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缤纷的节日 有趣的民俗

2024-02-07吴应海

初中生写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气死大栅栏灯笼

吴应海

学校文学社《星火》杂志正在开展“我爱你,中华传统节日”主题征文活动,近期杂志将开设《节日与民俗》专栏,选登优秀征文。请你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投稿。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其明确的“任务指令”,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动性,已经成为中考作文的重要出题方式。本题的“任务”十分明确,即参加文学社《星火》杂志的征文活动。根据征文主题,只能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进行写作,切忌审题马虎而写“洋节”。征文除了要符合“我爱你,中华传统节日”这个大主题外,还应考虑《节日与民俗》这个栏目的特征,也就是说,应把写作重点放在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上,至少要涉及民俗。

具体构思时,既可以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写人记事去呈现中华传统节日中的民俗风情,或是中华传统节日与时俱进、创新变革中的现代元素;也可以写一篇散文,通过描写把读者带进如诗如画的民风民俗中;还可以写一篇议论文,针对“节日与民俗”这个话题发表观点,展开论证,比如“弘扬中华传统节日,传承历史沉淀,增强民族自信”就是不错的写作角度。

元宵节的灯

肖复兴

在老北京,上元灯节最辉煌要数明朝,最早起于宮廷而逐渐流入民间,是在明末清初,一直绵延到民国前后。我小时候,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买灯笼,要到廊房头条,那里被称为灯笼街,短短的巷子里,最多的时候曾经集中了二十多家灯笼铺子,可以说是鳞次栉比。

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户的高粱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卖灯的吸引不了我们多少目光,我们主要是到大栅栏看灯。大栅栏里,老店铺多,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作“气死风”的灯笼和一种走马灯,我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这种纸做的灯笼,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不过,这种“气死风”,一般物美价廉,有各种图案和造型,其中金鱼灯最受老幼欢迎,老人图它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

走马灯,见过我们大院里有钱人家的孩子买过玩儿。那种灯里面有一柄纸伞,用铁丝绑着,可以转动,蜡烛点燃后,造成冷热空气流动,灯笼便不由自主地转动不停,显然比我们糊的灯笼要强很多。大了以后,读到《燕京岁时记》才知道,走马灯有大有小,小的有四面,大的有九面和十二面。大者四周以工笔细描着西厢红楼,如旋转舞台,成为连贯的一出戏,只可抬头观赏;小者才是我们大院孩子提着满院跑的。

大栅栏里老店铺门前挂着的,很多是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成为骨架的精致花灯,还有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得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

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摘自《天津日报》,选文有删改)

我家的端午节

高昕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家的端午节已经简化成买些粽子回来品尝,然后举家外出游玩一下而已。可我家的端午节仍保持着传统的模样。

早在四月份,爷爷就为过端午节做准备了。离家不远处有一芦苇荡,每隔几天,爷爷就会起个大早,去芦苇荡摘一两把新鲜的芦苇叶回来,将叶子沿中间对折,然后用稻草扎好,穿到一个大铁丝圈上,挂在阳光下晒。不用问,这些芦苇叶是用来裹粽子的。我问爷爷为什么每次不多摘一些,爷爷说,不能只顾自己,也要留一些给别人。

一转眼,就到了农历五月初一了。这天,奶奶早早起床,拿起镰刀,到屋后割回来许多艾草,也用稻草扎成一小把一小把。随后,来到屋前的小码头旁,再割回来一大捧菖蒲,同样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爷爷起床后,洗脸,敬香,然后在堂屋的条柜上一边各放一把艾草和菖蒲,院外的大门上,两边也各插上一把艾草和菖蒲。剩下的,就让我送给左邻右舍。

五月初三的晚上,奶奶取出早已晒干的芦苇叶,将其中的一大半放入一个木盆中,加满水,压上一块干净的石头。经过一夜的浸泡,那些芦苇叶仿佛重获新生,变得绿绿的。第二天下午的时候,奶奶把这些芦苇叶捞出,放到铁锅中,加水浇煮。随着水温的升高,芦苇叶的清香渐渐散发出来,那味道感觉比粽子还香。

糯米准备好了,花生、赤豆、酱肉准备好了,扎粽子的蔺草也准备好了。吃罢晚饭,奶奶、妈妈便开始裹粽子。芦苇叶三张一组,两组一颠一倒,双手往中间一拢,就形成一个空心圆锥,然后先用饭勺加入米,再加入花生或赤豆等馅儿,压平,折叶,蔺草一头咬在牙齿之间,一头捏在手上,粽子上下、左右一转,就包好了。

我们家端午会吃“五红”,过去是拌红萝卜、拌西红柿、炒苋菜、炸花生、炖红烧肉,现在除了这些传统菜外,还会准备煮大虾、红烧带鱼、草莓等。这天中午,从不喝酒的爸爸也会陪爷爷喝上一点儿黄酒,我们小孩子也会破例尝上一口。这天奶奶还会给我们扎五色线,妈妈还会带几个香囊回来。我们把香囊挂在房间里,一屋子的香。

我们家的端午节是不是“节”味满满、“粽”味十足?

猜你喜欢

气死大栅栏灯笼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一尺大街”长几米?
糊灯笼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请你悄悄地批评我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