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重建设背景下《审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4-02-18潘媛

中国内部审计 2024年1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审计学课程思政

潘媛

[摘要]本文以《审计学》课程为例,探讨了在“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重建设背景下,高校如何在审计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凭借“互联网+教育”平台在教学互动上的优势,构建“一中心,两结合,三阶段,四支撑”的循环互补教学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审计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一流课程   课程思政   审计学   线上线下混合   教学改革

本文系西安航空学院2022年质量工程项目研究成果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他还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同时强调课程建设应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两大任务,是同向同行的,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育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等评价体系都将课程质量评价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的重要环节。一流课程建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课程改革,其核心仍是课程思政,因此,课程思政也成为一流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审计学》一流课程建设中强调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审计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审计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因其涉及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内部控制等相关课程知识,故课程学习的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基于以上背景,如何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实现互动式教学,以实现课堂创新,并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为适应数智化时代新审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高校需要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专业课程改革,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审计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育人渠道,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一流课程标准的融合分析

本文以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审计学》建设为例进行分析,认为一流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可以实现有机融合。

(一)课程建设目标的融合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因此,两者在建设目标上是相同的。

以某高校《审计学》课程为例,该课程于2022年被立项为该校校级一流课程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因此,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就要将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此,课程组从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学习发展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设定,充分考虑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相互融合。

(二)课程建设内容的融合分析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并非仅仅是授课媒介的改变,更是授课方式、方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雜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对标《审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其建设内容要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中体现出课程的“两性一度”并将其作为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审计学》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内容的融合,课程组首先将《审计学》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将课程内容分为审计概述、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智慧审计四个部分,并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风险意识、爱岗敬业、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财、会、审等层面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三)课程建设路径的融合分析

无论是基于一流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审计学》课程建设路径都应涵盖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考核评价创新等方面。因此,《审计学》课程建设仍需坚持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模式)理念,以“立德树人”“两性一度”为基本原则,有效达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标,达到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审计学》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路径

(一)重构课程目标

考虑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一流课程“两性一度”标准的融合,课程组根据《审计学》的课程特点,重构了课程目标,从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学习发展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重新进行了设定。

课程目标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审计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塑造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审计职业素养、具备审计风险意识,形成“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坚持底线、不忘初心”的审计理念与职业价值观。

课程目标2:形成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流程,构建系统的审计逻辑框架,以及完整的审计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胜任、勤勉尽责”的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形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熟悉整个审计程序、审计技术以及审计流程在具体业务循环审计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分析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例,具备财、会、审等层面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使其具有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储备,独立学习与审计相关的新知识,如智慧审计、区块链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等,主动适应行业发展,不断提升自我。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1.树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组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目标的实现,着力破解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割裂的问题,为学生培养审计思维、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2.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审计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组要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审计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审计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图1所示。

同时,对标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组根据《审计学》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系,将审计学课程分为审计概述、审计理论、审计实务和智慧审计四大模块,并依据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动态更新,归纳各章节课程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三)重构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

新文科视域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眼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基于“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实务元素+审计业务技能”的教学知识框架,构建“一中心,兩结合,三阶段,四支撑”的循环互补教学体系。“一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两结合”即“线上线下结合”;“三阶段”即“课前预习、课中巩固、课后提升”;“四支撑”即“多主体教学团队”“多赛证融合”(各类审计技能竞赛、初级审计师证)、“多学科融合”(大数据、信息化审计)、“多元化实践教学”。通过该教学体系的构建,达到“固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基于“学习通”平台开展日常教学,按照“课前准备—课堂讲授(互动)—课后测试”三个环节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参与度,多环节并举,保证授课质量。具体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

(四)建设数字化资源

基于“学习通”平台,本课程探索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扩充了教学信息量。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均得到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1.创建并整合线上课程资源。线上平台拥有较为丰富的授课资源,包括授课视频、教案与课件、审计实务资料、案例分析等,其中配套课程讲授视频33个,课程资料84个,章节测试题14套。

2.融合线上线下及实践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当前热点问题,课程组逐步完善了能够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的课程资源库,更新和丰富了习题案例库,搜集、制作了与课程高度相关的热点视频等。

(五)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目前,学校的《审计学》课程已形成全新的过程性、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实践应用表明,执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增加线上学习、专题讨论与课程实践等,能够更好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效果。

(六)产教研创协同发展

开展深层次产教融合,把产教融合做实做细。高校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作为本专业的特聘教师走进课堂,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同时也鼓励教师学习先进审计实务技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校还可以依托多维协同平台进行“双创”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导师指导,参加审计技能竞赛、初级审计师考试、“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大赛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途径,提升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落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审计项目复杂程度更高、关联性更强,面对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多层次、全方位审计监督体系不断形成的局面,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审计人员势在必行。做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担当、可堪大用的审计人才的基础。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邮政编码:710077,电子邮箱:389689311@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国赟.数字经济时代“审计学”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3(22):144-147

[2]罗杰.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一流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J].理财, 2023(2):73-75

[3]盛庆辉,刘淑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审计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21(11):46-50

[4]万依云.《审计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 2023(5):122-126

[5]肖大梅.混合式教学视角下审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1):13-16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审计学课程思政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