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

2024-02-26魏玲霞

甘肃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要求实践路径思政教育

魏玲霞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文章结合实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为切入口,深刻理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时代新人培育塑造、完善思政教育育人格局”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集体主义教育为关键、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道德法治教育为基础”的内容要求;全面落实“专业课堂筑牢育人阵地、实践课堂拓展育人渠道、网络课堂净化育人资源”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一体化建设、内涵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政教育;意义;要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2—001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启迪心智、润泽心灵的关键时期,更是启蒙思想、涵养品德的最佳时期。初中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成才成长的主阵地,必须要承担和发挥好“立德”的先锋培育作用,以强化思政教育培根铸魂为引领,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

语文教材中拥有极为丰富的文质兼美的教育资源,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教师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深入钻研教材,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就能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的远大抱负。

(二)完善思政教育育人格局的内在要求

语文课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通过挖掘语文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意义和道德意义,用语文作品中创造的情境或人物的感情去感染学生,通过作品所呈现的形象性、生动性、情绪性等特点,能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和人生、思考责任和义务、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价值,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求

(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要突出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悠久歷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国史国情教育、党史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让学生在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时代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如,《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学习,文章散发出了磅礴的气势、雄浑的气概,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地讲授,自然会感染学生,迸发出思政教育的火花。再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只要适当地引导和催化,定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突出集体主义教育

要加强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疏导和教育,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既坚守个人自身的理想和价值,又坚定集体主义理想和信念,着力增强集体意识,丰富集体情感,促进集体参与。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梅岭三章》《斑羚飞渡》等的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做好对学生“集体观念”的输入,引导学生在为班级争光、为班级争荣誉的观念带动下,不断增强集体意识,丰富集体情感,促进集体参与。

(三)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细化为每次课堂、每个学期的小目标,与勤奋求实相结合,从小就树立艰苦奋斗的品格和精神,自觉追求理想,敢于为梦想而奋斗。如,少年时的周恩来就立下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素材。

(四)突出道德法治教育

要突出道德行为养成和法治观念的教育,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语言、思维进行有效指导,克服盲从、攀比、侥幸心态,对标道德高线、不越纪律红线、不碰法律底线。如,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让学生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肯定鲁提辖疾恶如仇、扶危济困义举的同时,再以小组为单位,对鲁提辖的做法进行延伸讨论,在今天法治社会里,鲁提辖的做法是否违法?如果违法,应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法治教育的普及[2]。

三、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突出专业课堂,不断筑牢育人阵地

让思政教育走进语文课堂是推动初中思政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步骤,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着力从课程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入手,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使思政教育贯穿于语文专业课堂之中。

1.要牢牢抓住课程性质。以课程性质为指导,在教学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中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情等思政内容,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孔子的《论语十则》为例,这些经典名言,有告诉我们怎么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告诉我们怎么为人处世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告诉我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在学习这些名句时,就要突出做好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2.主动融于课程目标。要反复研读教学目标,找准人文主题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根据文本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历史典故、内容关键元素等方面,合理、科学地融通融合,精心巧妙地设计,将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和思政目标三者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科融合的大语文观。如,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舒婷的《致橡树》、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这些入选教材的名篇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把字词、句段、篇章讲解透彻外,更要做好引导,发挥这类文章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渗透课程内容。要以开展课前演讲、情景再现、知识辩论等方法,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在教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首先要让学生思考,你感受到了父母对你的爱吗?父母的什么细节最让你感动?你让父母感受到了你的爱吗?你和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让学生先自由畅谈,然后加以引导,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父母。

(二)丰富实践课堂,着力拓展育人渠道

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突出实践课堂的科学渗透,力争达到“知行合一、情意相连”的美好境界。

1.扎实开展好“开学第一课”。结合假期的时事政治、热点事件,精心设计一堂切合本学科课程的开学第一课,并提出新学期要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如,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坚守初心使命,勇担重任、勇于战斗,疫情危机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将疫情防控正能量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抓住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德育契机,引导学生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用责任、担当和奉献彰显生命的价值。

2.主动落实好“综合实践课”。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实地调研,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社会变化。如,2022年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时,恰逢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语文教学就顺势而为,组织开展以“家国天下、事事关心”为主题的新闻采写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视角,编写消息、特写、通讯、评论、观后感等文体的文章,并以小组合作制作“我心中的二十大”专题报纸,刊登组员的优秀原创新闻作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新闻类别文章的要点,又能促使学生学用新闻知识,关心国家大事,在语文学习中彰显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3.要突出开展好“主题读书”。以主题读书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读读本、诵读本、写征文、做演讲等活动,切实将平日课堂上学到的思政理念与自我感知相融合。如,《黄河颂》一文,赞美了黄河的豪迈气魄,饱含热爱祖国之情。诗歌气势磅礴,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爱国激情,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去领悟诗歌豪迈的气势,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阔。再如,《乡愁》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作者简介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乡愁”,再结合当前的國家形势,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一个中国”的国家意识。

4.坚持开展好“课外阅读”。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和红色经典来涵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如,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母亲所具有的勤劳质朴、勇敢顽强的伟大品格的同时,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去寻找如革命家、军事家、科学家、作家、画家等国内外名人笔下的母亲的小故事,深刻领悟国内外知名人物如何在母亲的影响下传承优良“家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实践层面践行良好“家风”。

(三)聚焦网络课堂,净化用好育人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思想都涌入我们的生活当中,网络课堂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既是对专业课堂的有益补充,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高效平台。

1.要用好网络技术,突出网络思政教育的情感引领。要通过网络数字特效技术将课程中的先进人物、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与文字、声音、动画、图片相结合,在网络课程中鲜活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接受精神洗礼。同时,通过生动描述、灵巧的提问、别有深意的点拨,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引导学生保持自主探究、自强自立的学习状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首先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学生在赞叹我国古代建筑的神奇和敬佩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同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此时,便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世界各国各地的“桥”文化,在寻找“快乐”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

2.要用好红色网络,突出网络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要积极用好“学习强国”“法宣在线”等平台,开发“网络党课”“云党课”“云团课”,拓展网络思政教育渠道,扩大网络思政教育覆盖面,构建网络思政新矩阵。同时,要积极开展红色资源与网络思政深度融合的研究研讨,在教育可视化呈现和宣传互动化传播上不断创新,不断吸引学生主动接触红色文化,积极弘扬红色精神。如,都德先生《最后一课》的教学,在讲述祖国被占领前后上课的表现后,可通过网络,追寻中国的红色战斗事迹,并联系到国外“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事件,让学生懂得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3.要用好地方资源,丰富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引领。要创新授课方式,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搭建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将红色思想、红色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熏陶,提升思想境界,强化使命担当。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化与当地红色基地合作,通过短视频、动画和AR等当下学生易接受的信息化传播方式,沉浸式体验党和国家的光荣历史,深刻领悟红色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选择和有效方式。如,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红色电影、红色音乐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进而了解白求恩先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同时,综合地方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开展缅怀英雄先烈的纪念活动,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语文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承担起课程育人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

[2]全国政协委员张坤.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N].中国青年报,2023-03-08.

[3]谢守成,程仕波,张淼.关于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1).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要求实践路径思政教育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编辑素养的要求与提升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