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

2024-03-11

学习与探索 2024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历史理论

熊 金 武

引 言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时代使命。“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1]31,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历史基础。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体现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也是构建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之一。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2]。其中,“第二个结合”有利于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是必由之路。鉴于中国有连续数千年的文明,“第二个结合”关键就是基于中国经济实践,赓续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3]。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蕴含了丰富的经济逻辑,中国蕴藏丰富的历史档案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资源[4]。必须深刻认识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地位和价值,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重构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思想的联系和一体性,从中华文明宝库中汲取精华,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但是,经济学界在实践层面却长期忽视了经济史学的研究,尤其是忽略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智慧。这种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究竟是什么?基于中国经济史学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是什么?构建中国经济学已有百年探索历程,本文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角度对上述问题予以初步回应,强调挖掘中国经济学的传统渊源,反思西方中心论,从长历史角度理解中国经济思想的内涵、基因与特质,挖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为赓续中国经济思想传统、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历史指南。

一、从历史看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经济学是历史的学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学领域内集中体现为经济史的变迁往往触动经济思想的变迁。如果不了解经济思想史,不知道某个概念、方法或理论的特定的历史背景,那么就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之中。对历史上的经济思想的理解要回到它们的时空环境和具体问题,如此才能让它们焕发当代价值。

如果加上空间的维度,历史上的经济思想往往是基于特定区域经济特征形成的,是围绕特定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而展开的。例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基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化进程的理论总结,并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开拓全球市场做理论支撑。作为后发国家的德国需要基于本国国情探索工业化道路,于是李斯特和德国历史学派强调经济学具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加了企业家精神、创新等生产要素,强调国家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美国和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学理论。不同国家基于不同国情探索经济现代化道路,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而形成不同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例如19世纪之前的经济思想奠定了微观经济学学科体系,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革命奠基了宏观经济学的学科体系,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了现代经济学各个前沿分支学科的兴起。所以,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历史客观存在。

经济思想的“西学东渐”至少从1867年丁韪良在京师同文馆讲授《富国策》时就已开启[5],迄今已然150多年。除了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之外,经济学学科体系基本上源自西方。然而西方经济理论是反映西方经济发展演变的,除了体现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外,也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特殊性。第一,西方经济理论反映了西方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与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关于高利贷、国企国资等问题,中外经济思想迥然不同。第二,西方经济理论经历了不断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就是对西方传统的自我批判。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才不断演化发展起来。如果片面截取西方经济思想的一个截面,则不可能认识到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在此以不平等思想为例。19世纪之前欧美国内不平等水平不断上升,于是西方出现了“羊吃人”“机器吃人”等思想。随着20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内不平等水平下降,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恰好描述了这个历史进程,似乎人均GDP达到一定阶段后不平等水平自然会下降。不过,20世纪下半叶不平等水平又一次上升,于是有了库兹涅茨波浪等新解释。然而,中国不平等水平变迁轨迹却与西方截然不同。第三,西方经济思想往往是从西方立场出发的。例如有西方学者认识到中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不平等下降作出了最重大的贡献,却认为中国人均收入继续上升将导致全球不平等水平上升[6]213。如果所有收入水平偏离全球收入中位数的国家都是不平等水平上升的原因,那么欧美发达国家岂不是导致全球不平等的最大因素?如果不能客观认识西方经济理论的时空局限性,那么就容易陷入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之中。

中国经济发展有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脉络与路径。在传统农业社会,我国曾创造了人类最伟大的古代文明。在近代,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约瑟之谜”“大分流”等都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不过,我国在奋斗中再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了持续40多年高速和稳定的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当代中国经济成就让国人可以不必再自卑和一味自我否定,不必再盲目跟随西方的理论,而是可以平常心地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世界意义。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经济学人百年求索的目标指向。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中国经济学者也一直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经济学说。民国时期经济学家普遍强调要从历史的视角看待经济学,打破西方经济学说成见,根据中国的时代和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经济问题[7]。“以中国人的资格,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来研究中国经济学说与外国经济学说间的区别和关联,并指出现今中国的经济学的发达程度及以后的发展倾向。”[8]“经济学是民族生存和社会生存的斗争武器”,应该“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9]320。解读中国经济发展逻辑是当代中国经济学人的使命,必然能够为全人类发展作出理论贡献。中国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中国经济奇迹,例如新结构经济学、边缘革命、“底层革命”“县域竞争”和锦标赛代表的中国经济学命题。

熊彼特说科学的经济分析是“历史、统计和理论三个方面方法技巧的总和”[1]44,那么基于中国经济史实,采用一般的(也可能创新的)统计等分析方法,去检验、挑战和批判既有经济理论,可以形成基于中国国情且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新理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是包括中国的历史、统计等分析方法与新理论三个方面的高度统一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融合。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为构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系统性的历史维度的支撑基础。理论在历史面前是苍白的,按照实证主义将被历史所证实或者证伪。既有经济理论基本上是基于西方历史形成的,而中国独特的经济史可以为更符合中国经验的经济理论奠定历史基础。理解中国经济的逻辑需要以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核心,从全球史、长历史、整体史等角度跨学科综合分析,有利于得到新的认知。因为历史是自然连续的,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更是今天和未来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已经连续了五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独特文化构成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逻辑。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基于中国经济史学的新知识。另一方面,符合中国经验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外经济学说的交流互动。一个好的经济学分析应该是历史、统计与理论的结合,理论和统计需要历史,而历史也需要理论和统计。只有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融入全球经济学范式,中国特色经济理论才能在学术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经济史学研究不是脱离于经济学范式之外的,而是现代经济学的方向之一,有利于构建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基础。总之,基于中国经济史之源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推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历史路径、当然内容和历史基础。

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不容遗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论[10],不具有历史视野的经济学说必然是空洞的。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逻辑,而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逻辑就是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经济史学研究历史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史学是基于中国历史的经济史学,具体包括在理论经济学学科门类下的中国经济史与中国经济思想史两个二级学科。经济史对经济理论的关系是知识的关系,也是方法的关系[11]。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是经济史学始终如一的学术初心使命。

(一)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理解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逻辑是经济思想史研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经济思想史学界的一个长期热点。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不应该停留于描述历史,而应该讨论分析历史逻辑,“研究经济观念和学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12],揭示经济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1840年鸦片战争前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固有的经济思想”[13]2212,创造出大量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还形成了许多较有系统的经济学说,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逻辑思维、名词术语、表达逻辑、沿革轨迹和结构特征。不过,在现代化转型中,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经济学构建是主要内容,关乎中国经济思想文化的连续性,核心就是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论,创造性转化是按照时代精神,对传统经济思想的硬核加以改造,赋予其新内涵载体,令其焕发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按照时代精神,对传统经济思想的保护带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能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传统经济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能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必然内容。

(二)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之辩

经济史学家吴承明提出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之辩的问题[14]。经济史研究何以能够成为经济学的源呢?用历史数据研究经济问题,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才可能是“源”;简单用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历史问题,就很可能是“流”。经济史研究“不只是‘用数据说话’,而是通过统计分析,既可令人信服地证明或证伪现有假说,也可以从历史现象中发现全新的认知”[15]。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文字记载的丰富性是世界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包括支撑量化历史等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需要的大量历史数据和历史事件。经济史研究不只是用史料说话,更是带来新认知。

经济史的跨学科属性能够在交叉领域取得进步,并且在国际比较中突破旧知识。基于中国经济史的初始理论创新是切实可行的。例如根据麦迪森的估计,1820年中国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承载了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36.6%[16]。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多样化的地权交易形式和多层次的地权交易体系使得土地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共享性。永佃制、典、活卖等独特的土地交易形式超出了西方的历史经验,造就了拥有永佃权的佃农,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了历史依据[17],进而为数据要素“三权分置”所借鉴。

中国经济史学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不过中国经济学自主话语体系的专题经济史学分析依然缺乏。经济史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担负起时代使命。

三、历史上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基因和特质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连续且漫长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经济思想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底蕴,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坚实思想基础。从神话传说和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到《周礼》《盐铁论》《皇朝经世文编》等文本中的经济思想,再到历代变法革新中的经济思想,悠久而深厚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绵延不绝。中国经济思想是本土自生自发的,具有内生性的独立发展轨迹[18]。由于面临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形态不同,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不仅特点不同[19],而且发展路径长期独立并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富于区域特色,拥有光辉灿烂的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过世界人民所公认的许多划时代的贡献,在古代处于东亚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一旦传统经济思想形成,必然构成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因。

在近代西学东渐中,随着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言必称希腊”倾向。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断式微,也被质疑和批判,甚至一度被认为“落后”“不科学”“停滞”或者“中绝”[20]61。熊彼特认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学著作“没有留下来对严格的经济课题进行推理的著作,没有可以称得上我们所谓‘科学’的著作”,中国古代只有经济政策思想体系,没有经济分析的痕迹[1]90。马寅初认为“汉后儒者以言利为讳,经济思想遂少系统发展”[21]序言第6页。朱通九认为即使说“我国并无经济学之存在,亦无不可”[22]。陈豹隐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尚未构成体系的东西,在形式上不能成为经济学说”[23]。

这种判断事实上不符合科学哲学的逻辑,有一种西方中心论的痕迹。西方经济学说的本土化不是简单地与本土思想融合,“往往消灭了本地的文化传统”[24]49,一些弱势文明的传统经济思想很快就消失了。不过,中国以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富于生命力的文化品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面临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应该既超越西方文化又超越既有文化,从而形成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部分的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思和打破西方中心论,摆脱学徒思维和照搬模仿,客观认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入阐发传统经济思想的内涵,挖掘其精髓,构建中国经济思想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国经济思想精神标识。

第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现代化中不是被彻底否定的对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转型事实上是从前科学的古代经济思想走向现代经济科学的转型,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思想现代化的一部分。以中国传统为主体,反思西方中心论,真正回到近代以来中国纷繁复杂的经济思想诸多潮流中,审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变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以来没有中绝,没有完全失去指导性,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重农备荒,罗斯福新政借鉴常平仓制度思想等都是典型的案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中国发展道路存在历史关联,是历史文化根基[25],应该被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孕育于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国经济思想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和突出优势,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传统经济理念和分析至今仍具有现实借鉴价值,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传统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构建中国经济学发挥基础、根基、血脉、源泉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滋养、启迪意义。

第三,传统经济思想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探寻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当代中国经济学之间的传承与融通关联,可以推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更好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既超越西方文化又超越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才是当代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四、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历程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已经有百年探索历程。在鸦片战争前后,《皇朝经世文编》等文献和经世派知识分子展现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转型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26]。在20世纪初,梁启超拟著《中国生计学史》,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系统向西方世界介绍儒家经济思想。在民国时期,唐庆增就试图通过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为创建中国经济学做准备。王亚南、许涤新、陈豹隐、赵兰坪等都表述了吸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精华的倾向。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化转型并不完全是对外来思潮的被动接收和反映,其中也有传统思想自发求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构建现代经济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其代表有法国重农学派的中国渊源、常平仓对罗斯福新政的借鉴价值、张培刚等学者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等[27]。尽管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发展程度较低,多是“述而不作”[28],不过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从中国思想文化中解构出经济思想,奠定了中国经济思想学科化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推动了民国时期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早期发展的一个缩影[29]。

百年探索历程有利于提炼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征、经验和教训,探索建构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历史路径。首先,总结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何传统中国经济思想没有演化为现代经济的理论基础,甚至被认为出现了“停滞”?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被扬弃中有何经验与教训呢?其次,总结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成就。近代以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说,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梁启超提出《中国生计学小史》开始,这个奋斗历程已经一百多年,存在若干典型案例,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落到实处。尤其是那些坚持守正创新的经济思想,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经济思想弘扬起来。

在此选择近代中国发展经济思想作为案例予以介绍。发展经济思想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经济科学分支的发展经济学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的。发展经济学起源一直存在一个设想或观点就是发展经济学很可能是从中国出现的,尤其是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张培刚在20世纪40年代围绕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得到了世界经济学界认可[30]。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以工立国和以农立国争论下理论创新的一部分。一般认为以农立国派是传统守旧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考察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问题不能停留于批评政策观点,关键是其政策是不是基于现代经济学的。无论以农立国派还是以工立国派都明确以“工业化”作为方向,以严格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在分析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有别于西方的见解和方案[31]。其中有不少学术见解都远比后来西方发展经济学要早得多,“中国发展经济学形成于三四十年代”[32]。这些理论创新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反思西方经济学、以民生作为标准、继承了传统中国经济思想的,是民国经济学家基于中国工业化的需要创新出来的宝贵的自主知识体系。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的进步性包括理论进步与经验进步。中国近代发展经济学对于西方经济学说而言,具有理论进步与经验进步。以中国近代发展经济学中工业化的定义以及工农关系为例加以说明。第一,理论进步性。理论进步性是指一个经济理论能够更多地介绍和解释经济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保护带。西方经济学长期将工业化简单地理解为制造业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发展经济学中对工业化概念作出扩展性理解,将工业与农业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很多学者提出了颇具开创性的观点,包括吴景超、方显廷、 刘大钧、谷春帆、伍启元等[33],反思欧美和苏联工业化中农业变得脆弱的道路,主张夯实农业基础之上发展工业,走工农并重或工农业协调的发展道路。这些开创性的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依托于对工业化内涵的全面认识。因此张培刚指出,“从历史上看,中国经济学家对于落后国家如何实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研究,并不比西方经济学家晚”[34]。中国经济学者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丰富了工业化内涵,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在20世纪后半叶产生了实际影响。第二,经验进步性。西方发展经济学说将工业化当作绝对正确,并简单地将工业化理解为大规模投资发展制造业,将工农业对立起来。这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困局。相反的是,1978年后包产到户的推广将农业基础打牢后,工农业实现了协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转移到工业部门,工业发展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与民国时期部分思想观点是一致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伍启元早已经提出满足人民生计,并且在渐进的农业机械化和城市工业发展中协调均衡。当然,对于农业部门而言,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判断也是具有先进性的。董时进始终坚持对产权的尊重,强调中国应该首先打好农业基础[35]。1949年以后土地制度变革证明了这种经济思想的生命力。由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经济学具有相对于西方经济学说的进步性。科学理论的进步不是轻而易举的。发展经济学的进步性对于弱小的近代中国经济学而言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了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经济思想,坚持民生问题意识和民生关怀的价值。

五、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价值

(一)全球史角度看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

中国经济思想变迁是世界经济思想变迁的一个部分,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中国的过程。从全球史角度重新审视,将中外经济思想交流和互动纳入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第一,考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思想变迁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历史上东学西渐的案例说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现代经济学起源提供了养分。中国海外留学生研究成果对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学科都作出了突出贡献[36]。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众星云集的一个典型代表,更多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没有传播到英文世界,却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实际指导作用。第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经济学发展具有一般价值。现代经济学发展至今基本上是基于欧美国家发展经验的产物,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历史经验必然孕育着不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体系。需要提炼基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世界价值,推动中国经济思想传播。第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重要,而且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有利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思想的共性与差异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前科学的经济思想走向现代经济学的现代化转型,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三条主要路径。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实现三条路径汇聚合流为统一整体,在继承和创新传统经济思想基础上,批判性地借鉴西方经济学,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围绕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升和实践检验,经过否定之否定,实现“两个结合”,才能形成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强化全球史观,从全球化视野看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变迁,包括比较中外经济思想的差异特征、中外经济思想的交流互动、中国经济思想的世界价值等内容。中国经济思想的本土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思想变迁的一部分,所以与其他国家近代经济思想本土化的经验相比较,有利于为中国经济思想本土化提供经验教训,更能体现中国特殊国情下经济思想本土化的特殊性。研究中国需要置中国于国际学术发展大背景下,开展长期的经济学术发展考察。梳理历史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挖掘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经验,然后用现代经济理论予以分析,找到西方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部分,提炼出现代经济学的创新之处。

(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路径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路径关键就是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扎根于中国经济问题意识。

首先,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可借鉴性。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理论经济学中中国因素的最集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和足够的韧性,现代经济学发展是可以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汲取养分的。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是基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是放弃传统、照搬西方的现代化。

其次,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路径需要强调当代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代表的“一论两史”内容,坚持“两个结合”,提炼传统中国经济思想的传统元素。第一,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有利于将中国独立于西方经济理论的特色部分提炼出来,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然是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文化渊源。第二,整理和归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实践经验,让中国的经验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找到方位,提炼出独特的理论要素,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土化是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统一的。

最后,继承和创新传统经济思想不是将古代经济思想简单地“翻译”为现代经济学的语言和体系,而是对文化的中国性赓续。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中国性的赓续。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就不能割断历史,如割断历史就难具中国特色。从这个角度上讲,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从经济思想层面考察中国文化传承以及与世界文化交融。

基于经济史学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思想的连贯性和传统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经济学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应尽的使命。基于经济史学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已取得诸多成就,不过相较于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而言,可谓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经济学历史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历史
经济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