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植物认知与学习中的实践探索

2024-04-12单体江吴奉奇林同谢萍毛子翎

高教学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单体江 吴奉奇 林同 谢萍 毛子翎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植物命名与中华文化这门课程将植物认知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对植物科学学习的兴趣。该文在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和总结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植物认知和学习中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植物认知;实践与探索;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4)09-0181-04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the strong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 fertile cultural soil rooted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urse of Plant Naming and Chinese Culture combines plant cogni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es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enhances students'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inspires students' lov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further inspir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nterest in plant science learning. Based on previous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form ide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plant cognition and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teaching work.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nt cogni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形成的政治、经济、道德、思想、精神和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历经数千年仍旧熠熠生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变化[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3]。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农业院校,华南农业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也多与植物有关,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植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缺乏对专业的认同和学习的热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植物认知和学习的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让大学生接触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也可以实现对情操的陶冶。植物命名与中华文化作为公共选修课自2015年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培养学生兴趣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该课程通过对民俗植物、药用植物、花卉及杂草等植物名称由来的介绍揭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在多年的授课实践中也慢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一  中华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单纯地识别植物并记住其名称往往较为枯燥,如果把植物名称与中华文化结合在一起便会发现无限乐趣。大多数植物的名称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凝聚了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金银花、鸳鸯茉莉、三醉芙蓉等植物的花会随着开放时间的长短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忍冬科的金银花两朵在一起,一朵先开一朵后开,初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色。因此,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总是一黄一白,但古人没有称作黄白花,而是用“金银”二字,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爱情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鸳鸯茉莉的花初开为蓝色,后逐渐变白,在同一枝条上会有两种颜色完全不同的花,在惊艳植物神奇的同时会发现名称中的“鸳鸯”二字妙不可言。三醉芙蓉也是如此,木芙蓉初开为白色,后逐渐变为粉色,最后变为红色,一日三变,如同喝醉酒一般,“三醉芙蓉”极为形象、贴切。当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金盏银台、玉叶金花也是依据花朵的颜色来命名,水仙花的花被裂片为6片,白色,卵圆形至阔椭圆形;副花冠,杯形,鹅黄或鲜黄色,因此称为“金盏银台”。玉叶金花为茜草科攀援灌木,萼片叶状洁白如玉,聚伞花序顶生,花冠黄色,因此称作“玉叶金花”。所以在教学中将植物名称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植物学知识相结合,会使枯燥乏味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中华民族对植物的认知主要还是来源于中草药,因此,中草药的名称也蕴含着古人无穷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植物典型特征或特性中的重要应用。广佛手的子房在花柱脱落后即行分裂,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成为手指状肉条,纤细如“佛手”。两面针的小叶中脉两面均着生钩状皮刺,活血化瘀,解毒消肿,很多同学上课之后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每天用的牙膏叫“两面针”。紫崴科植物的种子一般都具薄片,而木蝴蝶周翅薄如纸,故又称“千张纸”,种子降落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因此称为“木蝴蝶”。华南农大校园中遍布的黄花风铃木、猫尾木等均为紫葳科,种子上也带有“翅膀”,结合课下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紫葳科特征的认识,同时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岭南常见的蕨类植物如肾蕨、鹿角蕨、金毛狗脊和巢蕨等也多以植物生长的形态来命名。杂草名称部分更是本课程的特色,“看麦娘”“婆婆丁”“鸡屎藤”等一个个的名称,都充溢着一种灵气,而我们祖先的灵感是来自哪里?他们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些都是本课程重点探討和解决的问题。植物的名称就两三个字,可它却偏偏透露出无限的意趣和诗情画意,令人不可思议。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  中华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及“文化自信”,传递出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建设与育人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和探索[1]。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岭南,而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寻根问祖、耕读传家、敬祖传宗、守望相助和厚德载物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现今仍在湾区人民心中代代传承,成为不同姓氏和家族的家风家训[4]。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岭南文化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岭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且颇具热带和亚热带特色,在植物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也必须与当地的语言、文化等密切结合。广州随处可见的三角梅,也叫勒杜鹃、宝巾花等,其中“勒杜鹃”的“勒”字,在粤语中为植物身上的刺,而三角梅的枝条上确实长有硬刺,所以勒杜鹃是典型的粤语地区的叫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光荚含羞草,又叫簕仔树,其中“簕”字在两广和江西等地的方言里也是指植物的刺或带刺的植物,而光荚含羞草为灌木或小乔木,对于小孩或是小动物岭南人喜欢称为“仔”,因此有刺的小树便是“簕仔树”。所以在记忆过程中与岭南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清晰地记住植物的名称,而且对植物的特征也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能感悟到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育人要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核心价值与思想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增强文化认同感。这不仅是文化自身的功能所在,也是每一门课程的功能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立足自身发展、面向世界前进的现实需要[1]。岭南文化中的潮汕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而又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6]。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翻转课堂环节安排学生汇报自己感兴趣的植物,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发现,潮汕籍学生在汇报和讲授时能够很好地将潮汕文化融入进来,结合潮汕美食、语言、民俗,将对植物的认知与潮汕文化联系在一起,描述得绘声绘色。“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十五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植物就是“红花”,也就是石榴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花在潮汕地区被认为能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幸福,蕴含着潮汕地区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潮汕形形色色的习俗中都要用到“红花”,“出花园”自然也不例外,红花也代表了父母长辈对女儿未来吉祥如意的祝福。潮汕地区传统文化浓厚,大多数女孩都经历过此礼节。因此,在讲述的过程中会引起很大的共鸣,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使其他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潮汕文化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通过翻转课堂和课程作业的完成,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从开始的偏见和厌恶到后来的认可与传承,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7]。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辨别其中的糟粕与精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根源。所以,应该将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自信[6]。

三  中华传统文化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十分明显的家国情怀,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价值观念、群体意识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的“根”与“魂”,在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中医药在新冠感染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后疫情时代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的更多思考。提到中医药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手执杆秤称量中药的老中医,而讲到杆秤不得不说“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半斤为什么和八两差不多呢?这就涉及到古代的十六两称。陶朱公范蠡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称的秤星,而最后的福禄寿三星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商人卖东西,要讲究商德,不能缺斤短两,如果耍手腕,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因此,用十六星作为十六两秤的秤星是对缺斤短两的道德约束和惩罚。

目前,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有的甚至是抵触和误解,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戏曲。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刻的代表性和浓厚的地域性,综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气质和中国式的审美倾向[9-11]。评剧、豫剧、黄梅戏、越剧和吕剧等不同地域的戏曲具有典型的地方色彩,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其在地域人群生活中所承担的文化功能和作用[12]。传统戏曲艺术虽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在过去,戏曲不仅是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所以了解戏曲对于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不同地域的文化色彩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在讲述花卉时将戏曲引入进来,戏曲中对于植物特征的描述形象而又具有艺术性,如评剧《花为媒》中对花卉的描述,“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李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可以说把春季里常见的花卉都囊括在内,阳春三月,正是桃花、李花等蔷薇科植物开花的季节,同时也是杨絮柳絮漫天飞舞的时间;“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而初夏正是石榴和玉簪花盛开的季节;“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呀,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刺扎得慌”,而这一句可以说把牡丹和玫瑰的典型特征描述了出来,在学生学习和记忆植物特征时能引起很大共鸣。传统戏曲中类似的关于植物描述的还有很多,如黄梅戏《打猪草》、京剧《卖水》、豫剧《大祭桩》等,通过戏曲短视频的展示和应用能够让学生牢牢记住不同花卉植物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扩大到相同科或属的植物。传统戏曲多体现敬老爱幼、与人为善、保家卫国和惩恶扬善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京剧《穆桂英挂帅》、豫剧《花木兰》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而豫剧大师常香玉全国义演为抗美援朝捐赠战斗机的事迹更是令大学生感触颇多。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讲述中国故事,褒扬家国情怀、善良人性,不仅能很好地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四  中华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后续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  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发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优化课程设计

在新时代新农科背景下华南农业大学一直鼓励不同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本课程的专业教师在植物分类、形态特征及植物命名等方面具有权威性,同时邀请人文与法学学院谢萍老师加入教学团队,负责植物名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素材选择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目前国内不少高校有开设植物文化相关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教学人员,但很少有把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教学团队,学科不同,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就不同,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能够碰撞出新的思想,在授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各个教师的专长,使每个知识点达到新、精、深和透的教学要求。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民俗植物、花卉和中草药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戏曲、中药、民俗等相关视频鉴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风俗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对他人的包容与理解。同时将有毒植物独立成章,除介绍有毒植物名称的由来外,重点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毒植物,学以致用,在激发学生对植物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充分了解有毒植物的危害。此外,不同章节的连贯性及前后顺序也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后续的授课和实践中,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章节设计更加合理。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部分人文社科和工科的学生没有植物学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植物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华南农大植物资源丰富,有树木园、杀虫标本植物园、桂花园、山茶园和木兰园等多个植物园区,在授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一次实践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兴趣。

(三)  科学运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微课与微课群的作用

在后续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自主开发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教学同团队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条理清晰、知识系统、重点突出、有张有弛、有问有辩、有观有想和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前期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同学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充满了自豪感,尤其是通过一些潮汕籍同学的讲解,不仅使同学们消除了误解,而且还引起的大家对潮汕风俗习惯的兴趣,因此,可适当增加翻转课堂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微课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而微课群是由若干个微课案例资源组合而成的学习资源库。本课程以植物为主体,后续可将植物文化、中华文化及名称的背景故事与植物主体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整理素材并拍摄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植物进行阐释,而后选择优秀的素材建立微课群。

五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发展了利用植物的丰富经验,并通过文字、图形、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通过植物名称的由来,不仅可以看到古人对于花草树木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同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情画意和审美观念,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和盎然的意趣。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植物命名与中华文化这门课程将植物认知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蓉蓉,韩梦云.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活动的策略[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9):33-34.

[2] 韩沛沛.浅谈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3):153-154.

[3] 卫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22(5):34-37.

[4] 张宇航.岭南文化是共建人文湾区的基石[J].岭南文史,2022(3):34-37.

[5] 谭海清.繁荣岭南文化正当时[J].小康,2022(26):15.

[6] 李美钗,卢优兰,张伸正.地方传统文化文创产品境外营销策略研究——以潮汕文化为例[J].营销界,2022(14):47-49.

[7] 楚凯歌.文化是记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4):141-142,145.

[8] 孟静,王志坤.中华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融合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40-42.

[9] 倪红.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新思路——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5):100-105.

[10] 夏霞.戏曲与课堂融合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10):60-61.

[11] 张雁.传统戏曲进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探究[J].中國教育学刊,2022(9):5.

[12] 陈志勇.论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性[J].文化遗产,2012(1):62-69.

猜你喜欢

实践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企业“三议一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法的实践与探索
独立院校学业导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