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依据、独特优势与实践要求

2024-04-16戴春勤陈博轶

理论与当代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戴春勤 陈博轶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来,现代化成为世界各文明国家的一致追求,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唯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道路的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是饱含深刻理论和实践意蕴的重大命题。本文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依据,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全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效能,从而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仿造我国历史文化而来的复制品,不是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刻板印象,更不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克隆与照搬。它是党和人民解码中国模式、阐述中国理念、彰显中国作为的独特标识和伟大创举,是科学理论、文化底蕴和现实基础三位一体互动融通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输送深厚文化滋养;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实践探索为其铺设牢固现实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正确指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发展,都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科学思想的引领,那么实现现代化就是一个伪命题,容易被葬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与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并未在经典文本中提及“现代化”这一术语,但毋庸置疑,由于他们当时正身处现代化发源地的欧洲、正亲历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最富影响力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仅深刻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更是时代产物和积极回应。一方面,他们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采用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大型工业城市和现代国家的建立,并由此形成了巨大的世界市场,使各民族的历史变成世界史。另一方面,他们也全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资本逻辑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同时造成人的异化、生态破坏和社会贫富分化等各类“现代病”。列宁领导工人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当务之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当劳动生产率超越资本主义时,我们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并走向现代化。列宁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看作是人民群众自身的责任和追求,主张要大胆吸收和利用科学、技术等资本主义有益成分来促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思维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样也是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对现代化的不懈探索,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现代化思想指导,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相继失败。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在“两个结合”过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很大程度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同时是中国式现代化正确道路成功开辟的历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是正确指导现代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得好、行得稳、走得远的理论依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磨炼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为政以德、民惟邦本、推己及人的社会观、道德观,道法自然、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观等,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其一,“民惟邦本”的思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文化土壤。《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当今所提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即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实质上是对传统民本理念的新时代诠释与再创新。同时,在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进程中,对人口众多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亦应秉持人民至上来实现。其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文化土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表达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朴素看法,自然成就了人,人也成就了自然,流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国式现代化注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归根到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定,是古人辩证自然观在当今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体现。其三,“好德如好色”的思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文化土壤。孔子在《论语》中讲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色”即指物质利益,德则指的是精神境界。处理好这两对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德性”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在坚持物质进步、生产力不断解放的同时,注重个体价值观、道德观培育,同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四,“尚和合”的思想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的文化土壤。《国语·郑语》中写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事物如果完全相同则无法发展,只有相处和谐才能生长发育。天下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决定的。总之,在坚定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后盾。

(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领导中国这艘巨轮去探索和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面对近代历史满目疮痍、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想要扭转乾坤,无疑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不同发展阶段具体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现实根基。具体看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二十八年,推翻“三座大山”,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坚强核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国家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由一个落后农业国迈进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历史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塑造与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和“三步走”的战略,从中国特点出发推动我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不断走深,为现代化道路的新飞跃夯实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物质、文化生产力有了新的飞跃,使我国现代化有了更为完备的制度基础、更加充裕的物质保证和更具活力的精神力量。要言之,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不同阶段的实践探索,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进步与显著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作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我们一不对内剥削,二不对外扩张,凭借自主发展实现现代化,充分彰显这一道路的独特优势。

(一)扬弃资本本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立场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扬弃资本本位。资本逻辑是资本运动规律的抽象表达,蕴含资本的无限扩张与利润最大化。资本与资本逻辑在推进资产阶级文明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无疑不能全然抹杀这种“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普遍极化了资本逻辑的运动,放大了资本作用的发挥,导致西方现代化走向人类文明发展的对立面。如工业主义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市场主义致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资本逻辑造成人际关系变成金钱和商品关系等问题。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西式现代化,因无法限制资本逻辑扩张,势必导致内部增生各类对抗性关系和矛盾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准则,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打破和应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要使14亿多人口能够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将会面临各类特殊、复杂和艰巨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现代化观,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人民摆在中心位置。如果放任资本无序扩张,而忽视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主体性,必将导致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倾覆。因而扬弃资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站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下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鲜明价值立场,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二)消除贫富分化,坚持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指向上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坚决消除贫富分化。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资本强有力支配形成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目标指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财富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等不平等现象。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其目的不过是实现自身“钱袋的增殖”。资本“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不断制造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悬殊现象。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资产阶级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与工人阶级的贫穷、困苦同步发展起来,在西方资本主义推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显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反观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致力于在发展中消解贫富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精神特质和现实目标指向共同决定的。一是从内在精神特质来看,古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质朴共同富裕愿景,今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内涵。二是从现实目标指向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最终指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总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以最广泛的人民利益为引领,着力维护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坚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推进一系列为民、富民、惠民政策落地,为建设和落实共同富裕提供了一系列科学且精准的政策支持,绘制出全面实现人民共富的雄伟蓝图。

(三)反对物质主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在行动理念上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决反对物质主义。资本主义的内生性动力决定了西方现代化是无法摆脱物质主义的现代化。生产与消费构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的目的是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又离不开庞大的消费。因而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无限制地生产,以期有无限制的消费,这就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使得“物”似乎具有决定人的命运的神秘力量,人拜倒在商品、金钱之下。正如马克思指出:“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这种“物”对人的神秘统治力量,蔓延侵入生产、社会各个领域,就造成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个人痴迷于物质欲望、奢侈享受而忽视道德价值和精神追求,物化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强势话语。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西方引领的现代化该何去何从?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它们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总括和知识结晶。中国式现代化因其社会形态和制度基础不同,能够从根本上摆脱资本逻辑宰制,达到物质和精神相协调。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会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与扩展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时代以来,我们同样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核心,破解妨碍生产力提升的种种现实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绝非单纯的经济现代化,它在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把物质生活的充裕与精神生活的丰富统一起来。新时代以来,我们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化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人文素养,提高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在促进物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协调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式现代化又一独特优势。

(四)抵制生态破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要求上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抵制生态破坏。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化。西方在工业化进程中走了一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典型的“污染在前,治理在后”之路,在追求资本扩张和剩余价值膨胀的西方现代化中,生态化与工业化呈现二律背反的关系,在极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之中,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收益减低、成本增高,这显然违背资本家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因而在二元对立思维的价值观指导下,西方现代化的实现不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们认为人能够征服和支配自然,从而导致在现代化实践中发生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和生活高浪费的“黑色”生态现象。总体而言,协调好生态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冲突是人类现代化所遭遇的共同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去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民有所盼政有所为的新路,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观念的扬弃和内在超越。具体来看,一是站在国家战略发展全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以来,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體布局,贯穿五大文明建设各个环节,将“美丽”列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主体目标,“绿色”作为发展的主色调,引领现代化新征程。二是构建绿色生态发展路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比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三是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位一体统一于绿色现代化的发展之中。正如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利用好“绿水青山”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

(五)不走西式侵略旧路,坚持和平发展正道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方式上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正道,坚决不走西式侵略旧路。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疯狂压榨和掠夺之上。以新航路开辟为起点,西方现代化走过的几百年,充斥着战争、殖民和掠夺。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纷纷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大量使用奴隶,造就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并蓄意挑起战争,互相争夺彼此资源。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总结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腳,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可以说,西方现代化取得全球主导地位,并非源于其理念或价值观的先进或优越,而是因为其在组织化的暴力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其本质特征在于不遵循侵略、争霸的旧有路径,而是坚持以和平方式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底色。具体看来,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不同于西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恃强凌弱的强盗思维,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中寻求合作,始终坚持在和平框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文明冲突”的逻辑。文明没有优劣高贵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西方强调文明间的差异性和互斥性,而中国注重文明间的依存性和互补性。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方向。正如习近平所讲:“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成功开辟了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激流勇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新的伟大历史成就,展现出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征程中走好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准则,坚持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价值遵循。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卓越的事业,必须有卓越的领导者。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不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根本保证。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唯物史观视域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合规律性意味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先进集体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协调推进“五位一体”,促进共同富裕等成果落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另一方面,合目的性意味着,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才能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指导,以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旨归。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共产主义的理想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带领,并为此持续奋斗。试想如果我国推行的是西方多党制、两党制模式下的政治体制,各个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轮流执政,那中国式现代化就会成为空谈。因为这样的体制下,不同党派轮流“坐庄”分享国家权力,实行政治分肥,人民的利益必将被束之高阁,沦为选举政治的玩物。总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棒接着一棒跑”的长期历史过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有效地汇聚和协同现代化建设的各方力量,全面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任何现实社会里,经济关系都要凝结成各类制度,体现社会关系的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在制度系统里是决定性、第一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制度基石,塑造了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所有权结构、分配策略和经济运行方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是从所有制层面来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保障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提升公有制经济营利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又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供公平竞争和发展创新的市场环境,保障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现代化发展中的贡献力。二是从分配方式层面来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激发生产者劳动积极性,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要素合理配置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健全成果分配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三是从运行机制层面来看,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统一是既活跃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又弥补市场缺陷、限制资本逻辑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市场发展与政府调控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既能够加强宏观调控,注重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又能完善市场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总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私人产权结合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必然带来其现代化过程中阶级固化、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和劳资对立等问题,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无法克服的“痼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一个包含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多元主体结构中,确保市场经济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防范资本逻辑可能带来的问题,这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实践准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国家发展道路不同,呈现出的文明形态、格局和趋势也会有所不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凸显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也表征了其文明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不断开辟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标识中华文明复兴的宏伟目标,更是孕育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形态。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孕育是统一于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一体两面的总过程,这就意味着,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朝着代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究其原因,一是能够为处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关系提供全新思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始至终从未中断的文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解决现代化问题的宝贵思想资源,充分调动这些资源不仅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二是能够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文明新秩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类文明基因的对撞融合,不同于西方“国强必霸”和“文明冲突”,我们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一贯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不同文明形态构成的有机整体,唯有秉持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开辟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广阔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1XKS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戴春勤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博轶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余爽悦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