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2024-02-07孟晓东

初中生写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羊羔种地农耕

孟晓东

传播农耕文化、展现农耕生活的纪实节目《种地吧》一经播出即引发关注。日前,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主办的节目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种地吧》展现了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劳动智慧,生动讲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故事。在节目《种地吧》中,十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用200天时间在一百多亩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见证一粒粒麦子变成麦田,也跟随麦子一同成长。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种地吧》从乡村生活和青年成长的视角切入,在忙碌的农耕劳动中展示新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生活化和年轻态的讲述方式,也有助于推动年轻观众更好地了解农耕文化。

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纪实节目《种地吧》让年轻人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体验农耕文化。由城市回归乡村,就是让年轻人通过身体力行去懂得劳动的艰辛,体会丰收的喜悦。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纪实节目《种地吧》让年轻人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就是希望借此让劳动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发扬光大,让“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引领社会的“风向标”。

引领精神成长。“真正的成长,应该是精神上的成长。”观众通过纪实节目《种地吧》看到了十个年轻人对自我的挑战,和十个年轻人一起见证了一粒粒麦子变成麦田的同时,体验了农业生产的酸甜苦辣,精神上也跟随麦子获得了成长。

看人种地,到底哪里治愈

任冠青

把十位20岁左右的年轻“爱豆”(偶像)放到142亩农田上,让他们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说实话,在观看节目《种地吧》之前,我忍不住有各种剧情猜想。比如,或许有人会对着各类农具一筹莫展,不知该从何下手;或许有人实在受不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般的农忙节奏,最后临阵脱逃;又或者,这档综艺节目会有非常清晰的剧情起伏走向,年轻的新农人们,会从自身的体验中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然而,当我一集集看下去,见证他们一步步抢收播种、疏通沟渠、养鸡养鸭、劈竹砍柴,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放弃了那些套路化的简单预设。正如有网友总结的: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在这档节目中,并没有太多刻意抛梗的综艺尬聊和插科打诨,也少有各类有意无意的“凹人设”举动,少年们弯下腰来踏实种地、认真搞养殖、一门心思经营农场,才是节目一以贯之的主旋律。在看他们认真种地的过程中,观众们也得以沉下心来,了解乡村生活的真实样态,感受农民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不违农时,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耕作“铁律”。在节目伊始的场景呈现中,我们对这一古老的常识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11月底,江南水稻已经成熟,为了赶在冬至前完成播种,他们必须加班加点,及时抢收水稻、抢种小麦。

一开始,少年们手拿镰刀,交流着如何用好寸劲,轻松收割。可忙活了一整天,哪怕累到快要“关机”,进度仍然告急。后来,他们借来人力收割机,实现了效率提升;再后来,在联合收割机的助力下,人力大大节省,水稻脱粒也可自动完成。这一变化,几乎是人类农业、生产进步史的縮影。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时出现一些意外。比如河道改造的稻田无法支撑联合收割机作业等。一道道摆在眼前的难题,考验着新农人的智慧和体力。最终,当无人机飞起飞落,八块农田播种完毕,观众不仅跟着长舒一口气,也感受到了技术是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

一方土地,孕育着无限可能。除了种植庄稼,他们还栽培起玫瑰、辣椒、蘑菇,养殖了鸡、鸭、鹅、羊等家禽、家畜。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幕,莫过于为早产羊羔接生了。

一只羊妈妈临产,生出的第一只羊羔不幸夭折。养殖组少年在忍着悲伤情绪的同时,必须及时出手助产,帮助羊妈妈生出第二只。而这只小家伙出世后,身体孱弱,看上去奄奄一息。少年们用保温、模拟羊水环境、喂食羊奶等方法悉心照顾这只羊羔。最终,羊羔的眼睛慢慢由浑浊变为澄明,精神也逐渐好了起来。这只转危为安的羊羔,从此被唤作“晴天”。

节目中并未对此进行过多煽情或拔高,但正如满屏的弹幕所表达的,生命的诞生本身就足够伟大、足够震撼。这一幕以一种原始的力量,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这也是很多人喜爱这档综艺节目的原因:没有不接地气的田园牧歌式想象,也不会强行总结升华,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实的复杂度和颗粒度,用真诚打动人心。

除了十个性格各异的种地少年,节目里一些看似闲笔的支线人物,也给人带来不少意外的感动。比如,那个生于2000年的养殖场老板,年纪虽小,却已熟稔各类家禽养殖知识,在乡土大地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还有那位好心购买少年蘑菇的外卖大哥,哪怕自己的工作也很辛苦,也愿暂时停车熄火,乐观敞亮地鼓励少年们“机会不是天天有,该出手时就出手”。

从直播卖笋,到试水农家乐,少年们的种地实验仍在继续。他们一路跌跌撞撞,应付多变的天气,掌握各类养殖“冷知识”,学会开拖拉机、收割机,自制橱柜、护栏和隔板……这些看过的风景、经历的人与事,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穿上外卖服,戴上黄头盔,骑上电动车……近日,天津市北辰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吕若凡变身“先蜂骑手”,零距离体验外卖配送员送餐过程。1989年出生的吕若凡,虽然抓外卖行业党建是他的分内事,但体验外卖配送工作还是第一次。跟随外卖配送员李振宇的脚步,吕若凡开启了“沉浸式调研”的一天。“春天柳絮飘,夏天虫子爬,秋天风很大,冬天气温低!”在和李振宇的交谈中,吕若凡了解到外卖配送员一年四季的辛苦。这次体验也验证了吕若凡前期发现的问题:部分“红色加油站”(为外卖配送员提供歇脚等服务)由于地理位置不佳等原因,使用率和知晓度还不高。“要发挥党组织的力量,真正把‘红色加油站’用好,把暖心服务做深、做细、做实,做到服务对象的心坎里。”吕若凡说。

请结合你对以上材料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猜你喜欢

羊羔种地农耕
种地钓鱼
农耕初体验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怀揣羊羔的老人
做一只永远欢跳的小羊羔
小羊羔大跳高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