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2024-02-20李晶莹王发园孙亮刘娟

高教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双一流课程思政

李晶莹 王发园 孙亮 刘娟

摘  要:基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挖掘环境类专业课程中多种思政要素,提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载体,辅以思政教育特色的环境类专业教学内容框架,构建环境类专业核心及主干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并从“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案例库建设等方面探索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教学标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8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a varie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nvironmental cour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ajo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constructs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core and main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maj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 ability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inity content system,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case base construction.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path; teaching specimen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思想。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教育部将课程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首。2018年6月,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制度层面来认识。当前社会环境下,个人利己主义、奢靡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急需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三观”的引导。在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主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环境专业的学生未来肩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是将来国家环保事业一线的主力军。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份容易获得名利双收的工作:环保事业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坚守,有时还可能被大众误解;企业环境保护一般不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甚至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代价。由此在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培养同学们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其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能够从心底热爱环保事业,淡薄名利,坚守初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专业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强调“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需求,结合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针对目前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缺乏课程思政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凝练出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助力。

一  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现状分析

付玲玲[1]对环境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育途径从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水平、关注国内外环保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案例思政教育和加强服务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高德毅等[2]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范廷玉等[3]提出了基于“三全育人”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构建,依托学校定位与学科专业特色,构建总体目标引领,模块目标和过程目标支撑、课程、教材与师资建设为保障的课程目标体系;张文彧等[4]凝炼了环保类专业“一主体、两核心”专业思政教学新模式;郑丽娜[5]、孙秀云等[6]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从教学团队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设,将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何艳洁等[7]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张晓东等[8]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探讨了环境类核心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等。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思政培养途径单一、思政培养体系不完整、专业教师思政引领作用不够、思政教育的内涵及外延不足、质量较差等问题,迫切需要对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思政的新路径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二  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内容体系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了课程思政的六大教学目标与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根据环境类专业特色,将环境类专业思政教育归类为四大要素: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培植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包括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等;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职业素养,包括遵守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践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挖掘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中不同的思政要素共同构建思政教育框架如图1所示。

三  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索

(一)  构建“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本文以生态文明融入教学为主线,深入挖掘环境类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结合环境类专业自身特色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思政教育纳入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凝炼环境类专业领域的德育与思政教育元素,将“四个自信”“中国梦”等融入学生日常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环境类高素质人才培育目标,形成以生态文明教育为载体辅以思政教育特色的环境类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主干与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具体见表1。

(二)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引领作用

专业教师需结合不同的课程把握其思政侧重点,使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思政培育体系,涵盖所有的思政要素。做到“问题引入,案例分析,内容训练,实践提高”。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有效互动时间,通过生动的思政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再者重视实验和实习环节的课程思政建设,如实验课程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实习实践培养学生增强爱国、爱岗情怀,树立良好的环境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三)  强化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协同

环境类专业思政教学资源相对是比较丰富的,线上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和辅助途径。针对目前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缺乏课程思政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知识+能力+思政”和教学模式“课堂+网络+实践”两个“三位一体”进行探索,构建环境类专业思政教育路径。因此,一方面完善网络资源建设,将有思政意义的环保宣传片、电子教材、思政案例视频和案例微课等不断纳入网络共享资源中;另一方面,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设计类似“绿色思政天地”等互动板块,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随时随地在线答疑和互动交流。通过线下学习、微课、慕课、直播和线上答疑等多种形式,最终在混合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融通,促使德育与智育同频共振。

(四)  强化环境类专业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

环境类专业课程可从不同的思政要素出发,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表2)。案例可以是正面的,如“十三五”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常州校园镉污染事件等。以课程思政案例为主线,将思政要素融入到每门专业课中,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教育目标;在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职业素养,为未来从事环保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环境质量评价教学为例,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直不自觉地践行“润物无声、德育先行”理念,除了教会学生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同时将生态的内在价值、人类和环境协调共生等生态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挖掘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初步形成了以案例教学为载体辅以思政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体现在:①增加了环境生态价值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世间万物存在价值的思考,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②通过举例中国10年以来在治理污染、水污染治理,以及清洁能源利用等多个生态环保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让学生们树立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坚定成为一名环保工程师的理想,同时增强学生们对国家制度等“四个自信”;③环境评价的控制技术强调生态环境危机源自人们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环境评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环保事业的认同和担当意识;④增加了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战略建设的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学生认同绿色发展的中国道路,强化人类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既让学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又培养学生改善环境、恢复生态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

四  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包括授课内容密切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响应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要求,发挥环境专业特色宣传生态文明、低碳发展,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向,具体表现在:①将生态环境教育内涵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到社会人文层面,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态的内在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②融入国家“十三五”环境保护巨大成就案例,与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联合,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等。

本文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挖掘了环境类专业不同课程的思政融入重点,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案例库建设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推动环境类专业不同课程的思政模块相辅相成,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效应,实现环境类专业人才“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付玲玲.环境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19(3):198-199.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0-33.

[3] 范廷玉,王顺,王兴明,等.基于“三全育人”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3):66-69.

[4] 张文彧,刘岚.高职环保类专业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9,35(16):53-55.

[5] 郑丽娜,潘奕雯,李晨希,等.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5):55-56.

[6] 孙秀云,黄中华,田爱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社会科学版),2020(11):135-137.

[7] 何艳洁,山楠.环境工程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例[J].绿色科技,2020(5):215-219.

[8] 張晓东,黄远东,王冠.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380-385.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双一流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