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理·芒格:“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了”

2024-02-08陈洋

北方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芒格巴菲特思维

陈洋

“比大多数人少一些疯狂和愚蠢”

距离10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查理·芒格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医院里与世长辞。沃伦·巴菲特永失挚友,世界又少了一位幽默而桀骜的智者。

99岁的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1978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过去的四五十年间,二人联手将伯克希尔从一家摇摇欲坠的纺织品制造企业打造成为史上最成功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该集团的子公司已覆盖保险、铁路运输、能源、制造、零售和服务等多个领域,持有的股票价值超过318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为苹果公司股票。

在离世两周前,芒格曾接受CNBC记者贝基·奎克的采访。相比半年前的股东大会,他的思维依然敏锐,陈述观点时喜用长句,声音却愈发沙哑难辨。躯体的局限是智识无法冲破的。

奎克问起他当前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得到了否定的回答。他的手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感知不同的鱼咬钩时钓鱼线的拉力。他不再执着地要将“钓一条200磅(约90公斤)重的金枪鱼”从人生清单上划去。“这需要太多的体力。即便现在有机会,我也不会前往,我甚至不会去追击它们。时间总会让你放弃。”与96岁时相比,他正愈发频繁地觉察到身体的衰老和虚弱。面对奎克的问题,他说自己不再有计划。对于各种变化,他都能“欣然接受”。

芒格始终认为,他和巴菲特得以拥有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的重要原因,是有足够长的时间保持在场,但“复利”的魔法得以施展的前提仍然是“比大多数人少一些疯狂和愚蠢”。

1924年1月1日,芒格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他从小酷爱阅读,尤其对传记着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优秀毕业生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芒格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衣钵,在洛杉矶开启了律师生涯。随后,为了获得比资深律师更多的收入,芒格开始依托既有的客户资源,开展律师业务之外的投资,并创建了自己的投资合伙公司。

1959年,芒格的父亲去世。回乡料理后事的他在朋友安排的一次晚宴上结识了29岁的沃伦·巴菲特,相差6岁的二人一见如故。在巴菲特的建议下,芒格从1965年开始全力经商。

两人互为知己,也促成了彼此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巴菲特曾表示,是芒格的思想力量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以非同凡响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他会比现在贫穷得多。

职业生涯之初,巴菲特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忠实信徒,后者被称作“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主张找到那些以低于营运资本的价格出售的公司股票,便宜购入,待股票价格上涨后抛售,并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这些“便宜而不受宠的股票”被他比作“烟蒂”。

而推动巴菲特投资哲学向前演化的关键力量正是芒格。芒格认为,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建立在未来“更多是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的假设上,可实际上投资股价公道的伟大公司远比投资股价超低的普通公司要好。受芒格思想的影响,巴菲特逐渐从格雷厄姆理论的局限中走了出来。

他们发现,有的股票虽然价格是其账面价值的两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因为该公司可能正处于增长的通道上,拥有非常优秀的管理人员,或者整个管理体系非常出色,等等。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社会和经济潮流等的详尽分析,巴菲特和芒格从浩瀚的股市中探测出了被他们视作“复利机器”的优质股票。长期持有这些股票会带来超额的利润回报,这些资金将被用于再投资。巴菲特把这个过程比作“滚雪球”,“只有找对了雪地才可以滚雪球”“一边前进一边选择积雪皑皑的地方,让雪球越滚越大”。

自1965年到2022年年底,伯克希尔的年复合收益率为19.8%,57年来的总回报近3.79万倍,远远跑赢同期标普500指数的表现。

“如果没有查理·芒格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就不可能发展到如今的地位。”芒格去世后,巴菲特在声明中这样写道。

“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

根据福布斯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28日,芒格的净资产约为26亿美元。然而,相比其难以复制的财富人生,更让普通人受益的还是芒格的思维模式。

巴菲特将芒格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快速思考者”。作为股票的挑选者,巴菲特会通过芒格的质疑来测试自己的想法。“他能一下子从A想到Z,甚至在你话没说完前,就已经看到一切的本质。”这种洞察力的背后是芒格久经训练的思维方法,被他称作“多元思维模型”。

芒格在公开场合多次谈及在商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使用多元思维模型的价值和重要性。比如在作出投资决策前,他会对意向公司的内部经营状况及其所处的整体“生态系统”做全面分析,所以他总能在“60秒内找出令人信服的弱点”。

据芒格估计,他脑海里储存的多元思维模型多达百种。这些模型会帮助他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决策指导。这些模型需要借用并糅合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包括工程学的冗余备份系统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工程学的断点,物理学和化学的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综合模型,以及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等等。

所谓的“直觉”背后,其实是一场漫长思维旅途的终点,是芒格对人类行为、商业系统和其他跨学科长期研究的产物。他主张“迅速歼灭不该做的事情,接着对该做的事情发起熟练的、跨学科的攻击,然后,当合适的机会来临——只有当合适的机会来临——就采取果断的行动”。他喜欢将自己的生活视作一场教育实验,“一个很好地掌握了自己专业的人,在非常广阔的学术领域,试验这种基本治学精神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芒格看来,获得智慧并不只是为了让个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是一种道德责任。2007年,他在南加州大學古尔德法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提出了这个观点。

芒格曾经历过人间至痛。1953年,和妻子离婚后不久,他的大儿子泰迪罹患了致命的白血病,当时骨髓移植手术尚未出现,泰迪很快因绝症而死去。在朋友的回忆中,那时在医院探望完儿子,29岁的芒格常常会痛哭着走在街头。

多年之后,芒格告诫年轻人,“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每当你们发现自己产生了自怜的情绪,不管是什么原因,哪怕由于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而即将死去,你们也要想到,自怜是于事无补的。”然而,不同的人生阶段总是会遇到非常棘手的难题,他的建议是:期望别太高;拥有幽默感;让自己置身于朋友和家人的爱之中。“最重要的是,要适应生活的改变。”

作为一个富裕而高寿的智者,芒格最常被问到的是如何才能变得幸福和富裕。在他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精明地积累财富,大多数成功还来自那些应该避免的事情,比如过早死亡和糟糕的婚姻。

他还有另一个答案——“每天起床时,争取变得比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虽然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大多数人会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82岁时,芒格的朋友送给他一本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版的《西塞罗论美好人生》,书中包括一篇《论老年》的文章。受这篇文章的启发,芒格写下了《歌颂长者:芒格论晚年》一文。

文中,芒格摘录了这位出生于公元前106年的智者的一段总结:“晚年的最佳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的人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提升自己,而且将会在晚年收获它们产生的最幸福的果实;这不仅是因为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将会陪伴他终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因为见证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对过往美好功绩的回忆而给灵魂带来无上的安慰。”

芒格的一生正是对此的最佳阐释之一。和他乐于效仿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一样,他始终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他始终在创造、给予,然后被铭记。他悉心度过了饱满的99年,正如他在伯克希尔年会上的口头禅:“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芒格巴菲特思维
见证芒格先生的“真”用一生践行芒格智慧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年浮亏约40%!芒格大幅减持阿里巴巴
思维跳跳糖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滴水藏海
走进芒格的世界
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