的。

运用表现性评价,设定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等级指向的学习表现作出具体的描述,能更精准地诊断学生的能力。如“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细化为“收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作为评价维度。教师可在评价描述中提供这些能力达成的方法、路径。由此,通过评价,教师能看到学生分项能力的逐步进阶,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促进学生主动规划学程,实现素养提升

跨学科学习中常见“展示活动成果”这类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评一评活动开展情况,旨在让学生复盘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方法,丰富元认知。若要评价活动有效开展,首先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好的样本”是怎样的。

表现性评价通过制定“好的样本”的标准,引导学生依据样本指出活动中的亮点和缺点,激发学生呈现“好的样本”的内驱力和行动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量规,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自评或互评活动中的表现,并依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以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促进能力素养不断进阶。

二、表现性评价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设计策略

好的表现性评价要立足整体,精心设计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用以统整学习的内容与方法、过程与结果,推进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在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可以如何设计呢?

(一)以终为始,明晰评价方向

《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跨学科学习培养的能力素养都进行了明晰的描述,为评价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其基本落脚点涉及“情感态度”“活动参与”“展示交流”等方面。如第二学段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指向很清楚(如图1)。在“情感态度”上,聚焦学生在观察、提问、交流中的学习状态;在“活动参与”上,聚焦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的表现等;在“展示交流”上,聚焦学生学习成果的多样态呈现。设计表现性评价时,要以此确定评价目标,提供能收集到相关学业表现的评价任务,并有与之匹配的、可让学生进行评测的评价量规。

(二)双向贯通,规划目标任务

明晰了评价的方向,就可以开始设计表现性评价了。首先要规划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把这两个部分联系起来,不断地比照、对应、调整、完善。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分别从中华传统节日、古代科技发明、历史文化遗产和古代艺术珍品四个方面打开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同时,教材第一次在单元学习的进程中嵌入“综合性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究中华传统节日。从单元编排来看,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除了要体现跨学科学习的要义,还要紧扣语文要素的达成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由此,为了通过评价任务融合多维度的目标,笔者紧扣人文主题,创设了“开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之旅”这一具体情境,设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这一评价任务,结合单元课文的编排,安排了四个子任务(如图2)。每一个子任务都形成了一个微型专题,学习成果不断叠加,学习经验不断迁移,最终形成了单元学习成果。四个子任务为跨学科学习评价累积了丰富的评价依据,使其更为真实和科学。

评价目标要能通过评价任务这一载体得以落实,两者互相影响。具体而言,本单元评价目标如下。

1.阅读本单元课文,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通过列表格、画示意图等方式进行梳理,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在阅读过程中,能边读边记录了解到的中华传统节日、古代科技发明、历史文化遗产、古代艺术珍品等方面的信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向同伴或参观者进行介绍。

3.根据单元活动提示,初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自由组成小组,商量活动内容,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国重要传统节日及习俗,以适当的方式记录、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建议;能将活动经验迁移到对其他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探究中。

4.通过单元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其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三)提炼能力,设计评价量规

在跨学科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据此提炼出关键能力,才能以此为维度设计评价量规,实现能力的迁移,从而让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素养。

关键能力如何提炼?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概览单元内容,对单元学习活动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其与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的学习表现相关。由此,本单元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就是收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成果展评能力(如图3)。

明确了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就可以设计评价量规了。具体而言,可以围绕四大关键能力,细化行为或方法,描述行为表现,并设置四个评价等级。评价量规采用菜单式,为三年级学生初步尝试表现性评价搭建支架,降低难度(见表1)。

三、表现性评价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实施路径

表现性评价贯穿整个跨学科学习过程。学生运用评价量规开展自评、互评,诊断能力,助力学习。

(一)认识量规,分步实施,借助评价明目标

评价量规使用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评价的效度。认识评价量规,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点。如表1这一评价量规涵盖了四大关键能力。但评价规则之多,让三年级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要帮助初次使用这一评价工具的学生认识量规。

如先认识第一个关键能力“收集资料”,把认识量规的过程巧妙地融于学习中。在学习完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后,学生开展探究传统节日的活动,收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收集,再在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时,问一问学生收集的方法。学生一边交流,教师一边在表1中对应的收集途径前做上标记,找到相应的等级。教师的示范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评价的方法,对量规中的要素做到心中有数。接着,认识“整理资料”这一关键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量规,说说自己的發现,通过“评价描述”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这样分步落实,放缓学习节奏,可让学生明晰量规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促进学习。

(二)聚焦能力,融于过程,共制标准促探究

开展跨学科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跨学科学习思维。在本单元跨学科学习中,学生要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这一评价任务。教师可以借助评价,帮助学生建构起从成果的形成到展演的基本路径。但表1中的“成果展评”只对展演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细化,并没有对过程的导引。可见,只有一个评价量规显然是不够的,要添加辅助工具,配合着使用。教师可利用这个契机,与学生共建评价量规。如在执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制作《清明上河图》的名片,并介绍古都风貌。大部分学生做的名片中的信息均来自课文,介绍时也是照本宣科。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如何介绍,怎样才算成功,即师生共建成功样本。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把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记录下来,形成新的评价工具(如表2)。

表2呈现了任务成功完成的标志,也具体提示了抵达成功的路径,引导学生应用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的知识,完善名片的制作,实现分享方式的创新,经历从成果形成到展示的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习难点,顺势而为,让学生尝试评价工具的制作,再用自己做的工具展开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监测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向“成功样本”靠近。

(三)评价导学,动态互助,多科联结提学力

在表1中,“收集资料”能力对应的评价描述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自主或在他人帮助下借助网络查找。这一条指向运用信息科技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三年级学生此时还没有学习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能,相关内容安排在信息科技学科的待学单元中。在整体规划学习任务时,可以联系信息科技教师前置学习内容,助力本次展评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形成动态互助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搭建支架,发挥评价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感受跨学科学习的乐趣。

综上,在跨学科学习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可为学生提供清晰易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开展自我反思,主动规划学习进程,助力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查普伊斯   J,斯蒂金斯,查普伊斯   S,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做得对   用得好:第二版[M].赵士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
跨界少年养成记
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生态化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表现性评价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促进跨学科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学生表现性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