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4-03-31马雷雷田伟严小飞祝成炎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思政建设实践课程新工科

马雷雷 田伟 严小飞 祝成炎

摘  要:专业实践类课程是新工科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教育部思政教学全覆盖,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传统工科专业实践课程特点,以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专业实践课程为载体,提出专业实践教学思政建设的基本法则。围绕“纺织非遗传承、纺织行业发展、专业建设、科研实践、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促进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纺织工程;实践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036-05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link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by taking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of textile engineering major as the carrier.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centered on the aspects of "textile non-inheritanc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er trai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ractical courses of texti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xtile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隨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应对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的建设指引。为应对这新一轮的变革,高校工科专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建设与升级,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必备内容。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当前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中,课程教学过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根据2021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面向203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纺织业等五个产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经济支柱行业,产业强大的背后是纺织科技技术水平、科技研发实力以及科研储备人才的培养,新时代的发展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纺织工程人才的培养面临极大的挑战。新工科建设作为引领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对高校传统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新的工业专业、工科的新要求”的建设内涵,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出能够引领本行业未来科技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工科教育面临的新任务[3]。高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国家的需求,根据纺织工程学科的特点,制定系统全面的培养方案,以兴业强国、立德树人为目标,推动和提升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具备爱国情怀、科技创新及大国工匠精神的复合型纺织技术人才。

一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特点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类课程指的是高校教学中的实习、实训、专业实验等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类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科技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也是高校工科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4]。

纺织工程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注重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除了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之外,实践类课程也比较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开设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企业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习课程及纺织材料学实验、纺织品加工与测试实验、机织学实验和针织学实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此外还有织物加工设计类的课程设计。实践类课程包含纺织行业各工序、众多工艺参数等,实践性强,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浙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开展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提出了纺织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为传统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在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  实践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面临的问题

随着全国各学科专业对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各学校实践类课程教学也已经经过几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但在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课程教学过程方面的课程研究和探索仍有欠缺。

(一)  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不密切

首先,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度不高,思政元素与实验内容相互独立,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教学理念等环节存在一定的缺失,对实践过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工科专业通常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没有思政内容或只是浅显涉及。我校纺织类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研究尚短,在以往的实践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主要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元素没有明确要求,因此课程缺乏相关的符合思政教育素材库,未形成严谨的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体系。

(二)  思政元素难融入

传统的工科类专业实践课程重操作轻理论的模式使得课程思政融入较为困难,综合实践类课程主要模式为“教师做、学生学”,进行验证性的教学,教学模式较单一,偏重纺织设备操作,此外因为传统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关于实践教学的课时逐步减少,在较短的课时内只能讲解设备的基本操作,较少涉及对纺织产业前沿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法律法规等思政内容。对学生职业发展缺少关注,使得毕业的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质等无法真正满足社会需要。

(三)  实践教师的意识误区

首先,实践类课程教师普遍认为在教室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學,导致实践教学中缺乏思政元素。其次,指导教师认为实践课程就是学习如何操作、如何实验等,没有可发掘的思政元素,缺乏思政教学的引领。再次,与思政课程授课教师相比,实践类课程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详细的思政教学培训。目前专业实践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或个人兴趣来准备思政元素,存在“课前三分钟植入”思政的误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思政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呈现出碎片式、片面的思政教学现象。因此,开展实践类课程思政研究具有极强的迫切性。

三  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主要围绕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三大规律,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在实践教学中,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的根本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高校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实践获得的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知识。以织造学实验为例,无论是经纱张力分析、开口运动规律,还是喷气引纬气压分布等,理论课堂教学均以织造学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通过设备调试检验课堂理论知识,织造实验又在织造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实验。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是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和重大历史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5]。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融入实践类课程教学当中。实践类课程小班化、言传身教的特点能更有优势地从“宣传”转变为“亲历”模式,将价值观体现在日常实践教学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在织造实验经纱张力变形分析操作课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发挥平等、友善的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实验;通过织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丝绸之路讲述中国古代纺织的辉煌历史,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喷气引纬中纬纱飞行状态的实践中,通过2005年时中国、德国两个国家同时期的喷气织机设备的技术差距,纺织强国梦仍需青年学子继续努力奋斗;通过近20年来我国织机设备的技术研发从追赶到并跑到目前部分设备领跑的现状,告诫同学们无需妄自菲薄,做好学生中国力量、中国创新精神的引领。

(三)  以工程伦理教育为价值观依托

工程伦理教育是新工科教学中塑造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工程伦理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提高工程科技人员伦理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培养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升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是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6]。专业实践类课程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在实验或者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生产实例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非织造熔喷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初期口罩原料之一的熔喷布价格飞涨、面料质量层次不齐的案例,该事件暴露出企业生产、社会监管等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只够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后续口罩生产以及对不达标的口罩使用对疫情带来的扩散风险。

(四)  以工匠精神为个人素质提升着力点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7]”。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高校培养的工科技术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实践者与传承者,探索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新工科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的各个环节的实践路径,对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生动鲜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纺织行业的模范人物和优秀事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专注于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教师团队应当结合教研需求,重新定位自身的教育角色,深刻认识到自己也是大国建设中的一名工匠,以德立身、以身作则,也恰好为大学生树立了奉行工匠精神的精神榜样。

四  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现要点

针对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育德意识不强、思政教育浮于表面等问题,通过理论探索、教学实践、积累总结,形成了专业实习实践类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教学模式(图1),打通了高质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显性技能培养与隐形素养培育相结合的通道。

(一)  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各行各业发展的文化基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1年底,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557项,其中纺织类非遗237项,其中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纺联副会长孙淮滨指出,将纺织非遗文化融入到新工科实践教学中来,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具有重大意义,是提高纺织产业文化软实力以及增强我国纺织工业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8]。

通过非遗研修研习项目建立非遗传承人与学生的联系纽带,自2017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围绕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根据文旅部“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研修原则,从织锦行业的发展需要和非遗项目的从业人员成长需求,已成功承办了9期“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相继为四川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杭州织锦、山东鲁锦、海南黎锦、云南傣锦、苏州缂丝、布依族织锦、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布依族枫香染、蓝染蓝印、桐乡濮绸和杭州丝绸画缋等非遗项目的180余位传承人或从业者提供了针对性的高级研修。在研修的整个阶段,安排纺织专业的学生一对一地对接传承人,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非遗传承项目进行服务,协助非遗传承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传统工艺设计,提升传统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对学生以及传承人的学习均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  行业发展历史融入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工业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纺织行业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逐步从“纺织大国”推进到“纺织强国”。2021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化纤总量占世界比重的70%以上,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历史,中国纺织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

中国的纺织业从史前文明就有记载,汉唐时期达到顶峰,近现代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因素,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思政教学时可以从纺织工业对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开放对纺织产业的机遇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入手。例如,计划经济时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布票时代,到现在实现的穿衣自由;从以前的万人纺织工人车间,到现在智能纺纱车间生产万锭纱线只需四五个工人,说明纺织的发展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对纺织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目前,纺织已完全突破传统的家纺及服用领域,其在航空航天、大飞机、航母、交通运输和工业制造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超强聚乙烯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等新型工业纤维在很多方面正在取代传统的材料。通过这些实际使用案例,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作为未来纺织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三)  学科特色、专业发展历程融入教学

每个专业学科的发展建设都是经历了一代代的师生的付出,学科的发展历程对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方面有很强的作用,因此将学科发展历史、专业建设的历程带入实践教学中是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自1987年蚕学馆创办以来,已经具有125年的历史,以“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培養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将这些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当中,作为思政教学案例可以更好地起到积极作用。2018年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的开馆,为我校师生了解校史,了解中国丝绸发展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场所。场馆包括中国五千年丝绸文化展、以我校为主线的中国近代蚕桑丝绸教育发展、我校设计制作的国礼织锦、部分校友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以及我校在一带一路建设所开展的工作。例如晚清政府时期以实业兴国办学,“蚕丝为浙特产,而蚕业之盛衰,关系国计民生至大”;报业巨子史量才“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为民喉舌”为标榜,坚持“国有国格、人有人格、报有报格”的“三格”精神;抗战期间辗转办学,由浙西、浙东辗转到浙南,易地十处,历尽艰辛,流亡办学,被誉为“抗战的宣传队,科技的播种机,‘三农的服务队”;新中国成立后,为浙江以及全国纺织行业特别是丝绸企业提供了大量了人才;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口罩研发,积极抗疫;毕业于丝绸工程专业的校长陈文兴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纤维制备技术的研发工作,在蚕丝纤维高质量制备、涤纶工业丝高效节能制备方向突破技术瓶颈,取得重大应用成果,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经历是很好的思政教学素材。

(四)  项目式实践教学,激发科研创新精神

新工科建设不仅要求学生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人才培养而言,可以推动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对学生就业而言,通过让实践基地承担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能够促进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行业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对学生能力培养而言,通过校外实践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

实践基地以解决企业实际出现的技术难题为小项目课题,比如分析织造过程中产生开车痕的原因、织造的布面的布边有松弛现象、成品布经过洗涤之后起毛起球严重等等,通过分析起球问题的理论因素,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面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团队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此外通过参加“互联网+”、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参加行业内的各项大学生比赛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纺织贸易与商业策划创新能力大赛”“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竞赛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  提升教师思政建设意识及授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新工科建设要将课程思政落实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在实践课程的建设中,利用好实践基地、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充分发挥专业实践教师作为思政教学“主力军”作用[9]。结合教师党支部的建设,通过师生党员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党员在思政教学的引领作用。我校纺织工程教工党支部顺利通过全国样板支部建设验收,广大教师党员以突破行业发展瓶颈为指引、以解决企业发展痛点为重点、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目标,用实际行动把科研做在大地上。

结合典型事件以及教师团队的经验经历现身说法。如在“倍捻”实验的教学内容中,引入团队教师的专利一种大差异长丝的一步并合、倍捻方法,论文(倍捻机丝线捻度偏差的研究)内容;在剑杆织机引纬方式的实验中,通过授课教师在世界前三强德国多尼尔纺织企业担任售后安装服务工程师的经历,讲述中德国纺织机械的差距及国内织机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德优秀工程师的工匠精神。

五  结束语

随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报告中教育事业也被提升到科教兴国战略,列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支撑。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改革既是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关键时期,要大力推进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与新兴行业的融合,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地方纺织行业真问题,做“对的教育”,通过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结合工程专业认证要求,以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纺织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提升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培养面向现代纺织产业发展,扎实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纺织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工程及人文素养,具有纺织工程创新思维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2-05-28)[2022-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2-04-25].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3] 孔丽丽,卢飒.新工科+课程思政新形态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S1):5-8,13.

[4] 沈振乾,徐国伟,王浩程,等.工科实践类课程思政之范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7):41-44.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6] 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76-8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梁龙.共绘苗绣多彩未来 乡村振兴非遗在行动——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贵阳举行[J].中国纺织,2022(Z1):84-85.

[9] 孟庆瑜,阴冬胜.发挥“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21-06-08(13).

猜你喜欢

思政建设实践课程新工科
煤矿生产区队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对农村商业银行职工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的探讨
党校教育要发挥好主阵地的作用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浅谈电力工会加强企业思政建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