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塑造到机制构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2024-03-27赖继年陆青

高教学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四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赖继年 陆青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从价值塑造到机制构建动态发展的过程。“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从融入前提、融入优势进行展开。在融入前提中精准把握“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纵深研究“四史”教育对教育主体价值塑造、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开展立场鲜明的政治教育的意义;在融入透视中探究“四史”何以融入的优势条件,在本质属性、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既本质相同,实现目标一致具有优势;在融入途径中诠释“四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向度。从人才培养实践、思政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和理想信念机制构建中提供融入具体路径,激发“四史”教育在高校育人环境中的创新能量,切实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塑造;机制构建;三重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172-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value shaping to mechanism construction. How to integrat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premise and advantages of integration. In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on, we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nd deeply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shap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 subjects,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rrying out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fresh posi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four histori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essential attributes, educational goals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essence is the sam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goals has advantages. In the way of integration, we interpret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of "four histori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deal and belief mechanism construction, we provide a concrete path to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energy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ffectively d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value shap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riple dimens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表明“四史”教育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实现“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系统、全流程和全环节,要在高校人才培养,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建设,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上下功夫,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思政教育實效性。

一  融入前提:精准把握“四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实现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实现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通过“四史”教育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与学史力行的重要作用。价值塑造涵盖教育客体的价值观塑造,同时又包括学生主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形成和实现。理论灌输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前提,个体价值观塑造经由理论灌输、主体思考、价值认同到具体实践。毕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价值观塑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如何教育、用什么教育以及怎样教育,关系到主体价值塑造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其一,将“四史”应用于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有效契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完善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主体的价值塑造,价值塑造须由科学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专业教育进行具体支撑。因而“四史”教育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追求真理,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树立家国情怀的价值塑造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二,思政课是实现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需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讲深“四史”,即在思政课中讲明“四史”相关事实的基础之上,深化对“四史”背后内涵机理的重点解读,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讲透“四史”,即透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历史本质及社会发展规律,掌握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的分析方法。讲活“四史”,积极探索“四史”教学的创新方法,构建立体式和沉浸式的“四史”课堂。在把握思政课的话语内容、构建合适的话语方式、实现话语转换的基础上促进思政课的价值转化[4],让“四史”所承载价值塑造的元素“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5]”,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二)  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

“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注入活力。一方面,“四史”教育的守正要在内容守正上下功夫,内容守正是方法创新的重要基础。守正即在内容上守正,在讲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内容的基础之上守好马克思主义之正,坚定立场、信念和信仰不动摇。在内容上守正要求在党史的学习中学透为什么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党的百年发展史实质是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奋斗史;在新中国史的学习中,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渐进历程。在改革开放史中,重点讲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理清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过程,诠释从历史到现在,从过去到将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方面,方法创新是实现内容守正的重要驱动力。“四史”教育的方法创新不仅为促进“四史”教育“质”的有效提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覆盖“四史”教育的目标群体“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具体指导。此外,在方法创新中进行聚焦,一是方法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不动摇。“四史”既是历史也是事实,“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教育创新方法。二是方法创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宣传的联动优势,在创作上聚焦“四史”,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三是在方法创新中要注重协同教育的作用。在具体方法中要实现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向协同教育的转变。借助家庭、高校和社会的重要力量,让“四史”在思政课堂学,在家庭教育中学,在红色基地学,在交流研讨中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传承好红色基因,建设“四史”协同教育共同体。让“四史”教育既坚持内容守正又实现方法创新,达到“四史”教育内容守正与方法创新的有机统一。

(三)  有利于开展立场鲜明的政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四史”教育的本质是在历史教育基础之上的政治教育,具备明确的政治性原则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刻理解“四史”教育的本质属性要在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史实学习中,切实把握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理解“四史”教育的鲜明立场是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既涵盖人民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广泛性,同时又印证历史公正性和普遍实践性。在“四史”的学习中,人民立场也是精准透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发展趋势的逻辑前提。“四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时刻做出重大抉择的根本立场。“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原则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统一于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试图以碎片化形式,利用所谓的“多重真相”的方式,对既定的历史事实进行污名化。“四史”教育不仅能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当中的“新自由主义”“西方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影响,更能通过开展政治教育“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7]”。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在“四史”学习中既讲原则又讲立场,实现“四史”教育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的有机统一。

二  融入透视:“四史”教育何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条件

(一)  从本质属性看,實现历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政治性是“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四史”教育本质是以党史为核心开展的政治教育,依托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资源开展的历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包括政治性、社会性、科学性等,其中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质属性。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空间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党育人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四史”建构出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体的历史。学习“四史”目的在于坚定政治信仰,树立强烈的政治自觉。读懂“四史”,方能知晓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另外一方面,高校历来重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历史教育,既是光荣传统也是育人优势。通过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理清红色文化如何产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何而来,解读“四史”的内涵逻辑,理清历史事实与发展主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8]。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认同”。“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中瞄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政治属性鲜明,二者在本质属性上高度相同。

(二)  从教育目标看,实现立德树人与历史教育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四史”教育的根本目标存在一致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立德树人是“四史”教育的育人目标。“四史”教育如何实现立德树人。其一,通过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学会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读懂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实践,能够用历史思维把握历史发展的源流、方位、走向。其二,从鲜明的立场与育人的目标来看,“四史”教育通过明确唯物主义的立场,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入解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高校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通过思政课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历史知识,注入鲜明的红色基因,凝聚起强大的信仰力量,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標呼应了“四史”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而“四史”教育延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价值考量与遵循,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运用新理念、新形式、新方法开展育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二者在教育目标上高度一致。

(三)  从教育内容看,实现历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互补趋合

“四史”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内容高度契合。“四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高校五门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之间不仅涵盖“四史”而且耦合“四史”,在教育内容方面互补且各有侧重,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一,在党史学习中领会“四个选择”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一部分是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党史和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切身领会为什么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切实领悟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其二,从新中国史的学习中深化“四个正确认识”。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世界的发展大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继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引领学生正确认识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其三,从改革开放史的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道路是正确的,经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内容与改革开放史的内容相互支撑,提供现实论证。其四,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深刻认识“三大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囊括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史中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共产党从执政实践出发,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本质认识,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同质、理论同源的内在关联,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高度契合。

三  融入途径:“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  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实践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是实现育人和育才双向联动的重要方式。将“四史”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青年人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一方面,“四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彰显高校对“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做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完善,实现“四史”“学、研、育”和创新育人模式的环环相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的时代课题。另一方面,明确“四个认同”与“四史”教育之间的内在同构性。“四史”本身就是一本底色鲜明、要义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教科书。通过织密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点、线、面”,厘清“四史”教育纳入培养方案的地位和作用、探寻“四史”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路向和价值旨归[9],引导青年人才深化四个“认同”,悟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机理,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实现自身内在使命与外在行动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而,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要切实下好“四史”学习的一盘棋,推动“四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  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实践

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强化协同育人机制,纾解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痛点。高校思政教师应立足课堂主阵地,用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在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中,讲明“四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与本质,引导学生学会用大历史观分析研究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动激发学生的“四史”研究兴趣和积极性,借助博物馆、档案馆、“四史”相关展览及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构建起鲜活立体的实施教学方式。在“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重点挖掘专业课中鲜明的思政元素。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史中伴随着各类专业发展史和学科建设史。课程思政的鲜明元素源于老一辈科技和行业工作者在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扎根自身的学科领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光辉事迹。无论是高尚的人格魅力还是先进的典型事迹都是帮助青年学生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有利因素。因而,在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把握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趋同性。通过协同育人,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二是要构建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打破思政育人的课程壁垒,纾解课程思政的难点,打通育人痛点,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彰显学校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的特殊文化形态,集精神风貌、道德规范、价值导向和共同理念的总和。推动“四史”教育用于营造校园文化全过程要牢牢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四史”教育的宣传要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主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关键核心,引领共同的价值观念,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高校应当将“四史”教育的学习和宣传融入校园文化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融合路径、融合思路和打造模式。在开展“四史”相关的主题活动中,转变角色定位,鼓励学生作为第一授课人、第一分享人,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四史”的热情,激发青年学生一心向党、青春报国的信念。在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中注重校园“四史”教育平台建设,让平台建设成为理论学习、氛围营造的助推器,加强思想阵地建设[8]。发挥高校自身优势,用好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矩阵,纵深研究校史与“四史”之间的契合点,使“四史”校园文化建设既能扎根于校史,又能实现“四史”教育和校史的双向联动,统揽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

(四)  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构建

“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推进制度化建设过程中,要在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制度上下功夫。在“融入”制度的制定环节,高校党委和主要部门要重点加强融入制度的顶层设计,既要广泛听取思政教师代表的合理建议[10],又要结合高校育人实际,以“融入”的可行性为重要考量尺度,构建制度完善、扎实有效、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体系。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发挥各方的育人合力,不仅要在制度上予以支持,更需要在组织体系管理上予以保障。一方面,高校党委作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的领导主体,要政策谋划和统筹部署中下大功夫。用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各方资源,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头的理想信念教育实施主体,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中,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团委要透视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将“四史”有机结合在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导向,积极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育。在“融入”制度的完善环节,高校学工处、教务处、院系等其他部门重视制度实施[11],坚持问题导向,灵活解决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化实现效能中给予重点关注,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的合理展开和高效推进,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而忽视教育实效性现象,实现“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  结束语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一个崭新的育人课题。高校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强化自身关于“四史”的学习,同时探索“四史”教育的创新方法,深耕“四史”的精髓,做好全过程的育人工作。實现在人才培养中、在思政教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建设中,将“四史”的理论和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程度发挥“四史”教育的导向性作用,既实现价值转化,又能指导具体的实践行动,在理论和实践中诠释好“四史”教育的要义,切实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N].人民日报,2022-04-26.

[4] 陈大伟.“四史”资源转化为叙事情境的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2):52-53.

[5]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7] 蒋丽怡,雷苏.加强高校党史学习,应对历史虚无主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S1):156-159.

[8] 龚旗煌.深化“四史”教育 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2(8):10-11,34.

[9] 王利军.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6):22-25.

[10] 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4):110-116.

[11] 贺学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1):109-117,159-160.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KYCX23_151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新时代江苏大学生红色文化精神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D202101152);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项目“江苏高校红色文化传承机制变迁与新时代构建研究”(2021JSJYDJ01007)

第一作者简介:赖继年(1976-),男,汉族,浙江衢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共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四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