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重构与改革探索

2024-02-20徐启智

高教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材料课程教学实验教学

徐启智

摘  要: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科研素养影响重大。随着现代土木工程新技术、新结构和新理念的发展,传统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既要与时俱进,也应面向未来。该文对传统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结合前沿技术发展提出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更新模式和探索方向,从课堂内容重构、实验教学和考核体系三个维度对课程进行全面布局。以重大工程实例为契机,将现代土木新材料和新结构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播领先的科研思想。重视实验课程的训练,对实验教学不同阶段变革实践模式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基础扎实、实践性强、思想敏锐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关键词: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新结构;新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32-04

Abstract: The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esign, as an important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urse in civil engineering, have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exercise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structures, and concept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esign principles should not only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contents, but als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and elaborates on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s courses, and proposes an update mode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s courses based on curr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s course is newly built from three aspects: class content reconstruction, cours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course assessment system. Taking typical major engineering projects as an opportunity, introducing the new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rom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into tradit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ributed to develop students with lea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deas. By emphasize the training of experimental process, chang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assessment system at different stages at prior to-, during-, and post-stageof the experiment, improves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thereby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ing composite technology talents with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sharp thinking.

Keywords: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esign; course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new structures; new materials

近年來,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加大,有效化解了钢铁、水泥和能源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论不断涌现,促进了产业融合升级和工程建造的蓬勃发展[1-2]。建筑产业变革发展和升级换代对从业人员的设计、施工和建造等全产业链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要求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紧密衔接。在新工科背景下,必须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断层问题,让毕业生不断适应未来产业技术需求,同时推动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与扩展。因此,紧密结合当前高新技术和前沿理论发展趋势,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探索可持续高质量并适应新阶段新体系新理念的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教学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3]。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验性和经验性的课程,本课程课堂教学以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三大力学为基础,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基本原理和基本受力构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通用化、综合性强的课程[4]。本课程特点是基本概念多、公式复杂、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践性强等,需要具备较强的力学基础和实践能力。该课程基本包含了土木工程中基本受力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和计算理论,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构件设计的内涵和方法,为后续结构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通过实验操作和现场观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书本上基本原理、现象描述和参数推导过程的朔源性理解和认识,同时,对土木工程结构中常用构件的破坏模式及受力全过程的分析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使用不同的加载仪器、测量设备和分析软件等过程中,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土木工程实验的热爱和兴趣,在实践中充分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对本专业的深厚热情和创新精神,逐步总结凝练出特色经验。

随着现阶段新材料、新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性能材料的深刻变革引起构件乃至结构的设计理论发生根本的改变,传统的设计理论等可能不再适用于新结构和新技术,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现有的工程结构设计理论框架,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锤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工科背景下不断探索工程结构设计理论课程改革需直面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课程教育研究价值和发展未来新技术的实践意义[5]。因此,本文以面向现在及未来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发展及其应用需求为导向,探索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更新优化,以适应新科技发展和新产业革命的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现有课程教学基础上,拟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组合结构三种现有的典型结构体系出发,结合近年发展的新材料技术,更新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知识点,延伸出未来可能存在的前瞻性研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直观感受及其对课堂知识有益补充的功能,挖掘最新工程案例的引领作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发展已有的数值技术,突破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培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构建不同维度的学生能力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深度参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6-7]。

一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大体上主要按照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等不同工程材料组成的结构体系进行细分,然后每种结构体系中按照不同构件的受力状态加以区分。钢结构部分主要包括钢结构构件连接与计算、受弯钢构件承载力及稳定计算、轴心受力和拉弯、压弯构件计算等教学内容。而混凝土结构部分主要包含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裂缝和变形计算等。而砌体构件部分内容相对少一些,主要包括无筋砌体受压构件和局部受压等的计算等。本门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多、基本概念枯燥,学生难以维系持久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且目前课堂所应用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多基于以前的研究成果加以编撰,相对当前新科技的发展已比较陈旧滞后,不符合新形势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课程应对大型复杂结构设计的挑战和人才培养的创新需求[8-9]。

二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一)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已有课程内容更新与重构

以面向未来工程技术发展的新工科人才所需的核心能力与科研素质为切入点,全方位、系统性构建现代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体系。传统的工程结构设计理论课程所涉及的构件多以常用的普通混凝土和普通强度钢材为主。近年来,随着超高层建筑结构和大跨桥梁结构的不断发展,高性能材料得以规模化应用和推广,对于攻克复杂、非常规的工程技术瓶颈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普通混凝土材料和钢材,超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等先进工程材料正受到越来越多工程人员的青睐,既能提升已有结构的服役性能,同时对于未来结构性能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已逐步由节点、接缝等附属部位逐渐转向主梁等主承力构件而广泛应用。在新的课程内容中,应在工程材料课程部分进一步增加超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材的材料性能新特点、新技术及其在现代土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对于高性能新材料的兴趣和研发新材料解决实际工程“卡脖子”问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南京长江五桥为工程案例,作为诞生于南京的600米双主跨世界上第一座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板-钢组合梁斜拉桥,将该桥梁结构与普通斜拉桥结构进行对比,反映出该结构在突破传统桥梁跨径,实现结构轻量化和高性能的技术优势。接着深入分析结构性能需求如何反向演绎对材料性能的需求,从而创新性提出了这样一种高抗压、高抗裂和高耐久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进一步地,为学生对比超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在材料性能实验设计与测量、材料破坏形态和本构关系曲线的差异,并针对强度、弹模和耐久性等指标在结构中不同应用部位作较为详细的阐述,极大丰富已有课程的混凝土知识的内涵,拓宽学生对工程材料与结构性能之间相互匹配映射关系的认知边界。进一步地,在混凝土梁受弯及受剪、裂缝和变形、混凝土柱受压等计算理论方面,可进一步加入超高性能混凝土构件的计算理论对比。基于前述关于材料性能对比的知识讲解,进一步将其引入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分析之中,同时根据欧洲规范、澳大利亚和美国规范中的材料本构关系、受弯、受剪及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比与普通混凝土构件受力计算的差异,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探讨此类新材料由于材性变化所引起的构件设计方法的差异和影响,从而将高新材料性能与构件设计紧密结合,掌握各类新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的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思想方法,这对今后的深入科学研究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除了量大面广的混凝土结构外,钢结构也是土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体系。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高强钢材的生产已日趋成熟,高性能钢材开始逐步得以应用。高强钢的名义屈服强度通常在420 MPa以上,因其卓越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在当前工程建设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第一,因其强度高,可将构件制作的小而轻薄,可减轻构件及结构自重,从而降低运输和吊装成本;第二,减少焊缝体积,降低残余应力、缩短工期;第三,节约钢材本身用量,从而降低对铁矿、焊材等的消耗,最终降低单位工程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第四,相比于普通钢材,高强钢具有更加良好的抗火、耐腐蚀和耐疲劳性能,用于主梁、缆索等主承力构件可适应高温、潮湿、海洋等恶劣环境条件。当前的钢结构部分课程内容仍多以数十年前传统的普通钢结构知识体系为框架,无法完全反映當前土木工程钢结构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因此,面向不同层次学习群体需要与时俱进地讲授当前钢结构的发展脉络和前沿理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从传统钢结构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入手,结合当前国内外著名的钢结构工程实例(如澳大利亚悉尼的Latitude大厦)讲述其运用高强钢材料突破关键技术问题和结构性能优势,从而引入高强钢这一研究对象。在材料性能章节对比高强钢和普通钢材在本构关系上的区别,尤其是屈服点和屈服平台方面的差异。在钢构件承载力计算及稳定性计算方面,引入高强钢的本构关系,分析截面应力-应变分布对构件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计算的影响,对比与普通钢材在连接构造、连接受力、承载力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提升。结合高强钢不同力学特征方面优势,侧重向学生讲解其在工程结构抗火、耐腐蚀、耐疲劳等方面的特色应用,提高学生对新材料提升结构性能方面的敏锐性和洞察力,逐步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科研的创新思维,为面向土木工程未来发展培养基础扎实、勇攀高峰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从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的授课内容看,其以量大面广的钢构件和混凝土构件设计为主,这主要与土木工程不同结构类型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从实际工程现应用的结构体系来看,除了钢结构和混凝土构件外,钢-混组合构件充分发挥混凝土高抗压和钢梁高抗拉性能,有效避免了混凝土开裂和钢梁受压失稳等问题,既减轻了结构自重,同时具备优异的经济性,在大跨桥梁结构和超高层建筑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构件,与两种传统构件的受力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建议增加组合结构截面设计这部分内容,既综合了前面章节中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知识点,加深了认识,同时让学生对这一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和截面应力分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通过回顾前面钢结构和混凝土构件的材料本构关系及截面应力分析,引出组合截面的计算理论,让学生在钢构件、混凝土构件和组合构件三种构件之中求同存异。同时可以对组合截面进行更为广义的扩充,此种理念不仅适用于钢-混组合截面,也适用于超高性能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钢-混-钢组合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截面,其在原理上是共通的。而且还要重点讲解这些不同类型的截面在实际工程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样承前启后、多层次、多维度的讲解,既有益于学生前后连贯地掌握传统结构设计理论并延伸新结构知识体系,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和工作中适应不断变化的创新需求。

(二)  实验教学、仿真实践与课程教学深度结合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实验、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实验、钢筋混凝土柱受压性能实验、钢柱轴心受压性能实验及砌体受压性能實验等[10]。通常实验课程环节均由实验指导教师首先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预习。然后在实验现场由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验前详解并展开巡回指导,由学生撰写各自的实验报告,最后交由老师进行批阅修改。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仪器用法,并对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加深了认识,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通用的弊端:一是学生的实验准备不足,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二是学生创新性不够,实验后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总结,无法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从基础理论到实验开展到实验后总结无法做到全过程融会贯通,学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驱动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新工科的倡议,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现代网络课程信息广泛传播,数值仿真技术高度发达,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应对即将开展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充分的了解和判断。可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通过网络实验课程的学习,详细了解实验构件的典型破坏特征。在进入实验室前,分批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做PPT文件,并进行实地讲解,提高学生主观学习行为。为避免有些学生不经过思考只是单纯盲从一部分人,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每组的每个学生实验构件设置不同的材料参数,对实验构件进行理论计算与分析,并提前一周提交电子报告给指导老师,只有实验加载过程和初步分析正确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实验结束后,针对每组实验,学生应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的建议和方法。为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给每组学生设置延伸内容,如为让学生更加直面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新材料技术发展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性能的影响,可在传统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中增加新材料构件的破坏实验,例如超高性能混凝土梁受弯和高强钢柱轴压实验等,让学生对其有别于传统构件的破坏模式有较为直观的感受。现阶段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不断完善,数值软件的应用在本科阶段亦逐渐普及,鼓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采用数值软件进行建模,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和相互补充,进一步开展参数分析,克服实验教学资源的短板,形成实验结果和理论的再研究、再深化。

三  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指挥棒,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课堂作业、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并且期末考试成绩权重较大,导致很多学生重视课程内容的学习,而轻视实验环节的技能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土木工程新技术的掌握和对未来从事科研训练的技能储备。实际上,实验环节的直观感受和学习更有益于巩固课堂课程教授的基础理论,为扭转学生“重课堂,轻实验”的理念,从考核机制上进行精细化分类评价来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表1)。首先,基础理论学习环节占整个课程成绩比重的70%,而实验教学环节则应占到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课程基础理论学习环节包括课时作业、课堂互动和期末考试等部分,应分别占理论部分的10%、10%和80%,课堂互动重点对具有科研潜力和独到见解的给予高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积极拓宽思维边界,与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思想相结合。这既是授业解惑同时也是向学生传播先进的科研思想,使得不同层次的群体都能受益。而实验教学环节,则主要包括实验前的PPT汇报、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后的实验报告总结、分析与拓展,每部分应分别占实验教学成绩的30%、30%和40%。尤其是对学生设置多样化的选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选题的多样性避免过度的抄袭,让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贯穿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四  结束语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将结构设计基础理论和结构实验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土木工程领域新材料和新技术等应用革新与发展,立足传统工程结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发展适应新形势、新工科要求的现代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乃大势所趋。高性能材料技术是发展高性能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普通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增加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结构,补充组合结构等课程内容,既巩固和丰富了传统工程结构的知识体系,同时开拓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在现代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实验前设置不同构件参数,分组单独预习汇报,避免可能的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操作,同时讲解并回答问题,参与考核,积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完成实验报告外,借助数值软件进行拓展性研究,使得基础理论、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培养面向未来高新技术需求的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工程结构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面向未来的高校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22(10):1-7.

[2] 刘智慧.推进契合新时代需求的高校学科建设与评价——“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与评价”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8):107-109.

[3] 叶燕华,黄炳生,徐秀丽,等.大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的构建设想[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7-170.

[4] 王文炜.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浅议[J].高教论坛,2005(4):67-68,71.

[5] 刘春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评《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J].工业建筑,2021,51(8):232-233.

[6] 蒋建清.基于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06-207.

[7] 吴堃,黄信.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3(25):103-105.

[8] 赵必大,赵滇生.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2):72-75.

[9] 赵文学.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6):200-206.

[10] 杜二峰,邰扣霞,徐明.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271-273.

猜你喜欢

新材料课程教学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摩擦阻荷原理在杨岳互通E匝道桥梁复位工程中的应用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