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利用青少年亚文化来做好心理健康服务

2024-02-07张宇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

张宇迪

摘要:青少年亚文化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的,被一定数量的青少年所接受和实践的生活方式及对应的价值观念,最终沉淀为青少年的集体人格。心理健康服务者如果了解青少年亚文化,便能与青少年更顺畅地沟通,提升服务的针对性、理解性和尊重性,提升自身的文化胜任力。同时,还可利用青少年亚文化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纠偏少数有害的青少年亚文化。

关键词:青少年亚文化;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发展;文化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3-0066-02

一、引言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借鉴心理学家荣格“集体人格”概念的基础上,将文化界定为形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沉淀为集体人格。以此推知,青少年亚文化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的,被一定数量的青少年所接受和实践的生活方式及对应的价值观念,最终沉淀为青少年的集体人格。用通俗的话说,青少年亚文化就是很多青少年共同拥有且习以为常的想法和活法,这些想法和活法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存在明顯差别。

青少年亚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的大多数以网络为阵地或媒介,如二次元文化、网络剧文化、表情包文化、电竞文化、直播文化、弹幕文化、鬼畜文化等。也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亚文化不以网络为主要或必然依托,而是渗透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如饭圈文化、摸鱼文化、新生词文化、戏谑文化、潮玩文化、宅文化、丧文化、酷文化、萌文化、尬文化等。这些亚文化一般不被或很少被其他年龄段的人所实践。例如,弹幕文化是青少年在观看网络视频时所采用的独特互动和娱乐方式,中老年群体一般既不发送弹幕,也不习惯观看弹幕;又如新生词文化,即青少年用多种方式对日常用语进行创造或改造,主要包括拼音缩写词(如“yyds”,意为“永远的神”)、合成词(如“爷青回”,意为“我的青春又回来了”)、数字词(如“666”,意为“太厉害了”)、语气词(如“奥利给”,用于赞美或加油打气)、谐音词(如“种花家”,意为“中华家”)等,其他年龄段的人在日常表达中一般不使用或较少使用这些新生词,与青少年年龄差距较大的人通常也听不懂这些新生词。

二、青少年亚文化为何会存在

第一,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处于“疾风骤雨期”,其特点是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与自控能力尚不足够成熟之间的矛盾,以及彰显自身独特性的需要与自我同一性尚未完全建立之间的矛盾。在这两种矛盾的夹缝中,青少年容易盲目投入能体现自主性和独特性的行为中,但往往对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意义缺乏深刻的体察。青少年亚文化刚好能够满足他们对自主性和独特性需要,因此很容易渗透到青少年群体中。

第二,与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规训有关。

社会主流文化有教育、塑造青少年的责任,因此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诸多的评判和引导。有时,代表主流文化的引导过于生硬,被青少年解读为压迫性的,则他们可能会奋起反抗,以维护自身的尊严和价值。青少年反抗主流文化规训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实践与主流文化有鲜明差异的青少年亚文化。例如,如果学校严令学生服饰规整,则可能催生出崇尚另类服饰的亚文化。

三、为何做好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了解青少年亚文化

第一,有助于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了解青少年亚文化的服务者能与青少年更顺畅地沟通,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并基于其需要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尬文化有尬舞、尬聊、尬唱、尬演等多种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丰富多样的“尬”背后反映的都是青少年在长期压抑的生活学习氛围中产生的不受拘束、放飞自我的心理需要。了解其背后的需要后,服务者就不会困惑于表象,或者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担忧,而是有针对性地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减压服务。例如,举办允许个性放飞的各类校园文化节等。

第二,有助于提升服务的理解性。

作为青少年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青少年亚文化本身是有一定壁垒的,这种壁垒让能够进入其中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而分处壁垒内外的人则很难共情。达成共情性的理解是心理健康服务产生效果的基本要素。如果一名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了解青少年亚文化,他可能连青少年说话时惯常用的一些词句都听不懂,或者误解其意思,这必然会增加达成共情性理解的难度。例如,一名青少年描述自己的心情是“裂开了”,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如果不知其意为“心态崩了”,则可能会感到费解、不知所措。青少年也会感到与其交流“很费劲”,感觉对方和自己不是一类人,因而不愿吐露心扉。

第三,有助于提升服务的尊重性。

对服务对象的尊重有利于工作联盟的建立和维护,是心理健康服务起效的重要因素,被人本主义学派视为促进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三大充分必要条件之一。在了解的基础上,服务者能够逐渐理解并尊重青少年的愿望和需要,逐渐意识到对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并尽量摒弃偏见,甚至能够认识到,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反哺功能,一些青少年亚文化会演变成主流文化,例如,电子竞技已成为一些高校的专业,且已被纳入为2018雅加达亚运会和2022杭州亚运会的项目。这样的尊重不仅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还能够增强服务者的文化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意识,提升文化胜任力。

四、如何利用青少年亚文化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与大多数青少年亚文化“共舞”。

大部分青少年亚文化是无伤大雅的,服务者需要看到其创新价值,与青少年亚文化“共舞”。例如,萌文化可以与爱国主义倡导相融合,通过提升文化自信来促进心理健康,在经典爱国主义题材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就充分融入了萌文化因素,催生了一批爱国“小粉红”。又如,2022年底兴起的“纸盒狗”主要是尬文化的体现,某校团委顺势而为,号召学生用废旧纸箱来制作纸盒宠物,并集中展览,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又调适了学生在繁重学习压力中的心态。当彰显青少年个性的表述方式被允许时,反叛的意味也就变得不太明显。例如,《中国有嘻哈》节目中就有选手通过嘻哈说唱的方式来关注留守儿童、呼吁交通安全、致敬环卫工人等。

第二,纠偏少数有害的青少年亚文化。

少数青少年亚文化对心理健康有明显危害,如帮派文化、飙车文化、成瘾性物质的滥用文化等。对被这部分不良文化浸染的青少年提供服务时,需要识别其背后的愿望和需要。当青少年不需要通过有害的亚文化也能实现这些愿望和需要时,有害的亚文化就自然丧失了存在的空间。

例如,拉帮结伙欺凌他人的青少年,背后往往反映了安全、交往、自尊等需要,而这些需要本身是正常的。因此,服务者需要思考的是: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能够满足这些正常的需要吗?阻碍在哪里?如何移除这些阻碍?如果欺凌行为在某个环境中被认为很“酷”,青少年能够通过欺凌行为获得同伴的尊重,则此不良行为必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之,如果服务者通过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倡导,使得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欺凌行为“又蠢又坏”,则欺凌行为将很快失去存在的空间。例如,组织观看青春偶像主演的反欺凌题材影视剧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总之,青少年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其背后反映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如果心理健康服务者能够在了解、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促进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良性互动、融合共生,并通过移除阻碍青少年满足正常需要的壁垒来纠偏有害的亚文化,对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迪克·赫伯迪格.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 胡疆锋,陆道夫,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用一双球鞋和你谈人生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学辅导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分析家庭对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研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