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思政课:“一核两驱三维四融”模式探索

2024-03-04高盼黄丹祁文博

高教学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信息技术

高盼 黄丹 祁文博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VSZ05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JSJG571)

第一作者简介:高盼(1988-),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通信作者:黄丹(1978-),男,汉族,江苏启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25

摘  要:精准思政课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一核”),以前沿信息技术、机制创新为驱动(“两驱”),以时代发展、现实需求、理论创新为维度(“三维”),以融入思政课堂、智慧校园、实践课程和教师信息化素养为路径(“四融”),是一种契合时代、平衡供需、引领未来的思政课模式。

关键词:精准思政课;供给侧;信息技术;思政课模式;“一核两驱三维四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07-05

Abstract: The prec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akes students' needs as the core ("one core"), cutting-e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wo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ractical need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s the dimensions ("three-dimensiona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smart campus, practical courses, and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path ("four blends"). It is a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conforms to the times, balan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leads the future.

Keywords: prec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upply si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ode; "one core, two drives, three dimensions and four blends"

大数据、智能算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机交互等前沿信息技术正促发思政课全方位、多層次深刻变革以及革命性重塑。信息技术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与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理念和根本逻辑上与前沿科技深度互嵌,正在实现技术性变轨”[1]。然而,当前思政课改革具有一定的迟滞性,无论相关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的速度。而“0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是网络时代的“土著”,而思政教师则是“移民”,前者对信息技术的了解、认知以及使用熟练程度远超于后者,这就造成了后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与前者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如何利用前沿信息技术,推动其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构建精准思政课模式,满足大学生广泛、深远的个性化需求,是智能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  以学生需求为核心

网络是“00后”大学生的“儿时玩伴”与“青春密友”,他们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需求亦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智能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平等性需求。网络不受中心控制,是随机的,去权威的,具有草根性。话语权的下移使得更多的“草根”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大学生在网络相对自由的空间放飞自我,彰显个性,微信朋友圈晒晒照片、发表感悟,微博评论热搜,抖音分享视频成为日常。大学生在网络中增强了平等意识,对思政课的需求也趋于平等,“一言堂”“单向灌输”只会遭遇更大的抵牾。二是即时性需求。随着5G技术的成熟、WiFi的广泛覆盖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无论何时何地,大学生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随心所欲地浏览、阅读信息,分享所见所闻给不在场的网友。大学生热衷追逐即时性事件,渴望思政教师能够选择新鲜的素材和案例,并进行深度解读与剖析。三是互动性需求。大众传媒属于“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而智媒则属于“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比如,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评论、回复、转发和“@”等功能,实现与其他用户“一对一”线性互动或“一对多”网状互动,这种互动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受网络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互动性有着强烈的诉求。思政课是师生交互实践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深度沟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精准了解、把握学生的需求是精准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的关键一环。

二  以前沿信息技术、机制创新为驱动

坚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一方面,与时俱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平台展开教育教学,增强精准思政课的时代感与科技感;另一方面,加强制度保障,健全激励机制,增强精准思政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一)  以前沿信息技术为驱动

第四次工业革命(简称工业4.0)扑面而来,人类正由“自动化时代”迈入“智能化时代”。克劳斯·施瓦布[3]深刻指出:“这次革命刚刚开始,正在彻底颠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互相关联的方式。无论是规模、广度还是复杂程度,第四次工业革命都与人类过去经历的变革截然不同。”前沿信息技术对思政课的改造也是全域性的,是建构个性化、差异化思政课模式的重要驱动力。杨仁财[4]认为大数据和强算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可以区分不同情境和特定阶段,精准联系教育对象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个性心理,通过主题式、菜单式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吴满意等[5]归纳了思想政治创新发展的三种驱动,即数字驱动、网络驱动与智能驱动。首先,数字驱动是根本前提。思政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基础数据、资源数据、行为数据和思想数据进行挖掘,精准了解学生的个人“画像”,精准把握其需求,为精准思政课的实施做充分准备。其次,网络驱动是内生逻辑。“网络化的发展进路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搭建了全时全员全域全景式的践行场域。”最后,智能驱动呈现出对数字驱动和网络驱动的高度综合,是一种整体性体位突破,主要体现为在人工智能全域性介入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主客体样本分析、研判供需关系、有机嵌入主流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二)  以机制创新为驱动

机制泛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运行过程及相互关系。就精准思政课机制而言,是指为了实现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实效,相关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一种联结方式。这些活动构成要素包含管理、运行、控制、保障和激励等。前沿信息技术虽为思政课开辟了全新阵地,但也出现监督保障、运行管理、引领激励等机制建设滞后的新问题。加强机制创新,重新定位智能背景下思政课各活动要素的功能,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时代境遇,丰富、发展和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载体、运行模式及组织结构,推动精准思政课科学、有效开展。首先,构建运行管理机制。成立精准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行政部门职责明晰的领导架构。其次,构建双向互动机制。精准思政课的“教”与“学”发生了嬗变,思政教师不再“一言堂”,而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双向互动”。一方面,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思政教师信息化水平,缩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网络意识差异;另一方面,完善信息化载体建设机制,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短视频直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的智慧性。最后,构建评估保障机制。利用大数据预测和评价功能,通过痕迹技术分析和识别技术,实时了解大学生的课程反馈,精准把握学生需求,确保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最优化。

三  以时代发展、现实需求、理论创新为维度

精准思政课既是一种现实需求,也是一种未来走向。它是智能时代的必然产物,有效缓解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同时精准思政课也是思政课研究范式转换,精准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

(一)  时代维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举

马克思[6]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随着机器学习、人机交互、强算法等信息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成为工业4.0时代的新趋势。“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指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20年最重要的技术;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更预言,到2030年,人类将成为混合式机器人。无疑,就如同200多年前电力颠覆人类世界一样,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必将大放异彩,掀起新一轮科技浪潮。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思维、认知、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重塑的过程。无疑,人工智能这个时代产物,必将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思政课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价值引领和人的发展为宗旨,无论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不应也不能缺席这一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和趋势,是应顺势而为,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培养”[4]。当前教育机器人、智能语音技术、人机交互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在教育领域应用。精准思政课有效实现了思政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耦合,精准识别学生需求,量身定制教学方案,精准滴灌教学内容,精准评估教学反馈,同时智能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人机协同,深度互动。

(二)  现实维度:化解供需失衡的必要之举

传统思政课以“供给者”为本位,思政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学生受众缺乏主动性,自主选择、主动交流的渠道不通畅,导致思政课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有学者针对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师的认知度开展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仅9.73%的高校思政教师对人工智能非常了解,13.27%的思政课教师完全没使用过学习分析平台与智能教育平台。与此同时,接近一半的思政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对思政课影响较大,仅7.96%觉得影响较小[7]。也有学者针对人工智能与大学生学习现状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44.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66.2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50.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交互学习等[8]。调研结果说明,思政课的“供给”与“需求”是失衡的、不对称的。一方面,供给主體的供给能力和所提供的供给内容无法满足需求者,传统思政课带给他们的只能是历史的既视感;另一方面,需求者个性鲜明,偏好量身定制,追求网络潮流,对思政课的精准化诉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从现实维度来看,精准把握学生网络学习痕迹、精准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精准施教、分类指导。立足精准思政课,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效度、能力,化“大水漫灌”为“重点滴灌”。

(三)  理论维度:思政理论创新的必需之举

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理论。理论创新实质是扬弃,是在继承既有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既保留又克服,在变中有坚守,在不变中有创新,有机处理了变与不变的关系。时代在变,前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政课的载体、平台发生了嬗变,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精准思政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精准思政课并不是对传统思政课理论的全盘否定,思政课的基本规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及核心内容不能变。与此同时,精准思政课辩证地吸收了精准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脱贫攻坚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并指出“精准是要义”。针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9]。当前精准理论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精准防疫”“精准营销”“精准治疗”“精准服务”等概念相继出现,“精准思政”“精准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等概念也是在“精准”成为关键词、“精准”研究成为显学的背景下产生的。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在辩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做出的新总结、形成的新理论。在智能时代进行精准思政,符合精准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10]。

四  以融入思政课堂、智慧校园、实践课程、教师信息化素养为路径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界掀起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趋势,不仅反映出政策与研究呈正相关,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政策风向标的变迁方向。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智慧校园、实践课程以及思政教师的核心素养,促进前沿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是精准思政课实施的关键路径。

(一)  融入思政课堂

邱叶[11]深刻指出:“人工智能不断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其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多模态信息分析、人机交互、智适应学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为思政课精准教学提供现实可能和技术支持。”进一步阐述了精准思政课具体实施的四条路径。一是虚拟现实双向融合,营造线上线下一体的精准教学空间。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宏观依托触发器、物联网、感知网等技术,消除物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边界与壁垒,实现跨时空服务教学;中观依托人机交互、智能媒体、协同办公等技术,打造同步课堂、录播课堂、全景课堂、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微观依托仿真系统、智能识别、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参与式教学空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度。二是高效整合信息资源,推送针对学生个性的精准教学内容。技术助力教学资源库和学生学情分析库建设,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生具体画像,明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推送教学内容。三是多元主体深度合作,采取人机交互协同的精准教学方式。思政教师借助人工智能,与智能助教明确分工、交互协同、深度合作,打造“双师”课堂。智能助教负责课堂签到,营造师生互动氛围,协助教师撰写教案、预习知识、批改试卷、反馈错题、分享课件和复习知识等。思政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讲解,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升华理论、由表及里、形象生动。四是技术捕捉动态数据,切实开展真实多维的精准教学评测。根据课堂检测、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大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学习动态,适时调整教学手段,及时干预,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  融入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前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大数据、智能算法、新媒体、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技术赋能智慧校园建设已在很多高校开展。未来的校园不仅是智能化的、数据化的,更是智慧的。覃康聪等[12]深刻指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求知特点,智慧校园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智慧校园重构了互联生态,对思政课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进行重组,现实与虚拟有机衔接,呈现出交互化、数据化等趋势。一是主客体交互化。智慧校园推动智慧教育向更为深远的方向质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穿越时空隔阂互联互通,人与人、人与物实时交互。二是决策数据化。数据化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智慧校园的关键所在。智慧校园将推动管理者、思政课教师克服“重定性、轻定量”经验型思维定势,养成数据驱动型决策思维方式,善于收集、挖掘、利用大数据决策,让数据“活”起来,精准把握群体思想动态、态度立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空前提升。三是资源丰富化。智慧平台坚持“内容为王、科技为辅”原则。它集管理、教学、校园生活等于一体,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以独特的问题视角、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甄选资源,以智能技术为助力,快速梳理和深度加工,形成巨大的資源池,各种资源之间智能匹配、充分流通,学生只需要动动手指、眨眨眼睛等就能检索想要的资源。

(三)  融入实践课程

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利用思政课程教学推动学生体验社会大课堂。前沿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实践课堂的引擎,是精准思政课实践有效开展的核心驱动。首先,提高了实践课程的参与度。精准思政课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主客体,全社会都要充分参与,共打“组合拳”,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左殿生[13]指出:“思想政治不再依赖于教育机构或者专门的教育者,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自然地、立体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益人,全方位地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当中。”其次,拓宽了实践课程的广度。传统思政课社会实践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学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前沿信息技术延展了思政课实践课程的场域,很多高校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自由切换和有机融合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把全社会的实践资源引入思政大课堂”[14],实现思政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与真实场景精准互构。最后,增强了实践课程的深度。思政课要讲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问题,而实践则是理论的土壤与源泉,前沿信息技术有利于受教育者把知识点理解清楚、理解透彻。比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还原了历史场景,学生与历史事件“零距离”,更能深刻体会和理解革命成功背后的精神密码。

(四)  融入思政教师信息化素养

智能时代,思政教师守正的同时,还要不断与时俱进,既要让思维之树长青,创新思维方式,又要让科技之花绽放,善用前沿信息技术。“育人者先受教育”,思政教师面对精准思政课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要抢抓历史机遇,创新思维、提升信息化水平,将精准思政课打造成“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金课”。一方面,将前沿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师的思维方式,增强信息化意识。思政教师“思维要新”,尤其体现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新观点、新思路,充分认识到智能时代教育主客体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大数据动态思维、靶向思维等认识、反思、评估教学,破解教学难点,融入社会热点,结合学生特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将前沿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师的能力提升,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思政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驾驭能力上紧跟时代步伐,与学生齐头并进。一要提升资源选择与甄别能力。智能媒体资源丰富,要选取一些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正能量的视频音像、理论文章等,建立精准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同时还要“清源”,做好“把关人”,甄别、过滤网络“不良信息”,确保网络传播的源头。二要提升新媒体应用能力。要善于通过新媒体发声,并传播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学生关注,进行正确的引导。三要提升大数据挖掘、预测能力。发挥智能算法超强的运算力和敏锐的预判力,“靶向”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动态,超前判断、干预、引导学生学习。四要提升智能技术与思政课衔接能力。要打破技术与课程“两张皮”困境,推动两者深度融合、有机联系,坚持技术创新的同时,警惕技术凌驾于人、反制于人的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5):133-139.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M].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 杨仁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5):54-59.

[5] 吴满意.王丽鸽.从精准到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态势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4):198-204.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赖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适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2:33-34.

[8] 刘珍珍.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20:33.

[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改善供給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23(01).

[10] 吴海南.何谓、何以、何为:智媒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探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4):9-14.

[11] 邱叶.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精准教学实施路径[J].教育评论,2022(4):144-149.

[12] 覃康聪,梁晓理.智慧校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J].贺州学院学报,2020(4):86-89,146.

[13] 左殿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13.

[14] 宫长瑞,张乃亮.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和实践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2(8):15-20.

猜你喜欢

供给侧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