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思政为音乐鉴赏固本铸魂

2024-03-15孙頔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思政元素

孙頔

[关键词]思政元素;音乐鉴赏;固本铸魂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及音乐艺术教育守正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指明了前行方向。

对此,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公共音乐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人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用音乐做载体,用思政作指引,用课程思政元素为音乐鉴赏课程固本铸魂。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受到灵魂与精神的教育和塑造,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追求的目的,赓续甘农人“情系稼穑、强农报国”的办学精神。本文现以交响乐《红旗颂》(上海电影交响乐团演奏版本)鉴赏为例,就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做进一步探究,以期引起同行教师的共鸣和参与,履行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为全面推进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及教学实践提供支持。

一、从作曲者的艺术人生,感受滋润感恩之心,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交响乐《红旗颂》是中国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的代表作品。他自幼随父参加新四军,年仅15岁就加入共产党。在革命家庭和无数可歌可泣先烈志士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精神浸润下,尤其是9年军队文工团的战斗生活和艺术实践,在吕其明心灵深处矗立起了一座对共产党坚定信念和深厚情感的丰碑,让吕其明受到极大的锻炼和艺术熏陶,也深深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在战火中成长的吕其明,对党和红旗的感情比别人更为深厚,也将自己的一生和艺术创作同党、同民族、同人民军队紧紧连在一起。在被授予“七一勋章”、面对《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吕其明表示:“感恩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在我的生命里,党就是我亲爱的母亲……这辈子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践行着我的入党誓言和承诺,用我的笔歌颂党,歌颂祖国和人民。”朴实的言语中,饱含着作曲家对党感恩,情系人民,勇于奉獻,坦荡做人的可贵品质。

1965年2月,当看到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奋发向上的英勇革命气概和眼前浮现出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情景,红旗在他心中唤起的回忆和深情激荡起抒写心声。短短一周,吕其明用他对红旗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写就这部歌颂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且让亿万人民产生共鸣的交响乐力作《红旗颂》。并且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唱中,无论在重大节庆盛会,还是在异国他乡奏响,激励人民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不朽旋律,一次次洗刷着人们灵魂的激荡和升华:一面信仰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必将继续指引和伴随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用红色旋律谱写对党的忠诚,可以说是吕其明艺术一生的真实写照。正如他自己所说:“父亲把对党的忠诚融人我的血液中,成为我音乐创作的灵魂。我的作品95%都是歌颂党、歌颂祖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作品,这是我的使命和天职。”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初心,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受人民喜爱、耳熟能详、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而这恰恰就是音乐鉴赏课程找寻和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我们不仅要用这些思政元素作为一盏明灯点亮课堂,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更要在讲解中触及学生灵魂,迸发出光亮。在引导学生欣赏交响乐《红旗颂》激越高昂美的旋律时,需要向学生讲明和倡导是要弘扬和秉承作曲家吕其明这种为党和人民颂歌、以音乐铸魂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时刻心装红旗,不断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欣赏观;不断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奋力拼搏,奋发有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二、从乐曲蕴藏的思政元素,感受作品的思想灵魂,弘扬民族精神

《红旗颂》是一幅歌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浴血奋战、艰难跋涉、顽强开拓的壮丽画卷,是中华民族交响乐史诗般的音乐作品。发自作曲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的真挚情感与雄浑音乐融为一体的旋律,使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为突出“红旗主题”,乐曲创作中借用《东方红》

《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主题旋律,为音乐注入了灵魂,使《红旗颂》极具创造性、丰富性、饱满性。这也正是我们欣赏这首交响乐音乐作品时需要注重或刻意挖掘的思政元素。把这些思政元素融人音乐鉴赏课程,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和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时代意义,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音乐性,使学生在音乐鉴赏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受到升华。从而提升音乐鉴赏课的质能功效,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是信念和意志的象征。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红旗添色增辉。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红旗就是前进的方向和指引,就是突出重围、战胜极难困险的信心和力量,就是希望和胜利的彼岸。如今在国人心目中,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强大的祖国。

《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奏鸣曲式结构。乐曲始终围绕“红旗主题”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三个音乐场景。一是引子及显示部,小号吹响胜利的号角,新中国的诞生,在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二是连接部及展开部,运用明快进行曲速度,传递出经过战斗洗礼并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仰望红旗,心潮澎湃,对红旗至深的情怀;三是再现部及尾声,乐曲进入高潮,在人群如潮、红旗似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迈着自强不息和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通过这三个音乐画面,让听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之情、饱满的爱国之情和对红旗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同时也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历史情境,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充分展示了乐曲的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莘莘学子,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传承和弘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红旗精神”,高举擎执红旗,踏着《红旗颂》的旋律,奋进新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扛起续写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胜利凯歌的时代责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和获得人生价值,就应该是今天我们鉴赏课程的真情实感和行动。

(一)《东方红》

《东方红》作为红色经典歌曲,运用陕北民歌曲调,1944年创作传唱至今,妇孺皆知,闻名中外。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诞生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路唱来,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辉历程。凝聚磅礴伟力的旋律不仅时刻回响在我们耳边,而且伴随“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霄,响彻太空。就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首一代伟人的颂歌,更是出自人民的沃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句“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哪里人民得解放”,唱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光辉思想。

《红旗颂》再现部先由小号奏出《东方红》引子并逐渐加强,再由音域高亢的短笛引出《东方红》旋律,与其他器乐配合奏出东方红旋律。在半分多钟的呈现中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在鉴赏交响乐《红旗颂》课堂上,需要向学生强调,这样的音乐构思及编曲创作不仅仅使乐曲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时刻不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大道真理,对党要心存感恩之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为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高举红旗生生不息,勇往直前。

(二)《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们国家的国歌,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歌经久不息在一代代人心中传颂,对坚不可摧的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巨大作用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在《红旗颂》中,作曲家把从《义勇军进行曲》中演化出的音乐主题主导动机贯穿整首乐曲始终,反复出现。无论是在小号、圆号、管乐、弦乐之间延续,还是在调式、节奏、强弱之间的变化,国歌旋律奏响的革命号角,都在向世人展现中国人民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不可战胜、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乐曲把国歌作为音乐素材,不仅增强了乐曲艺术感染力、号召力,更是为乐曲注入了灵魂思想,赋予了乐曲用精神感化人、塑造人和教育人的震撼力量。

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帮助和加深学生对乐曲表达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在欣赏作品时,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教化激励力量,深深感受到内心澎湃动力和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无比骄傲和自豪。特别是要懂得珍惜在校美好时光,勤奋读书,发奋努力,增长才干,不忘历史,坚定信念,胸怀赤诚爱国之心,立足现在,踔厉奋发不断进取,面向未来施展才干,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忘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用实际行动和奋斗青春书写强国有我的时代答卷。

(三)《国际歌》

《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歌词中“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就是指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这也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进程中,亦或是面对当今世界格局大变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和改变,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前途是光明的,并且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国际歌表达的这些思想内容正是我们在鉴赏交响乐《红旗颂》课堂上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和拓展课堂思想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必须讲明点透的重点核心。《红旗颂》在引子和尾声加入《国际歌》旋律,不仅使整个作品在音乐结构上相互呼应,整体完美,而且引导全曲走向最高潮,让听者在内心和灵魂深处实实在在接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禮,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祖国的强盛,同时也表明了新中国的明天一定美好、共产主义在中国一定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教师,在课堂就要充分发现、提炼和引导学生汲取乐曲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营养,并教导学生把课堂上的这些感受和体会化作学生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筑牢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

三、从《红旗颂》鉴赏中启迪感悟乐曲的时代性,激励学子投入民族复兴的奋斗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其目的是说明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给人以启迪、思考和鼓舞,而且是直接地、具有时代性。这也是音乐鉴赏课“教与学”环节应当准确把握的核心要义。

交响乐《红旗颂》被媒体誉之为中国音乐舞台上演率最高,电视、广播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正是因为《红旗颂》是一部辉煌的颂歌,更是一部气势磅礴、体现民族精神的正气歌,是我们国家和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的主旋律,让人们感受到的是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不过时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家国情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感。这种崇高的、美好的音乐就在于其最直接、最深入地震撼着人的心灵,提升着人的精神境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同时,交响乐《红旗颂》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之作,“红旗”主题贯穿整个作品,表达了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袖以及伟大祖国的无尽歌颂和赞美之情。其音乐思想成功描绘了新中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及共产党人初心、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等课程思政元素,蕴含和表述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历程,回答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本问题。既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感受到红色文化情怀,又让我们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不失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有效途径和生动教材。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在积极推动音乐文化“立德树人”的进程中,要旗帜鲜明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学模式,让音乐与思政同向同行,用课程思政为音乐注入灵魂,用音乐教育、熏陶、感化学生心灵,用课程思政为音乐鉴赏固本铸魂,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民族精神,讲好音乐中的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受到灵魂与精神的教育和塑造,进一步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不断完善和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砥砺强国之志;让音乐鉴赏课程体现时代面貌,讴歌时代发展,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时代赋予的担当和责任,更是职责所归。对此,让我们用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递交合格答卷,奏响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交响乐。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思政元素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实践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