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4-03-20夏莉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元素挖掘课程思政

摘要  在理解课程思政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外国农业经济学为例,挖掘美、日、欧等经济体干预农产品价格、间接损害发展中国家农民利益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宣传口号;他们的农业绿色发展举措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比中印两国农业发展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自豪感;通过介绍以色列的农业奇迹,激发了学生科技兴农的信心和勇气。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外国农业经济学;挖掘;元素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4-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ca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Foreig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urse

XIA Li.yan

(Business School,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taking foreig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urse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mined the behavi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Europe and other economies that intervened in the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ndirectly damaged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broke the Western propaganda slogans of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and their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o a certain extent,which  enabled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gap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 students’ sense of prid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Israel’s agricultural miracle,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courage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ld be stimulated.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Foreign agricultural economics;Mining;Element

基金项目  农经教指委2023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思政项目)(NJX23128)。

作者简介  夏莉艳(1965—),女,江苏六合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3-1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实现“三全”育人,仅靠几门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专业课是大学的主体课程,专业课学习是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较高,对专业教师的认可度也较高,将思政内容分系统、有逻辑地融入专业课、通识课教学中。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發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主线,部署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对非思政课程进行深度开发,挖掘和提炼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要研判这些资源的合理性,并与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1]。由于不同课程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差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设计各不相同。笔者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2]。

1  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相关经验,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研究表明,对课程思政持赞成态度的学生比例和认为课程思政促进了专业学习的学生比例均不高[3]。如何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让学生接受课程思政并主动思考,值得深入研究。

1.1  强调隐性教育,坚守专业属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虽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都是立德树人,但具体实行方式却有很大差异。思政课程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它在教学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政治性和坚定不移的立场。在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专业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知识传授的主导地位,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入手,研究教学内容,挖掘育人元素和资源,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设计和方案,对这些育人元素进行整理,并将其恰当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与思政课相比,课程思政应该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

1.2  呈现出课程思政资源的应用性和不均衡性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是以专业课特定章节的知识结构为立足点,详细描述学科的知识点,并在知识点中挖掘、整理潜在的思政元素,继而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通过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将思政元素与教材知识融合,在紧扣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思政素材进行解读。虽然课程思政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挖掘各自蕴含的思政元素,但由于各门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因此并非每堂课都会有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呈现出应用性和不均衡性的特点,教学应以效果为导向,提炼思政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学生从不同视角加深对我国道路、制度的理解,增强“四个自信”。

1.3  以课程的学术属性为出发点,找准学术接口

当前,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未能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或者为了应付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焊接式、机械式、拼插式植入思政元素,出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衔接不上的现象。实际上,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内容机械地植入专业课教学中,而是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升华。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外在植入的,而是内在本源性的[4]。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与课程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保持一致[5],教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课程的学科属性为出发点,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学术接口,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形成价值认同。

1.4  尊重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知识逻辑关系

高校课程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学科体系而设置的,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培养定位,每门课程的知识图谱和价值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科学性[6]。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知识逻辑关系。自17世纪以来,西方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领了科技的变革。在经济学科专业课教学中,不能因为一些理论的创立者来自西方,就对这些理论持怀疑态度甚至进行意识形态的否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扰,使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目标达成度大打折扣[7]。

2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外国农业经济学是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世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现状、世界农业类型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贸易、农业发展特点和经验以及各自的农业政策等。通过对外国农业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贸易状况、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各国的农业政策,从而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由于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选取的国家主要是当今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以及一些农业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是与我国意识形态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课程本身对这些国家是从正面加以介绍和研究的。

2.1  从美、日、欧农业政策中提炼出损害发展中国家农民利益的元素,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宣传口号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包括美国农业经济、日本农业经济、欧盟农业经济等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和政府农业政策发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护本国或本地区农民的利益,为了选举政治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扭曲生产和贸易的农业保护政策。例如,日本由于小规模农地经营和高劳动成本,其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当日本的汽车、家电产品充斥世界上许多国家市场时,日本却对世界关闭其农产品市场大门。在WTO农业协议谈判取得进展和农产品出口国的压力下,日本开放了部分农产品进口市场,但由于本国农协的阻挠,执政党出于选举的需要,不愿意失去农村地区的选票,从而使得日本对农业的保护政策长期存在,大米的进口关税一度高达490%,使得外国的大米无法大量进入日本市场,损害了大米出口国农民的利益。

自欧盟成立以来,共同农业政策支出就是其最大的预算支出。为了维护欧盟农民的利益,欧盟长期以来对内制定了较高的农产品保护价格,对外制定了门槛价格,即欧盟以外的农产品要进入欧盟市场,需要缴纳农产品内外差价税,从而使得欧盟以外国家的农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失去了价格竞争力。由于欧盟对内实行较高的农产品干预价格,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德国这样没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也大量生产粮食,导致农产品大量过剩,压低了世界市场价格,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产品长期过剩,需要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实施以来,美国就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干预,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并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价格补贴。例如,美国棉花委员会对美国棉花政策有较大的影响,使得美国对棉花的补贴远远超过其他领域,2000—2005年美国对棉花的补贴相当于产品市场价格的67%左右。据世界银行测算,美国补贴政策带来的额外产量使世界棉花市场价格降低10%~15%,由此给发展中国家的棉花出口带来不小的冲击。

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研究可知,如果取消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对农产品的各种保护和支持,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完全自由化,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将上涨5.5%,其中棉花价格上升20.8%,油籽价格上升15.1%,贸易完全自由化将使棉花和油籽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预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量的比例将从54%增至65%。仅免除美国的棉花补贴一项,就能使西非国家棉花生产者收入增加8%~20%,而裁撤当前(2006年)的生产者补贴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棉花产量将大幅度下滑[8]。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号称持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但这些“普世价值观”是对内部民众而言的,发达国家农民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为了选举政治的需要,这些号称拥有“普世价值观”、最富有的市场经济国家仍然通过政府有形的手来干预农产品价格,损害发展中国家贫穷农民的利益。

2.2  通过对比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凸显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伟大成就,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

外国农业经济学主要介绍外国或世界农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一般不涉及中国农业经济问题,但是在某些章节对国外农业与国内农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来凸显我国农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例如,在介绍“世界农业生产”这一章,让学生了解尽管当前世界粮食生产总量能够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但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年度之间粮食供需是不平衡的,全球仍有8.42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9],粮食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由此引出中国为人类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了世界约1/5人口的吃飯问题。在讲授“印度农业经济”章节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来反映中印两国农业发展的差距。中印两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都有十几亿的人口,都有曾经遭受饥荒的历史,因此中印两国对粮食安全问题都非常重视。尽管印度的国土面积尚不足中国国土面积的1/3,但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使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耕地面积(印度耕地面积约1.61亿hm2,我国耕地面积约1.3亿hm2)。印度水稻种植面积多年来在4 000万hm2左右,高峰时曾创下4 400万hm2的记录;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在2 900万hm2左右,2020年中国大米产量为印度大米产量的2倍左右。除了牛奶以外,印度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远远低于中国(表1)。2020年7月到2021年6月印度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03亿t,中国粮食种植面积11 676.8万hm2,产量6.69亿t[10]。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3  通过介绍美、日、欧农业绿色发展举措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集中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重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上,针对过去长期以来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特别是在农村环境问题上欠账过多,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倡议,以此来扭转过去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唯GDP”“唯经济增长”的政绩观,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各地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生态振兴等举措。由于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为了提升江河湖泊的水质,一些地方政府实行禁止捕捞、禁止农民在湖泊水域一定范围内从事养殖。在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重要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过对自然环境破坏、侵掠的经历。例如,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随着移民的大量西进,土地、草原被大面积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在干旱和大风的作用下形成了长达10年的沙尘暴。1933年罗斯福行政当局出台了首个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农民自愿与政府签订休耕协议,参与计划的农民需要对休耕的土地采取种草、种树等保护性措施,农民则可以从政府获得相当于土地租金的补贴和一部分保护性成本补偿。此后半个多世纪,美国的农业政策几经变化,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政策始终保留并不断完善。据美国农业部农场服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该计划减少水土流失超过80亿t,减少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5 200万t,新建面积80.937万hm2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别减少氮和磷的排放量2.75亿和0.55亿kg[11]。

20世纪70—80年代,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欧盟农民也曾滥用化肥和除草剂;为了降低成本,使用患病动物下水制作饲料,导致疯牛病、口蹄疫频发。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中,保持土壤良好状况、动植物卫生、环境和动物福利等是农民获得直接补贴的多重条件。

二战结束后,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日本政府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其单位土地上的化肥施用量远超美国、法国等农业大国,导致土壤、水资源的恶化。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概念。为了鼓励农民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日本将采取环境保全型措施的农户分为有机农业(指连续3年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转基因的农业)、特殊栽培农业(指化肥、农药较常规栽培方式减量50%的农业)和生态农业(指化肥、农药较常规栽培方式减量20%的农业)等类型农户,并对各种生产方式的产品进行认证,经过认证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卖更高的价格,政府对认证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对意识形态不同的西方国家某些好的做法进行肯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使得课程思政变得有厚度、有温度,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2.4  通过介绍以色列的农业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农业资源约束的问题,增强学生科技兴农的信心和使命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除了介绍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大国以及印度等农产品进口大国和人口大国外,还选取了荷兰、以色列等资源匮乏但农业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特别是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只有约2.2万km2,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国土大部分土地为沙漠,耕地面积约占1/5,土地贫瘠,降雨稀少,在其南部沙漠地区年降雨量仅20 mm,但以色列凭借高科技和高素质农民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其农产品产量几乎每10年就翻一番,许多农产品单产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奶牛单产量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头产奶超过10 000 kg。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的杂交棉花不仅纤维更长、更结实,而且产量也更高,同时还能减少对水分的需求;他们在沙漠土地上育成的瓜果、蔬菜出口到欧洲,占欧洲冬季40%的瓜果、蔬菜市场,赢得欧洲“冬季厨房”的美名。以色列农业出口的附加值非常高,其开发和生产的多种类、系列化的喷滴灌器材设备不仅满足了本国开展节水农业的需求, 而且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

以色列每年要向世界出口价值3 000萬美元的种子,1955年1个以色列农民可以养活15人,2015年1个以色列农民可以供养400人的需求。以色列的农业成就充分证明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科技支撑[12]。

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均仅占世界人均的1/4。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布朗曾就中国土壤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人口增长速度,提出“下个世纪谁将养活中国”的担忧。事实上,中国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通过学习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成就,引导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国家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科技兴农的决心和“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使命感。

3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目前各高校正处于探索阶段。与思政课程统一规范的教学体系不同,课程思政是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并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自身的知识图谱、逻辑体系和内在结构中。这就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的不均衡性以及思政教育的“隐性”地位。就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而言,通过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介绍,挖掘出这些国家对本国农民的保护政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利益,批判了西方国家虚伪的普世价值观和侵害发展中国家农民生存权、发展权的行为。同时,针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做法,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正确性。通过介绍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状况,对比中印两国农业的差距,引导出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通过对色列农业奇迹的介绍,引导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献身科技兴农的决心和勇气。总而言之,课程思政就是在尊重专业课学科体系和知识逻辑的基础上,以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课程教学所传递的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付坚强,朱娅.课程思政: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4):28-34.

[2]杨建义.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7):128-132.

[3]林海萍,周湘,张心齐,等. 德融课程 盐溶于汤: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8):3520-3530.

[4]靳玉乐,张良.要认真对待高校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1(4):31-37.

[5]徐初东,熊万杰.“大学物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105-111.

[6]薛桂琴.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哲学意蕴[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6):25-32.

[7]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38-46.

[8]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许娟,许善达,孙卜雷,等.农产品贸易格局之忧[EB/OL].(2015-04-30)[2022-07-30].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20150430/080122081509.shtml.

[10]中印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比较[EB/OL].(2021-02-27)[2022-07-25].https://www.sohu.com/a/453054028_121040411.

[11]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2]徐艳文.以色列的高效农业[J].中国畜牧业,2012(23):51-52.

猜你喜欢

元素挖掘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构成与设计应用
从歌曲《梅兰芳》探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戏曲元素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