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天津中考语文学科题目特征

2024-04-14龚占雨

考试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考查情境

孙 伟 龚占雨

2023年中考语文学科命题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与核心素养立意,以2022 年版课标为指引,彰显“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思政的维度出发,不断探索、创新学业质量评价方式,在保持试卷结构和内容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有效发挥了考试对教育教学的评价与指导作用,充分检验了天津市初中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成果。

一、试卷总体架构及命题意图

2023 年试卷结构稳定,考点清晰,在题目设置、选文风格、材料特点等方面均延续了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既有特色,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考生的审题障碍和心态起伏,确保了考试的平稳进行。

第Ⅰ卷以选择题为考查形式,涉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诗词鉴赏、实用类文本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等四个板块,旨在检测与评价学生的字音辨识、词语运用、病句辨析、标点符号的积累与运用情况,对实用类文本和课内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情况、分析与鉴赏能力。

积累与运用板块,考查字音、词语、语病和标点符号,注重积累与运用。旨在引领学生正确认读语言文字,形成说普通话、读标准音的良好习惯;要求考生能够分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意差别,做到准确运用;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病句辨析,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标点符号,学会通过常见的标点准确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

古诗词鉴赏板块,考查学生对整首诗的深度理解能力和多角度鉴赏能力。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使学生在中华经典诗词作品的浸润与陶冶中,提高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考查文意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语言特点、说明文类型及顺序等说明文常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养科学探索意识,形成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课内文言文板块,考查文言文词义、词法、内容、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旨在引导学生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关注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进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化自信。

第Ⅱ卷由五个板块构成,包括古诗文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作文。

古诗文默写板块,考查统编教材古诗文和课外古诗词的积累情况,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品位,厚积文化底蕴。

课外文言文板块,考查学生对词义、句意、文意的理解分析,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形成迁移运用能力。文学作品阅读从行文思路、内容理解、主旨探究、语言赏析、写法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基于对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效果的考查,综合性学习板块关注天津独特的城市特点,以“你是这样的天津”为主题,考查了学生探究、分析、梳理、概括与表达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城市腾飞与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名著阅读板块,围绕“阅读分享活动”这一主题,从阅读名著的感受和选择阅读方法的角度,设置了阅读活动的真实情境,重视整本书阅读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引领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与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文题以“交往”为主题情境,搭建思维支架,拓展思维路径,聚焦学生个人成长话题,引导学生叙说经历和体验,抒发真情与感悟。题目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引发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思考。

二、命题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

“守正创新”是本次考试的命题原则,既保持了中考语文学科命题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新的因素,让试题与时代合拍,与教育改革同步,对深化天津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双减”成果具有积极意义。

(一)对传统的坚持与传承

1.2023 年试题总体承袭2022 年试题的基本结构及内容范围,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运用、表达、鉴赏、探究等诸项能力。

2.试题注重发挥水平测试和选拔的双重功能。基础题、中等难度题、难题按7∶2∶1 的比例分布设置,功能明确,梯度明显。基础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分布在试卷的所有板块中;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体现了试卷的区分度,这些高能力层级的试题以不同的题型分布在试卷的各个板块,如诗词鉴赏第5 题,课外文言文第15 题,文学作品阅读第18、19 题,名著阅读第23 题等,这样的分布样态体现了试卷的选拔功能。

(二)在试题结构、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

在结构体系和内容设计上加以整合创新,根据题目权重,对分值配备做适当调整。例如,将字音、选词、病句、标点的考查整合为“积累与运用”板块;个别题目适度减少了识记内容,如第12 题古诗文默写,由之前的7 句减少到6 句;文学作品阅读将双项选择题调整为简答题;在情境设计上,突出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地域性、实践性和真实性等特点,引领学生在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照生活与自我。

三、命题坚持语文核心素养导向

试题坚持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全面检验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加强思想修养,树立文化自信

2022 年版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在“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2023 年中考语文试题,旨在引领教师在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发挥积极育人作用,在语文教学与评价中促进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思想修养,建立文化自信。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默写考查范围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及课外经典古诗文。题目内容涉及陆游《游山西村》、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李白《渡荆门送别》、刘禹锡《秋词(其一)》和欧阳修《醉翁亭记》等作品中的经典佳句,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意识,拓展了积累范围,促进了学生理解以经典古诗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升文化修养。例如,课内文言文《出师表》是中国古典诗文的名篇,重在引领学生认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鞠躬尽瘁、知恩图报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会语言运用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试题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词语运用、病句辨析和标点使用的考查,延续近几年在主题情境中考查的形式。第2 题以“书法艺术”为核心内容形成语段,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第3 题以“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为主题组织材料,考查语言的规范性;第4 题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为核心内容,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三道题都将语用能力的测试根植于完整的富有生活情味的主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三)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与评价要关注思维过程,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而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行为。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等相关题目通过设置互相关联的情境任务,考查了学生对非连续文本及名著情节的概括、提炼、辨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名著阅读试题倡导探究性阅读,突出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第23 题以某班同学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为情境,提供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段原文与名家批注,通过“批注”引导学生回顾作品的主要情节,建立情节之间的关联,分析人物形象,思考作品的社会意义。题目的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深度和回答问题时的语言组织都会呈现较为清晰的思维层级。

(四)体悟文章意蕴,形成审美能力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1]本次命题所选材料的文化意蕴浓厚,审美特点突出。

文学作品阅读《水乡寻梦》具有鲜明的文学审美特征。第17 题要求学生对第④段引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诗的作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联想、体会春雨、深巷等江南意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意义。第19 题考查学生对“寻常人要来水乡寻梦”的理解,使学生联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春风绿柳等富有江南特色的美景,引领其理解、感悟中国地域文化的美学特征。题目设置对涵养高雅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四、命题彰显语文课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2023 年语文中考题目设置呼应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四类语文实践活动,突出了综合性与实践性。

(一)识字与写字

学习运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例如积累与运用板块第1 题和古诗文默写第12 题,考查学生对常用词语的认读和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与汉字书写能力,引领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积累与运用语言,形成说普通话、读标准音、写美观汉字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与鉴赏类题目始终立足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分析、概括、辨析等,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动机、表达效果作出合理分析、表达与评价。

诗词鉴赏板块第5 题,以乡愁为主题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对经典古诗《次北固山下》的深度理解和多角度鉴赏能力。题目紧扣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要点,从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文学作品阅读《水乡寻梦》综合考查学生对行文思路、主要内容、文章主旨、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能力,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和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理解与鉴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持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类问题或任务设置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思维发展水平。

作文是考查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就本次作文而言,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提升其对“交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的过程。题目引导学生以“交往”为话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为基础,叙说经历和体验,探讨发现与思考,抒发真情与感悟,从生活经历中获取独特的体验,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实现个性化创意表达。

(四)梳理与探究

梳理与探究类问题或任务设置从具体的文本材料出发,拟定有育人价值和探究空间的活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关键能力。

综合性学习侧重应用性与情境性,试题选择跨学科、多领域的素材,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特点。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梳理与探究能力,重点是筛选信息、综合概括以及语言运用能力。试题引领学生认识与了解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打通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通道,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探究与归纳、整合与表达,促进综合分析与探究概括能力的提升。例如,第20 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跨学科、跨领域、多类型材料的阅读、比较与分析,把握材料具体内容,进而进行分析探究,精准概括。学生答题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图表的标题,对图表内容有整体感知,然后要对三个柱形图的具体时间阶段进行观察,最后观察旅游接待人数柱形高度及对应的数字,得出“2023年上半年,天津市三个小长假旅游接待人数持续上升”的结论,这是一个分析探究的完整思维过程。

五、命题坚持多维度选材

2023 年天津语文中考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多维度选取典范的语料作为命题素材,综合型题目或任务充分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在命题材料和学生的生活之间找到契合点,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或现象,深入思考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切合“语文”属性,突出文学性与文化性

试题所选择的语料紧密切合语文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文学性与文化性。例如,积累与运用板块第2小题所选用语料,以书法艺术为主题,阐述了书法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关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的育人价值。再如,文学作品阅读《水乡寻梦》一文具有浓郁的文学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风典雅,语言优美,意境澄澈自然,文学色彩突出;水乡美景、诗意、宁静、慢节奏是对江南水乡特点的艺术呈现,彰显了地域文化的鲜明特点。

(二)贴近生活,体现历史性与地域性

本次综合性学习命题材料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等特点,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和知识支架。

综合性学习的背景材料聚焦天津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天津的地域特点:材料二从历史、地域的角度,介绍了天津的建城过程,突出了天津是“中国唯一有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这一特点;材料三从地域文化角度,介绍了独特地方文化形成的原因,呈现了天津地域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材料四从历史地位角度,介绍了天津创造了近代史上近百个第一,让学生产生“百年历史看天津”的自豪感。

(三)关注发展,体现科学性与时代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和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进步。2023年试题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料内容的选择上兼顾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积累与运用板块第3 题,以“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为主题组织材料,介绍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第4 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内容,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兼具科学性和时代性,材料内容体现跨学科特点,涉及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中国测绘事业发展,关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具有很强的科技感。积累与运用板块题目语料内容契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生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树立探索意识,形成科学精神。

(四)引导探究,体现情境性与任务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基于此,2023 语文试题选取具有探究意义的语言材料,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等角度设置情境任务,命题时关照了三种情境与语文学习、语文实践的关系,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提高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2022年版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名著阅读题目设计立足这一要求,创设了供学生探究的真实情境。题目以回顾阅读经历、开展阅读分享活动为主情境,分别设计了“推荐我最喜爱的名著”和“阅读方法研讨”两个活动,从阅读名著的感受和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角度进行命题。两个题目的设计情境真实合理,环环相扣,重在考查学生真实阅读的情况,帮助学生形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与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五)内外互通,彰显迁移性与应用性

课外文言文意蕴丰富,内容浅显,抓住课内知识积累与文言文阅读能力素养的迁移点设置题目,强调课内外知识的互联互通,关注迁移、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考点设置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词义、句意、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学习规律,注重对文言文特殊词法、句法的学习与积累,迁移与运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例如,第13 题要求对“率”的含义进行理解,学生可通过调动已有课内知识积累,联系《愚公移山》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和《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两句中“率”的含义,再根据前后语境,确定词义,完成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六、语文教学策略

(一)在专题教学中摸索语文教学规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守正部分专题板块的传统教学理念,例如:诗词鉴赏教学重视整体性,避免碎片化赏析,引领学生在诗词的整体鉴赏中探究赏析规律,习得鉴赏方法;文言文阅读教学注意读思结合。引领学生多诵读,多思考,多积累,注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强化阅读语感,并将文言文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记忆、运用,形成迁移能力。对于部分专题板块,教师要在思想上明确评价的创新思维。

1.设计开展基于情境的语言实践活动

“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与情境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3]日常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将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根植于完整的主题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思考与探究,完成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引领学生用语文思维解读与感悟生活,引导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思考问题,提升语言实践的能力;选择具有跨学科、跨领域、探究性、实践性强的语料设置任务,组织教学;关注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语言材料选取要注重规范性和丰富性

语言材料要规范,符合思想性、语文性、时代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指导学生练习时,要严格筛选语言材料。积累与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课外文言文、文学作品阅读、综合性学习等练习语料,要具有思想性、语文性、时代性、科学性等特点;尽量选择源自权威出版社或媒体的文字及图表素材,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日报等国家媒体或天津日报等地方正规媒体的典籍、著作、报刊、杂志的纸质或电子材料,这些媒介的图文资源能量积极,观点新颖,理论权威,语法规范,是语文教学指导的好素材。

同时,在教学中要丰富文本的阅读类型。实用类文体涵盖说明性文章、论说性文章、新闻类文章、书信和传记等,教师要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类型,打开阅读视野;广泛而有序地设计实用类文体的阅读计划,实现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注意文体的多样性,建议选择文质兼美的散文、构思精巧的小说等作为教学材料,拓展阅读的边界,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做好课内阅读的能力迁移教学,使学生习得阅读与鉴赏的方法。

(二)依照课标实施教学与评价,提高评价质量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和方向指引,语文教学应遵循课标要求,开展好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群的同时,做好教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科学进行教学与指导。

1.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评价要与课堂教学保持高度一致,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多维度评价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评价题目应注意题目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指导性等,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此外,评价内容和形式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2.注重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应注重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突出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从语言理解、文字表达、阅读鉴赏、写作能力、语文实践等角度设计评价内容,不断丰富评价形式,探索传统笔试之外的语言表达、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元评价手段,评价过程要科学严谨、客观公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考核和反馈,更是对教学的检验和指导。评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起到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

七、结语

2023 年天津中考语文试题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导向性,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符合学业质量考查要求,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检验并系统评价了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对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学习主题整合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源,科学有效地设计好学习任务群,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做好教学指导与评价,在语文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文言文考查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