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校本教研推动团队发展的策略
——以数学科组校本教研为例

2024-03-10广东广州体育东路小学海明学校510627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组教研双减

广东广州体育东路小学海明学校(510627) 孙 颖

减负的本质在于提质,提质的关键则在于真正地破解导致“低质”的若干教学难题,尤其是“浅层学习”,它阻碍着课堂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学生的“浅”往往来自教师的“浅”,教师的“浅”又往往来自教研的“浅”。如何通过教研的“深”促进教学的“深”,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破解教学难题?

2022 年11 月30 日,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强化教研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教研离不开集体备课、课例研讨、专题研讨等形式,但如何挖掘每一种教研形式的深层价值,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破解教学中的难题,值得认真思考。经过实践探索,笔者总结了实现深层教研的四个策略。

策略一:强认知——夯实教研根基

团队研讨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深度又取决于教师认知上的高度。虽然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学校都会邀请各级专家到校指导、开设讲座,但这些外部作用其实难以真正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如果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研讨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断地在低水平阶段打转,课堂教学也难以有改观。因此,教师必须强化理论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从根本上更新思维模式。

(一)加强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学习

为什么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仍有教师只关注教材、教师的教,缺乏对学生的学的研究?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心理规律了解不足,也就是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而这些都是课程改革的上位理论,对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对于“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有的教师将之理解为要把课的难度加大。又如,对深度学习所倡导的“大单元教学”,部分教师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仅在备课形式上补充了单元目标,在问题和任务的设计上并没有从单元的角度进行思考。再如,对深度学习所倡导的大任务、问题链,部分教师只是把一问一答的问题换成填空式的多个问题,本质还是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对此,教师要认真阅读与深度学习相关的书籍,系统了解深度学习的本质、特点,了解为什么需要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策略有哪些,等等,如此才能改变备课的思路。

此外,学科教育学是研究各学科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促使学科教育向科学化、理论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如果教师缺乏对本学科教育学的认知,那么即便他对通识理论有足够的储备,也难以上好本学科的课程。除课程标准及解读外,还有大量与数学学科教育相关的必读书目,如《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数学方法论》等。教学时,一些教师习惯将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向学生提问,并不断追问直至学生得出答案,这虽然不是直接把结果“灌”给学生,但每一个小问题就像是在地面上的脚印,让学生沿着脚印到达终点。从本质上看,这种教法只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出发,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思维受到抑制,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中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课程结构,剖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阐述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本质和培养路径,能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而落实深度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二)组织理论学习的方式

1.任务驱动,人人做理论的解读者

以往我们科组组织的读书会常常是分享读书心得体会,教师分享的内容比较随意,对彼此工作的启发不大。如果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布置阅读任务,让教师对相关理论进行解读,就能驱动教师用专家的思维对理论进行钻研,使教师对理论形成深刻理解。开展“读书解读会”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读书解读会”流程

2.在磨课中运用理论

为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教师须在备课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在科组研讨课的磨课过程中,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分析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再到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有依有据,而这些依据正是在理论学习中获得的教育原理。因此,科组磨课不能只带教材、教师用书、课标,还要带其他理论书籍,常常翻阅参考。在教研实践中,有的课之所以反复研磨多次,是因为要不断反复对照教育理论,不断重构,直到更贴合学科本质、更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更能充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磨课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能有效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让校本教研的根基更扎实。

策略二:搭支架——找准思维抓手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搭建基于方法论的操作支架,助力知行合一。这需要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并将之构建为可操作的模型,从而在备课时能直接运用,实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支架的形式有许多种,如表格式、模型图、文字要点等,只要能提纲挈领地指明思考方法就行。例如,笔者所在的数学科组,在多次基于深度学习磨课后,在参考大量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数学学科学习目标设计指引”(见表1)。“数学学科学习目标设计指引”是根据学习目标“三维度”“四要素”的要求,依据“深度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理论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制订的,针对的是当前部分教师只关注教学内容而忽略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导致目标达成度“浅”的问题。

表1 数学学科学习目标设计指引

以上目标设计指引具体指向“双减”背景下的素养导向要求,有助于实现深度教学。有了这一指引,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思路就会更清晰,研讨时方向也更明确。

为了在单元备课、教学实施中落实“减负提质”目标,笔者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单元备课模板”(见表2),提出“小学数学课时备课的四要素”(如图2),从具体操作层面给教师提供支架。

表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单元备课模板

图2 小学数学课时备课的四要素

这些指引、模板都是依据学科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理论,结合具体课例总结出来的,能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本质,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策略三:多团队——成员智慧展异彩

在一个团队中,名师、资深教师往往是教研活动的核心人物,有助于引领年轻或经验少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但从激发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热情、释放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来说,其又有一定的抑制性。怎样的团队结构更有利于教师持久保持研究动力和研究激情呢?校本教研团队以发现规律性、解决新问题或者改进教学情境为目的,由科组教师以解决共同问题为目标自由组建起多个研究小团队。实践发现,这对激发和保持教师教研热情,让科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展现自己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校定位大主题

主张由教师自发组成研究小团队,并不意味着学校不需要统领和引导。相反,学校须把准课程改革的脉搏,站在时代前沿,立足学校特色,提出明确的大主题,让教师更加明确研究的大方向,让教师的个性化研究与学校发展步调一致。例如,在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许多学科教师对“大概念”“大观念”认识不清,教学中只关注具体知识技能的获得,缺少大概念层面的提升。此时,学校层面就可以将“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定为学校本年度或未来两年的研究大主题,引领教师发展。

(二)个性化研究团队构成多中心研究局面

在追求高质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在大概念教学理念下运算教学如何更加高效?如何提升学生的运算素养?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任务?让同科组教师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组成个性化研究团队,能激发起教师的研究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形成方向一致、多中心推进的研究局面。

(三)科学管理,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潜能

首先,鼓励教师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个性化研究。依据项目管理的要求,个性化研究应该具备以下关键环节:提出问题—研究文献—提出假设—制订计划—行动论证—形成结论。这是一个反复研讨、尝试和修正的过程,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是重要的一员,在各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学校须对各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行政班子成员可每人分管至少一个学科,每月深度参与团队研究以了解研究进度。个性化研究团队应每月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包括课例展示、策略分析、优化调整,而行政人员则应同时参与活动,及时发现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鼓励,若发现问题则及时进行指导。此外,学校应对各个研究团队提供专家资源的支持,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最后,学校每学年应搭建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举办研究发表会,让个性化研究团队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得到展现,增强他们的成就感。研究发表会应有较强的仪式感,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研究发表会应包括以下流程:课例展示—课例解读—研究综述—专家点评—来宾互动。团队的研究发表内容应由团队所有成员合作完成。发表的内容应紧扣学校大方向,从小处着眼,提炼出可迁移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四:高卷入——整体发展更均衡

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了促进团队的共同发展,校本教研团队可以采取“大范围+小范围”高卷入的办法。

(一)大范围成员卷入

“大范围”指的是科组全员参与备课全过程。例如要研磨一节数学课,除了执教教师要完整备课,还可以根据数学学习心理学、课程标准、深度学习理念将科组所有教师进行具体分工。笔者所在的数学科组总共9人,1人执教,其余教师分工如图3所示。

图3 数学科组其余教师备课分工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构建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数学课堂必须考虑的,也是改变浅层学习的着眼点。执教教师须全面考虑,其他教师则根据分工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充意见。这样高卷入的好处有两个:第一,教师能借此机会了解非本年级的教学内容,增进自己对非本年级的知识结构的了解;第二,每个人都成了备课主体而非旁观者,当科组教师带着各自的研究成果参与讨论时,都能给执教者提供有启发性、有深度的建议。深度参与磨课后,每个教师的印象都会更加深刻。坚持高卷入的磨课是破解教学难题、推动整个科组专业性提升的有效办法。

(二)小范围成员卷入

“小范围”指的是在以上科组大方向研讨的基础上,在备课组(由同年级或同年段教师组成)中进行细节推敲。具体内容有:如何创设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哪些环节适合师生互动?哪些环节适合生生互动?每个环节需要预设哪些情境?技术在哪里运用最恰当?板书如何随着教学进度逐步呈现?等等。

(三)大小范围成员循环卷入

根据磨课和教师发展需要,大范围和小范围这两种方式是交替循环进行的,这样能让每位教师深刻体会到一节课是如何由浅入深、从模糊到清晰地被打造出来,形成优质课范式的。

综上所述,高卷入的集体备课可以帮助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增强团队自身“造血”功能,从内在提升教研文化,提升科组教研水平,实现“双减”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团队发展及课堂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猜你喜欢

科组教研双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中华经典文化的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建设策略——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三 例说2018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启示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一 历史解释的两种考查类型及教学培养策略——基于2016年以来全国卷高考题的探讨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教研活动掠影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