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义务教育“大学区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4-04-05绵阳市委编办绵阳市涪城区委编办

中国机构编制 2024年1期
关键词:涪城区学区学位

●绵阳市委编办 绵阳市涪城区委编办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针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涪城区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大学区制”改革,助力区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一、聚焦“三大体系”,推动教育链条重构

(一)“模块化”组建学区,重构供给体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涪城区根据学校分布、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配置、教育质量等实际,合理规划生源布局、配置教育资源,“模块化”组建学区。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46所学校划分为城南、城西、城北3大学区,每个大学区由城市领航学校、城区成员校、农村成员校共同组建。每个学区分为优质、均衡、发展三个圈层,分别配置相应地域的初中、小学。优质圈层均由领航学校牵头,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乡校”,将领航学校的管理、教学等优势资源推广到各个成员学校。学区内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全区义务教育供给体系重构。

(二)“条块式”融合管理,重构治理体系。创新实行党委决策机制、学区长议事制和校长负责制等系列机制。每个大学区成立学区联合党委,负责对本学区工作的全面领导,决定涉及大学区改革发展稳定及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重大事项,各成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学区长1名,对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各成员校校长接受学区长的指导。纳入大学区的各圈层学校,资源、课程、师资共建共治共享,通过紧凑型、松散型或混合型等多种形式“抱团式”发展。建立大学区工作例会制度、调度制度、报告制度、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区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形成各学区统筹教育资源、教师配置、招生管理、课程建设、教育研修和考核评价,以及分校落实责任的“六统一分”新格局。

(三)“一体化”共享学位,重构招生体系。采取大学区内“基础学位+共享学位”相结合的招生模式,各成员校以单校划片为依据,确定学生基础学位,以学区为范围,提供共享学位。在满足基础学位学生就读的前提下,再录取共享学位报名学生,申请共享学位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数的,直接录取全部报名学生,申请共享学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实施摇号录取。摇号未取得共享学位的,在已经确定的基础学位学校就读。实现基础学位“打底”、优质学位学区内共享和摇号竞争“三管齐下”,既从源头上缓解了强校人满为患、弱校生源质量差的问题,又开辟了学区内儿童公平获得优质学位的新路径。

二、聚力“三大举措”,推动教育力量重组

(一)整合零散组织,让机构“优”起来。针对教学教研机构职责交叉、统筹能力不足、力量分散的问题,将全区教师进修校、区电教教仪站整合为区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具体负责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区域内教科研培训一体化。专设区教师服务中心作为“区管校聘”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全区教师岗编分离、交流轮岗等日常工作,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在学区内、城镇学校间有序流动,打破教师跨校、跨学区交流轮岗管理体制障碍,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实现教育系统内部人事管理自主。目前,已有120名教师通过“区管校聘”机制实行交流,50名城区“功勋教师”“专家教师”等到乡镇中小学开展教师培训。

(二)创新管理方式,让编制“动”起来。针对师资整体缺口较大、城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结构比例失衡等问题,实行“基本编制+附加编制+调剂编制”的编制核定模式,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根据每年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对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一年一调整”,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基数,按照国家标准核定基本编制,寄宿制、特教校核定附加编制,结合学校实际局部调剂编制。

(三)探索下沉赋能,让队伍“活”起来。针对用编、教师流动审批程序多、周期长等问题,涪城区坚持总量控制、充分放权、提速增效的原则,简化教育部门用编审批程序,并根据下一年度教师自然减员情况提前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总量、教育部门统筹调配”升级为“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总量、二次下放统筹调配权”。“二次下放”为进一步适应“大学区制”改革需要,再次下放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权限至领航学校,区教体局对学区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总量管理,指导领航学校每学期(年)适时调整学区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报区委编办备案。优化区内教师流动审批程序,下放区内教师流动审批权限,区内教师流动由“审批制”调整为“备案制”。通过多措并举,彻底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编不及时,编制配备与招生规模不匹配,区内教师流动需区委审批等瓶颈问题,提高了教育部门和大学区学校的调编用编自主权。

三、聚势“三项机制”,推动教育支撑重筑

(一)强化领导,建立协同机制。出台涪城区《教育事业振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坚持“三化一式”建设教育强区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区委教育工委运行机制、教师阶梯式专业成长机制、校(园)长职级制度改革等制度。组织、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10余个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在干部配备、人才招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力保障,形成了全区上下领导有力、协调联动的良好局面。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3.02亿元,实施六一小学、成绵路小学等新建、改扩建项目18个,新增学位1.19万个。投入2.3亿元,加快推进5G+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打造“教、学、管、研、评”全方位信息化应用场景,覆盖46所教育单位、3831名教师和66422名学生。

(二)突出引领,建立激励机制。针对教师交流轮岗积极性不高、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问题,涪城区创新建立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采取校内竞聘、学区内竞聘、跨学区竞聘等多种形式,推动教师竞聘上岗、择优聘用,打破岗位竞聘校际壁垒。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激励制度,深入实施名优教师交流轮岗“星火”计划,通过充分保障项目经费、优先推荐领航名师担任学校中层干部或校级领导干部、优先推荐实绩突出的项目组教师评优晋级等方式,推动名师主动揭榜挂帅,促进教学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出台教师阶梯式专业成长机制实施办法,从新教师、骨干教师、名特优教师三个层面,设计萌芽教师、潜能教师、学优教师、骨干教师、学带教师、专家教师六个发展梯级,建立28个名师工作室,聘任专家教师19名、学带教师107名、骨干教师285名、学优教师298名。

(三)加强统筹,建立考核机制。针对考核模式和指标固化、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涪城区出台大学区建设督导考评制度,完善督导评估标准,把“六统一分”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综合督导,细化评估优质资源增量情况、校际差距缩小情况以及各成员校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等16项考核指标。每学期对各学区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等进行专项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大学区各成员学校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关注教育发展质量,实施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教育评价改革,构建起学校、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适时通过自查自评、实地考核、线上评价等方式进行专项考评,有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育发展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涪城区学区学位
涪城区
健康活动:小青蛙捉害虫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