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2024-03-30常艳妮李鑫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院校

■ 常艳妮,李鑫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2014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1],明确提出“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实操技能,能够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的师资队伍”。2019 年,为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对列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提出了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明确要求。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而教师是关键性建设主体和第一资源。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涌现不仅促进各行各业发展,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陕西高职院校对照“双高”要求,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托,打造新时代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这对陕西高职教育发展和西部经济促进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社会服务是指高校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本业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动。《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提升服务发展水平,要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学校就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2]。解读文件后不难看出,该文件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归纳为四个方面:以技术服务于企业生产、新产品开发转换与民间记忆传承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技能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3]。

物业管理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已经进入“十年黄金期”,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细化、专业化。反观高职教育领域,全国开办物业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专业教师相对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聚焦陕西,如何打造“服务型”现代物业管理教师团队、如何提高该团队服务社会能力以推动行业进步、贡献地方经济发展,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一)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从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引进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以来,物业管理已渗透城市各个不同类型的服务领域。但我国物业企业员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远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尤其是通过高校设立现代物业管理专业,为行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对口人才。2000 年以来,高职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在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见图1)。实践表明,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弥补了物业行业人才短缺,更对物业管理行业原有专业人员从行业观念,行业价值到综合素养等方面带来的认识冲击、实践冲击,最大限度的促进了物业行业对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的关注度,对推动物业行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2022 年数据显示(数据来源:陕西开放大学物业管理专业内部调研数据),陕西省53 所高职院校中,开设现代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约5 所,直接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约30 名。他们向物业行业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

图1 2022 届高职就业满意度TOP10 专业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物业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领域十分广泛的行业,物业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房屋建筑、给排水、机电设备、局域网络系统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但要有物业管理岗位专业技能,更要有参与社区治理解读相关政策的水平和能力。因此,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多个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素质,还要有活动组织、文案策划、沟通协调、运营管理、控制情绪与抗压、危机应对等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一门课或者一个老师是做不到的,建设一支师德高、结构优、业务精的“双师”教师团队的需求呼之欲出。

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提升“双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成效和进度。新时代的职教人,不仅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数字化技能,还要具备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只是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已不能满足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需要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中,获得行业专家经验、行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与技能,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近些年来,全省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走出校园,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服务中,获得了行业企业的认可。但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观念陈旧、激励机制体制缺乏,师资力量不够、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制约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社会服务观念陈旧

2022 年初,课题组先后走访了4 所兄弟院校,针对物业管理专业建设从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5 个方面展开了调研。数据显示,教师团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有所提升,但主动性不够,社会服务的认知度有所提升,但关注度还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业教师团队依然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心,围绕日常教学任务,针对全日制学生开展理论教学、课程实训、科研等内容。在社会服务问题上,主动思考不够,创造精神不足,具体表现为:等学校指示、靠学院安排、看行业企业要求,社会服务临时性、偶发性特征明显[4]。

(二)教师人才供给缺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力军,而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团队社会服务的效果。因此,各院校在教师团队组建时高度重视教师的双师素质。但教师资源供求严重失衡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5],全国目前仍在招生办学的本科院校仅12 所,高职院校71 所。作为小众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少进少出”的人才供给弊端成为制约物业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顽疾。另外,相关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缺乏实际经验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高校现任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导致教师团队在教学中容易形成重理论、轻技能的情况,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服务形式单一

目前,陕西高职院校物业专业教师团队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基于知识理论优势,局限于物业企业内部新进员工的知识培训、行业技能培训(理论方面)等方面,与全省地方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行业融合不紧密,没有深挖专业潜在优势,不能有针对性地顺应地方服务对象的需要,不能高效地投入到服务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四)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

调研显示,部分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例如,在学校管理层面,指导思想明确但缺少落地实施的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导致教师的教科研更多的是为了达到量化考核标准,或是为了职称评聘而单纯追求学术成果等。在教学层面的理论成果深层次思考不足,能转换落地服务于社会的成果更少,显然这种趋势对物业专业的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有害而无利。

四、实践与探索

以陕西某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在打造“双师”团队建设方面确定了以下理念:本着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对标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物业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特性、校情、学情,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托,建设一支师德高、结构优、业务精的“双师”教师团队,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见图2)。该校物业管理教师团队10 年磨一剑,在扎实理论基础上,通过为社会和行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弥补了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短板。随着“双师”团队职业核心素养不断进步,反哺课堂实践教学,让课堂有温度更高效;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科研协同发展。同时在职教领域树立了该校特色专业品牌形象,品牌虹吸效应吸引了来自考生、考生家长、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及相关部门的关注,专业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图2 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托的“双师”团队建设理念图

(一)强师德、转观念、激发教师社会服务责任感

1.准确把握立德树人内涵,积极探索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自学+集体学习的方式,引导团队教师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本质内涵,积极探索立德树人实践路径——课程思政。例如,在“物业管理实务”课堂上开辟“红色物业成果展”模块,交流党建引领物业企业在推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大成果,帮助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在“物业服务综合技能”中开辟“发扬劳模精神,成就物业匠人”讨论区,实时更新物业行业“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的优秀事迹,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学生爱岗敬业、树立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建功立业的信心。在“物业管理法规”课程中开设“以案说法”实战区,通过解析最新行业企业案例,激发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法律意识,树立并遵守契约精神。

2.转观念、做有社会服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受传统教育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不足。对此,该校鼓励中青年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时期知识传播者的身份,而是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回馈于社会。2016 年以来,物业行业协会与该校物业管理专业合作,聘请若干位教师先后担任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行业在职人员技能竞赛专家评委。2018 年,受物业行业技能竞赛省赛组委会委托,该校承办了全省第二届行业在职人员技能竞赛,全面负责赛前、赛中、赛后相关赛事环节。随着校企合作深入,教师团队经常受邀赴企参观交流,做有社会服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二)多参训、搞科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鉴于物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非物业管理专业化情形较为普遍,日常教学工作远离物业管理实践一线问题,该校提供平台、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企业专项培训。2012—2015 年,该校该专业专职教师全部通过全国注册物业师考试,完成100%“双证书”教师认定。从2018 年至今,平均每年每位老师都有1~2 次外出参训机会。通过学习,教师不仅拓宽了社会培训的思路与方法,也搜集了大量企业一线案例用于教学,开拓的眼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看行业的新窗。

校企合作,加强科研。近年来,该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物业管理专业先后与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教师团队成员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积累、企业实践,随着“双师”团队职业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的意愿更加强烈,将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转化为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就是一种朴素的表达形式。丰硕的科研成果既增强了日常教育教学内容的原创性,激发了学生求学热情,也无形中树立了该校的物业专业品牌形象,增强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引进来、走出去、优化队伍质量

由于“双师型”队伍建设周期长,要求人员整体素质高,为了迅速提升队伍质量,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技术指导;引进物业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负责专项知识讲座。通过积极拓宽教师队伍的来源途径,“双师”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该校物业管理团队已经建设成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协调、专兼比例满足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团队。随着“双师”教师队伍的逐渐成长,社会服务参与度不断提高,专业的品牌效应逐渐明显,社会活动、校企合作机会也越来越多,教师团队发挥自身优势,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服务角色。有的教师受聘成为物业服务企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客座讲师,先后完成400 余人的考证培训任务;有的教师积极加入物业管理协会,为行业发展提供来自院校的力量;还有的教师被聘为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为行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第三方支持。

五、经验与思考

提高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打造新时代高水平高职院校无疑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社会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长期有效地持续下去,高效发挥服务地方应有之功能,除了要在尊重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可行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更要从激励制度上、经费支持上加大对高职院校和教师团队提供强有力支撑,让社会服务责任感深入人心,使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成为一种新常态。

猜你喜欢

物业管理物业院校
物业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物业服务
地铁车辆段及上盖物业开发一体化探讨
浅谈物业管理业务沟通的重要性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