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美学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渗透

2024-03-15李晓龙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渗透

李晓龙

[关键词]声乐美学;高校声乐教育;渗透

声乐对于演唱者的技巧要求较高。近几年,随着我国声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握以及声乐教学水平均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声乐教育教学专业性较强,大多数学生虽然已经拥有了较高的歌唱技术水平,却因在美学知识层面的储备量不足,造成声乐表演时无法完美表现出艺术的美感。针对此情况,高校声乐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声乐美学的渗透,最大限度地增加美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声乐美学鉴赏及分析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完美呈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价值。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声乐美学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渗透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强化声乐美学价值与作用,在促进学生声乐表演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助力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美学的具体体现

(一)语言之美

声乐以情绪、情感、意境美的抒发为重点,而歌词便成为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富有情感的歌词体现声乐的艺术美感,听众通过歌词便可以感受到声乐作品内涵。在作品创作环节,创作人员采用多种手法,让语言呈现出别样的艺术美感。歌词是富有文学内涵的,有些声乐作品歌词可独立成诗,或由诗词改编而来,朗朗上口、平仄押韵、抑扬顿挫。所以,在声乐教育中深挖歌词的语言之美尤为关键,更有利于文学水平、艺术水平及美学价值的提升,透过歌词感受声乐作品的内涵及基调。

(二)旋律之美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灵魂,优秀的声乐作品往往通过优美的旋律吸引观众。旋律本身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在歌词引领基础之上,使旋律与歌词结合。学生在充分理解歌词以后,要抓住旋律要点,对艺术处理、情感表达进行深入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将旋律记于心中。有些声乐作品旋律悦耳,即使听众未记住歌词,依然可以将旋律哼唱出来,感受其中别样之美。

(三)声腔之美

声乐作品中特殊内容的处理要采用专门声腔进行演绎,一些有特色的声音会与歌曲相融,表达特殊情感,演唱人员、作曲者要针对某一情感的抒发进行声腔特殊处理。比如,法国声乐音色处理中会突出声音明暗变化;抒情歌曲则采用柔和且饱满的声调。演唱人员演唱时既要结合歌词意境做好声音的处理,同时还要深层理解歌词内涵,声音中饱含丰富的情感,突出歌曲特色,展示声乐声腔之美。伴随着民族声乐与西洋美声的深度融合,我国声乐艺术歌唱声腔既要体现音色之美,还要合理运用多种声腔,特别是在民族声乐中此特点更为突出。民族声乐以戏曲、原生态唱法为主,对音色美要求较高,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民美融合逐渐成为趋势,也使得声乐艺术声腔之美体现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伴奏之美

在声乐中,伴奏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声乐教育教学需要时刻关注伴奏这一基础环节,呈现完美的作品要将伴奏和歌唱统一化。演奏人员、演唱人员互相配合,才能收获较好的演出效果。在演唱声乐作品的时候,伴奏具有衬托、过渡的作用,使声乐与乐器互相融合、有效补充。通过伴奏更好地传达声乐作品情感,如当声乐作品需要呈现雄伟的气势时可以以交响乐为衬托。

(五)动作之美

声乐作品表演时需要有相应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给予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具欣赏性。如果仅仅单纯地演唱,此时的表演并不成功,会使作品的美感无法充分表现出来。但是,若在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肢体动作、表情,构建完美且完善的舞台形象,既体现了声乐美学理念,又能够在动作美感的带动下,使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二、声乐美学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声乐教学和审美间的相互联系

随着声乐的快速发展,美学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美学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处于多元共存的复杂局面。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若只是重视声乐演唱技巧传授,忽视美学内容,那么必然會对学生艺术表达水平的提升造成较大影响,教学与审美分离,难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育中强化声乐美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运用美学理论进行演唱、表演,在了解多种音乐作品美学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准确判断审美趋势,同时也使得声乐教学和审美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有利于提升声乐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学生而言,声乐技术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示范、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和深度理解。虽然在学习时,学生的领悟力、肌肉控制力会对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其学习兴趣。大多数高校在声乐教育中并未关注学生主体,仅要求学生机械化地模仿,使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声乐美学教学可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进而主动学习技巧。根据美学理论,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精准定位。同时,对自身技术水平进行合理评价,进而有针对性地训练,扬长避短。另外,美学理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技术、技巧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强化对学生音乐实践的指导

因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下时间做好自主练习,准确掌握歌唱精髓。大多数高校针对学生声乐的训练以技术为主,音量、音色练习是重点,却忽视了歌唱方式与声乐作品表达方式的契合度,造成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缺乏情感抒发,表演生硬刻板,无法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即使技术过硬,也无法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教学环节将声乐美学内容渗透其中,可以使学生在音乐实践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重视艺术美感的塑造,以美学理论知识为依托,更好地指导声乐艺术实践。

三、声乐美学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渗透的技巧

(一)情感美的体现

音乐是非常高雅的艺术形式,对于学生情感体验、高尚情操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比如,在奥运会上国歌奏响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由内心深处升起敬畏之情,心底的震撼及激动难以掩盖,优美的旋律悠然回荡于耳畔,振奋人心,使人回味无穷,这是一种发白内心的情感。而乐章的美妙之处在于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是油然而生的。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歌曲创作技巧、方法掌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美的旋律,通过歌曲表达一种美的情感、价值。此外,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情感的多元变化,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点可适当倾向情感体验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情感更加丰富,并在演唱中将这些情感自由抒发,展示声乐的情感美。

(二)音乐音色美的体现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音乐美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化目标。由于音色美可以使人直观感受美的存在,音色元素可以使人们分辨出手风琴、钢琴的区别。在声乐教学中,音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音色是其中的重点,比如:婚礼中响起《婚礼进行曲》,人们便会想到门德尔松钢琴版的《仲夏夜之梦》;听到《初雪》这一轻音乐时便会想到班得瑞乐团。在曲子奏响后便可以辨别出歌曲是哪一首,这便体现了音色的特征。在《仲夏夜之梦》婚礼进行曲以口琴、二胡等不同的乐器演奏时,人们想象的画面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优美的曲子需要音色给予支撑,而音色又可以给予人美的体验。所以,音乐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音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音色鉴赏能力、創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节奏美的体现

音乐本身就是时间性、动态性较强的艺术,大多是通过节奏来表现的。音乐作品的呈现节奏既是骨架,又是灵魂与动力。所以,在音乐演唱中也不能忽视节奏美。为此,在声乐教学中,节奏同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不同节奏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改编《婚礼进行曲》,将其转化成快一个八拍,较快的节奏感会使人们体验到别样的感受,美感也会略显不足,不能充分体现婚礼神圣、庄严之感。虽然节奏分为快慢,但美感及享受效果截然不同。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由点滴做起,强化对学生节奏感的训练,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中的节奏,静下心来感受快节奏、慢节奏间的不同,了解不同节奏在作品中的作用。

四、声乐美学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一)强化教材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内容

从目前高校声乐教育实施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很多高校教材建设缺陷明显,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难以基于教学内容确保声乐美学教学深层次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针对此情况,高校需要增进声乐美学相关研究,引导学生发现声乐美学的价值及内涵,以教材及课程体系建设为切人点,保证声乐美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符,在灵活运用教材的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目前高校在教材方面虽给予了声乐与美学结合更多的关注,强调学生基于审美视角下理解声乐知识,但教材内容局限性较大,未体现时代发展特色。为此教师要进一步创新编排教材内容,适当增减,与时俱进,在必要情况下可编排校本教材;同时还要基于课程建设,科学设置美学课程,重视理论结合实践,合理划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二)重视声乐鉴赏教学,引导发掘音乐之美

声乐艺术美学属性较为突出,声音的艺术性呈现了音乐表现之美,其中情感美在声乐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不同,主要由于作品创作时代不同,作曲家人生经历不同,因此作品表现的美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彩云追月》以优美著称;《欢乐颂》以崇高美为核心;《跳蚤之歌》体现的是喜剧美;《国际歌》展示的是壮美。无论是哪一种美都让人动容,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声乐作品审美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挖掘声乐美的良好学习习惯,达到声乐美学教育目的,教师可开展声乐鉴赏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及平台,主动挖掘声乐美,感受音乐的生命力,促进审美情趣的提升。比如,在《命运交响曲》鉴赏中,教师可将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查阅与贝多芬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作品创作背景,为鉴赏声乐作品、感受情感之美奠定良好基础。紧接着教师可播放声乐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音乐形象、核心情感进行探讨,自主挖掘声乐美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为使学生感悟不同声乐作品的差异美,教师可通过对比鉴赏教学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欣赏不同作品、相同作家不同作品中感受差异化审美的内涵。

(三)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要想完美地呈现声乐作品,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身训练,从而展示出作品的艺术之美。在训练的时候对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自我创造,将更多的情感融人角色塑造,实现情感与作品情感的深度融合,用真切的情感演绎艺术作品。为了确保学生角色创造的时候更加自如,声乐教师要不断强化对学生良好心理素养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站在文化艺术视角下深入剖析作品的内容、内涵,灵活运用演唱技巧,再加以自我创造,实现作品的进一步升华。为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巧的掌握情况,还应该强化对学生心理素养的训练。歌唱环节极易出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只有学生深层理解了作品创作意图,在训练过程中掌握了演唱的技巧,对作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又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保持平常心演绎每一个角色。

结语

总而言之,声乐对于学生技巧性、艺术性表现要求非常高。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能够采用合理手段处理美学问题,结合自身对艺术美学的理解更好地展示声乐作品。所以,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关注学生不同发声技巧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强化教材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内容:重视声乐鉴赏教学,引导发掘音乐之美;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借助声乐教育中声乐美学的深层次渗透,在有效解决学生歌唱技术问题的同时,促进其美学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猜你喜欢

渗透
幼儿园课程渗透美术内容的教学策略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