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4-02-20陈启辉陈继文秦琢琢孙薇吴亚男

高教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系统性立德树人

陈启辉 陈继文 秦琢琢 孙薇 吴亚男

摘  要:扎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需要遵循方向性、系统性、求实性等原则,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若干核心问题。结合山东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例,探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體系,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建设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完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推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建设路径;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85-04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in a down-to-earth manner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of educating people is a major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directionality, systematization and realism, and solve some cor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strengthen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search, improv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bility, deepen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buil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uid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essment system, and promotes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ath; systematicness

高校肩负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掘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育人,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实现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下,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薄弱环节。高校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一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选择恰当内容作为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切实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教书和育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的统一,达到启智铸魂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  促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素养,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不断完善学生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坚守思政课程育人主阵地,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应共享的“红利”,而非思政教师的“专利”。全体教师要树立思政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端正对于专业知识的价值认知,培养有担当、有觉悟的时代新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

(二)  主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与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等结合,各种网络文化传播迅速,并呈现不断扩张趋势。网络空间充塞着各类信息,一些不符合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言论乘虚而入,期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腐蚀中国的青年一代,赢得意识形态的征服。针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的斗争,高校抓好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  推动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责任,更承担着塑造人格和道德的时代重任,做学生成长成才历程中的指路明灯。新时代高校应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推动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教师以德育为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弘扬我国正确思想观,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要重视价值引领,正确地引导学生为人处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相应的基本准则,掌握和运用这些原则,对于保证高校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些原则保证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一)  方向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价值的原则,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不能有悖于思政课程。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使大家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确保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价值。高校要确保课程思政政治方向正确,将正确的国家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观念;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方向正确,贯彻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根本指向;确保课程思政传导、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学生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一致性。

(二)  系統性原则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性,使各方面因素相互促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高校课程思政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和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必须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性、相关性、整体性与动态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性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最优,这需要坚持系统谋划,全面规划建设方案,以实现整体综合最优;相关性是要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中各方要素的关系,这要求协调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统筹好课程思政内部相关课程的关系;目的性是研究课程思政功能实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这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各阶段合理的具体目标,使之有机链接;动态性是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各阶段侧重点的转移和流变,这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阶段性要求和总体性目标相结合,结合实际及时修正建设目标,完善建设方案。

(三)  求实性原则

求实性原则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要摒弃搞形式主义,也不能蒙上功利主义色彩。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本地区、本学校、本单位、本课程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才可能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  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坐标,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问题如下。

(一)  课程思政实施主体间的协同度还不够高,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有待深化

目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不少高校教师及管理者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程度还不太高。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各个单位还需要提高主动分析和探索的精神动力;各规章制度需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的约束性有待加强。高校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部分单位和思政教师的责任,这也会影响到专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忽略思政元素或存在教书和育人之间“两张皮”的情况。在专业知识优先的专业课教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客观上可能影响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不利于在实践中达到真懂、真信、真教的理想境界。

(二)  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

课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课程思政是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要避免亦步亦趋和背道而驰,需更多时间的沉淀,但由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不能有效地实现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职责定位主要在于从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对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政知识的融入表面化,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无法实现有效渗透。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显性和隐性思政知识的育人功能;同时,不同课程之间或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不够,不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三)  课程思政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建成一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但在考核评价等方面相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还存在较多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思路不够明晰,未完全建立起上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课程思政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缺少科学的整体规划,影响了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成效;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不明确、导向不突出,尚未建立恰当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不利于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四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建设,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学校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和院系推进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目前,“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四级贯通,全方位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校党委、二级学院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党建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促进部门、院系间的协同配合,有效保障课程思政改革稳步推进;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保障,设立课程思政质量工程建设经费,加强工作考核,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二)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总体上应以政治认同、法治观念、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和职业精神等为重点内容,根据不同课程特点、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分类分层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学校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纳入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渗透所有课程。构建“通识课引领,专业课渗透,实践课体验”的课程思政联动体系,其中通识和公共基础课程着重于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专业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科优势和特色,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类课程强调学生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加大课程思政建设支持力度,实行校级教改立项制度,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给予立项和经费支持,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学校房屋建筑学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美麗中国(双语)课程积极响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紧扣时代主题,用英语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该创新做法被新华社客户端报道。此外,“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了学校“‘三位一体’上好‘四史’课”“寻找红色印记讲好红色故事”等创新思政授课模式、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举措。

(三)  强化教师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各类课程都蕴含着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准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系,掌握学生认知学习规律,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人格培育与精神滋养。为此,学校搭建开放交流平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增强实施思政能力。邀请知名专家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优秀案例;组织骨干教师多途径参加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支持教师全方位、泛在式、日常化学习,提升学习培训的灵活性和效果。积极搭建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分享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活动的引领作用,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更新观念,增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学校荣获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四)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学校立足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平台,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中,均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的评判内容。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在设计课程目标、修订教学大纲、编审选用教材等方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课堂授课、实验实训和课程考核等环节的育人作用。学校注重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从专业课程知识、结构、课程资源及专业课程实践维度,实现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等的内在融合,丰富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拓展其育人功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加大现代信息的应用,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思考的深度,鼓励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互动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深入探究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载体,学校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注重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丰富的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效拓宽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途径。

(五)  编制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系统化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学校推动各学院(部)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思想特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研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求,以及本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等。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可从更具操作性的层面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提供大量生动鲜活的课程思政案例,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借鉴,亦可为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六)  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导向性和督促性

一要明确学院(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在学院(部)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年度教学工作考评等工作中,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指标,同时列入学院(部)党建、思政工作、人才培养等绩效考评体系,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二要加强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完善领导管理人员听课制度,把牢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关。三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及年度考核等环节中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树立教书育人先进典型,丰富多层次的教学奖励体系,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五  结束语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发展对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项全面的教育理念。面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应完善课程思政组織体系,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全过程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系统地编制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系统化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促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人才培育和时代发展的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曹慧群.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现方式[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4):124-128.

[2] 郭书利.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2(11):51-53.

[3] 任彦华.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22(8):92-96.

[4] 宋健刚,高明,阳甜甜,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热运用与冷思考[J].江苏高教,2022(5):86-90.

[5] 刘雪彦,杜君楠,王红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2,35(2):104-110.

[6] 江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原则论析[J].武夷学院学报,2021,40(7):84-88.

[7] 赵继伟.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175-180.

[8] 王向华.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内涵、困境和培养路径[J].领导科学论坛,2022(5):131-134.

[9] 蔡桂秀,冯利.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59-162.

[10] 郁倩,朱龙英,周海.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1):107-110.

[11] 尹诗.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专业思政”路径的探索与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11-214.

[12] 刘广明,刘金新.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105-111.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系统性立德树人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
时态的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